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春华:中医语言的限度就是中医世界的限度
2023/3/29 18:10:23 医馆界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来源 | 世界中医药杂志社

    

     贾春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首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临床思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卫计委“十三五”研究生用规划教材《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主编,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主编。从事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及中医理论研究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记者:

     贾教授,我们发现您近期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语言,从隐喻认知入手探讨中医理论,请问您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语言?

     贾春华教授:

     认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一直是诸多学科关注的问题。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通过语言而呈现,语言与认知/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严格地说,认知与思维是有一定区别的。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思维是理性认识的过程。如果从这个定义来看,思维是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思维的定义依据学科各有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思维,涉及所有的认知或智力活动。如果据此定义思维,那么可以说认知基本等同于思维。也有人认为,认知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认知的高级阶段,认知要研究思维的内在结构与运行机制等等。我们团队的研究多称之为“认知”,常常采用“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等理论揭示中医思维的“内在结构与运作机制”。

     20世纪重要的语言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力主“语言决定思维论”,维特根斯坦也说,我的语言的限度就是我的世界的限度。若语言的作用果真如此,从语言入手探讨中医学思维,则成了中医思维研究之不二法门。中医语言是一种自然语言,以汉字或符号的形式呈现,汉字的创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隐喻思维,因而我们提出了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来划分中医学的隐喻类型,沿其名、用其意而不袭其实,依次第名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隐喻,意欲以此为契机,实现中医隐喻研究的本土化。研究发现中医思维的独特性根基于汉语言的特殊性,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造就了中医思维的特殊性,因而学习中医就必须学习中医语言。我可以模仿维特根斯坦的话说:中医的语言犹如一座老城,一座由小胡同和广场、旧的和新的房屋以及带有不同时期的扩建物的房屋构成的迷宫。只有走出迷宫的人,才能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语言中发现另一个人体世界。

    

     中医学——一个隐喻的世界

    

     “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获奖证书

     记者:

     中医界多将中医思维称为“象思维”“取象比类”,谈论隐喻认知的人极少,您能否简单地说一下隐喻与“取象比类”或“象思维”的关系?

     贾春华教授: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中医学界好像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研究中医思维的浪潮,呈现出人人谈论中医思维的景象,其中以象思维的呼声最高,这是一件好事情,但它需要规范,需要同一个语境,今天的象思维研究基本是在这种无序的状态下进行。“象思维”“取象比类”“隐喻”在认知意义上存在共同点,它们都是认识事物的方法,都是通过相似性,借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分析、感知、描绘另一类事物。如果不加细致地区分,将它们等同运用也无可厚非,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我们以前发表的文章“取象比类——中国式隐喻认知模式”。但如果从研究的深度、广度及系统性来看,隐喻的研究有明显优势,我们曾以“隐喻”“象思维或取象比类”检索知网,得到的结果分别为50 000余篇与2 000余篇。隐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相对成熟,然非常可惜的是中医界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说到西方的隐喻,中医学界常常会想到中国修辞学中的“比喻”,多从修辞学“赋比兴”中的“比”来看隐喻,殊不知修辞学中的隐喻早已发生了“认知学的转向”。当今中医界“象思维”的研究多是在没有确切定义或者说统一标准的语境下的各行其是,缺乏完整的研究体系,中国哲学界、中医界之外鲜见论及者。

     记者:

     从隐喻认知的立场研究中医学的意义是什么呢?

     贾春华教授:

     中医学家描绘了一个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隐喻世界,欲解密中医学家临摹的这幅有关人体的图像,就要研究中医学的语言,中医语言保留了前人思维的影像。在没有现代科学介入的古代,人们要认识复杂的人体功能、病理变化只能通过隐喻的方式。如《易经·系辞》所言“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卡西尔也说:“人类在历史上必然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任何超出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的思想都非得凭借隐喻手段才可能表达出来。”

     从隐喻认知立场研究中医,可以知道中医理论从哪里来。中医理论是一种以身体经验感知为基础形成的理论,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具有显著的“具身认知”特征。身体对自然界的感知与自然界宏观的现象是其理论形成的基础与论理材料。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心安理得地使用、发挥现存的中医理论,少有人问及古人如何构建出中医学概念体系,这一概念体系应如何解读?中医学中的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其次,通过中医隐喻的研究可以明辨人体肉身不能感知的“机理”“机制”类描述,如中医所言脏腑经络功能,疾病之病因病机等,其到底是“象”还是“是”的问题。

     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就要将已知的概念和观念系统投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素问·离合真邪论》那段解释虚邪侵入人体后的描述,将隐喻认知的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言“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人类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发展的,“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一语,将隐喻认知在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彰显无遗。

    

     “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奖证书

     记者:

     研究隐喻让我们知道了中医理论的由来,清楚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这可以说是研究中医隐喻的理论意义,您能否再谈一下研究中医隐喻的实用价值?

