观一个人,要看他的眼睛
2019/1/23 10:16:40南怀瑾 每日一禅

    

     老子的讲法,为“长生久视之道”。要注意“久视”两个字,我们的眼睛是不能久视的,每个人的眼睛也许看了一两秒钟,就要眨两三次,不能久视。真修道的人,眼睛的神光不变不退,就可以久视,乃至可以透视,这时对于维持自己的生命,就有点可能了。

     根据道家的思想学说,比老子更早的黄帝所著的《阴符经》上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又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姑且以自然科学的物理现象来解说,一个人的心近似发电厂,而要用电时,则必须有插座,而人的眼目则等于是插座。佛家的《楞严经》所说的明心见性,其中提到“见”,由眼睛的“见”,说到理性的“见”,“见”是个实际的东西。人到夜里疲倦想睡,眼睛就先闭上,先要眼睛入睡,脑筋才能入睡,如果眼睛不先入睡,脑筋就无法入睡。人死也是眼光先落地看不见,眼神先散,瞳孔放大在先。

     所谓“长生久视之道”,从来道家的解释“久视”就是内视,等于佛家修行的观想,道家叫做“内照形躯”。所以“长生久视之道”就是精神永远明亮,就是见道。久了以后,因功力到了“深根固柢”,神光返照,内脏活动,甚至血液流动的情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时,就会知道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乃至知道毛病的程度,自己克服不了,大约什么时间可以结束,到时候就丢了这个身体走了。

     因此就要知道,在工夫上如何达到“久视”才能长生,能够长生,才能到达“深根固柢”,这个生命就在自己手中控制了。至于说为人处世的“深根固柢”,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草率,不要任性,不要冲动,不妨慢半拍,慢一拍,必须要慎重。对一件事情,知道动因,就要考虑后果,就会“深根固柢”,以后才能“长生久视”,永远存在,永远看得见,才能长久。

     ——《老子他说》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在文字上,这段书非常明白,不必多作解释。

     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八九不离十地了解他了,因为眼神非常清楚地反应了人的心理状态。大家都知道,傲慢的人和人谈话时,他的眼睛总是向上看;而眼睛老是往下看的人,往往是在打鬼主意。当小偷的人,走在路上,眼睛就斜向两边瞟,心中在想:什么东西可以偷?这是由眼神观人的几个简单原则,一般人大致都懂得。所以最能反映人的思想状态的就是眼神,想逃也逃不掉的。当然,详细地说也不容易,眼睛大,大到什么程度?小,又小到什么程度?眼神亮的,又亮到什么程度?有些人没有眼神,但是,没有眼神的也可能是第一等的好相,那叫做“神不外露”,他心中是喜是怒都看不出来。这样的人,更难捉摸。总之,眼神对于看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非常重要。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如何,大体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出来。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道理。我国有一部道书《阴符经》,是道家一本很古老的经典。其中有两句话:“机在目,机在心”,人类精神思想的关键就在眼睛。当然总的开关、枢纽是在心。大自然的现象,阳气旺的时候就是晴天,日月光明普照大地;如果阴气重,则是阴雨,而日月都昏暗了。在人的身上,不论善念、恶念,只要他心里念头一动,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他的眼神中就显露出来了。如果是个大的好念头,他的眼神特别好,特别清明;如果心里有鬼主意、歪念头,那么他的眼神就呈现出黯浊闪烁的现象。

     我常对年轻朋友们提到两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广益知识,增加人生经验;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句:“交万个友”。朋友交多了以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个性、品德、性向等,不必做心理测验,一望而知。眼神的确与心理、思想有极密切的关系,再配合看相的原则,就很清楚了。看相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只是人类一种生活的体验,根据此一长远累积的经验,对于一个人的过去,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都可以从形貌、举止、神态上看得清清楚楚。眼神的确有许多作用,这也就是所谓“机在目,机在心”。

     ——《孟子与离娄》

    

     《地藏经》随喜助印,培福消业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修道要修到逍遥,学佛要学到自在

     你要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

     念地藏菩萨名,度一切苦厄

     念地藏菩萨名,诸不如意事渐消除

    

    

     点击↓阅读原文↓

     在这里许愿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日一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