     贾春华教授:

     中医理论建构于一系列的隐喻之上,中医理论就是“一簇簇流动的隐喻”。一个好的隐喻不仅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也是确立治则、创制方剂的重要源泉。

     一个好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新的疾病。以“新冠是瘟疫”这一隐喻说明之。“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瘟疫具有“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疾病的症状上,以“沿门合户,众人相同”为主要特点,将新冠与瘟疫进行类比,其在传染性、流行性、症状表现的规律性与瘟疫均具有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了“新冠是瘟疫”这一个隐喻,这一隐喻的形成,为新冠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一个好的治法来源于一个好的隐喻。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壶盖上均有一个气孔,小孔是保持水流畅通的重要条件,若将小孔密闭则壶嘴水流不畅;河水充足船才能在河中航行,河水干涸则船必搁浅。癃闭之小便不通与壶嘴之水流不畅、便秘之大便干结与河水干涸致船之搁浅,颇多相类之处,中医“提壶揭盖法”与“增水行舟法”的提出不排除是来源于对上述现象的观察,“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为治疗癃闭与便秘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一个好的隐喻可以引导新方剂的创制。理饮汤的创制就很好地运用了隐喻认知。张锡纯将人体的痰饮类比为雨后积水,其言“清升浊降,痰饮何由而生?惟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空,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若大雨之后,阴雾连旬,遍地污淖,不能干渗,则痰饮生矣”。雨后积水无非通过阳光的蒸腾与土地的下渗两种途径而消失,若此两种途径失常,颇类人体痰饮的病机——“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故“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宣通与淡渗构成了理饮汤治疗痰饮机制的主体,类比于自然界的两种治积水措施——蒸腾与下渗。

     记者:

     隐喻认知既然在科学的发现中有如此的重要性,今后的中医界将如何发现新的隐喻以促进中医学的进步?

     贾春华教授:

     在认识未知世界的进程中,隐喻似将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中医“取象比类”认知下形成的中医理论,可以说是由一个又一个好的隐喻所构成。在“取象比类语境下的中医学”一文中,我以“取象比类之后的路”为题,提出如何创造新的隐喻。隐喻认知有层级结构与并列结构两种。层级结构可以表述为:如果把自然事物划分为ABCD等多个层级,其中A代表表层,B比A深一层。当我们探索未知世界X时说X是A,这是最浅层的。随着B、C、D的发现,就会将A更新为或B、或C、或D。也就是说,新的发现将替代已有的认识。当解释未知的事物X时,通常使用与其相邻的层级。并列结构可以表述为一个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分为A、B、C、D,当探索未知世界X时说X是A,这是最初视角。随着B、C、D的发现,就会将A更新为或B、或C、或D。因此A、B、C、D可以是由浅而深的层级结构,也可以是在同一层面的并列结构。西医的隐喻更多是层级结构,中医隐喻更多的是并列结构。层级结构很可能是D取代了A,而并列结构更多的是A、B、C、D并列存在。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可视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的中医学有了认知人体新的始源域——现代医学。一些过去观察不到的现象被赋予了传统中医学的意义,故中医“取象比类”之后的路必将如前所言:以B替代或补充A,以D替代或补充C,其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为X是D,或X是ABCD的合取。

     记者:

     通过查阅您以往发表的论文,发现您的团队主要是从“概念隐喻”“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研究中医语言,现在或以后您又将以何种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中医语言?

     贾春华教授:

     如您所言,我们团队初期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体系展开了系列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因为任何一个学科,必由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构成,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是一个学科的根基所在。源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其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饱受多方质疑,质疑的根本原因是不知中医学描绘了一个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隐喻世界,不解中医概念与命题的隐喻性特性。中医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业已成为中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有鉴于此,本团队以研究中医基本概念与命题如何构建为目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探寻中医基本概念与命题如何构建及其构建的依据。这样研究与中医界主流研究最大的不同是:中医界主流的研究是中医理论的验证或应用问题;而我们探寻的是中医理论的形成问题,旨在寻求中医基本概念与命题的根基以及这些根基是否牢固。在中医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构建的隐喻认知研究过程中,应用概念隐喻、概念整合、家族相似性等理论与方法,探究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治法、中药、方剂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命题的构建。得益于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的发展,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长足进步,我们现今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研究中医的语言,以期形象地呈现中医的思维,本专题呈现给大家的即是我们近期的研究成果。

     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过去是,现在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方法。

    

     贾春华教授团队合影

     I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世界中医药杂志社”,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END ·

     编辑|芍药 视觉|花椒

     -活动预告-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馆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