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跨界中医十二年,他从“中医小白”到医馆掌舵者
2024/4/1 医馆界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口述 | 李永明 撰稿| 桔梗

    

     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中医小白,也并不信任中医,后来因为身体的亚健康问题多次到医院求医无果,在我将要放弃之际有幸得到厚朴中医徐文兵先生的治疗,症状很快全部消除,因此我与中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后来我于2011年创办了当归中医学堂,彻底从互联网转行到了中医。

     跨行中医的优与劣

     很多人会好奇中医与其他行业的共通性,以中医与IT为例,如果纯粹从行业属性来看,两者并没有太多共通性,但所有行业的经营哲学都是围绕客户服务、效率及质量来展开的,因此IT与中医在这点上是互通的。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是数字时代的应用,提倡的是分享、互动、数字,而中医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服务形态,如果这两者能有效结合,有可能迸发不一样的价值。

     现在中医跨行的从业者越来越多,身为其中一员,我认为跨行从事中医,优势和劣势都是因为“外行”,敢于创新的同时,也更加需要中医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

     相对而言,我们不那么传统和保守,IT互联网行业的开放性、互动性都更强。更容易吸引到有分享诉求的优秀中青年医师,沟通也更畅通。但是,我们的中医基础薄弱,需要投入更大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中医,这也是我们跨行的劣势。

     总而言之,专业人士与跨界人士在中医的发展上各有千秋,我认为未来中医的发展需要跨界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强强合力与优势互补。

     曾有人不解,我在跨行后为什么没有选择先开医馆,而是选择先做中医教育呢?

     教育与医疗是双胞胎

     如果将“中医”拆解成“中”和“医”两部分,从医的角度来看,中医可以帮人疗愈身心;“中”是教育,代表的是中医文化,同时也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因此,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中”的文化和哲学理论指导下的医学服务体系

     中医不应只停留在与疾病做斗争的层面,让老百姓懂得如何防止生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医的优势与责任。而要做到防止生病就需要老百姓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使用中医,这就回归到了传播和教育上,因此,我认为教育也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

     这也正是中医让我乐此不疲的原因,我最先选择创办当归中医学堂,也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正确地认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除了治病层面,它还渗透在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中医都应成为中国人的必修课,这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意义重大。

     从宏观角度来看,健康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尤其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国潮风盛行也彰示着传统文化的快速复苏。从微观角度来看,虽然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我们的医疗成本也越来越高,美国波斯顿咨询公司研究表明,导致现代医疗成本逐步攀升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越进步,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治病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如果未来我们一味的依靠医疗,这个经济成本是很大的,懂一些中医养生预防知识技能,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更加经济和明智的选择。

     医疗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我们中医人需要扪心自问的问题。美国波斯顿咨询公司还提出过一个方程式:医疗价值=医疗效果/医疗成本显而易见,随着医疗成本的逐步攀升,如果我们的疗效不能同比提升,我们的医疗价值势必会降低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每个人更应学习中医,不仅可以避免生病而且可以自行解决小的健康问题,我们当归中医学堂的课程也是基于这些方面来设置的。

     深耕中医教育,当归中医学堂的课程体系搭建

     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将“当归”这个商标注册下来,之所以取名“当归”有两层寓意,一是当归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药材,二是有应“当”回“归”的意思,不仅仅要当归中医,还包括精神、心灵、文化等各方面的当归

     01

     当归中医学堂的课程设置

     迄今为止,当归中医学堂的线上听课人数粗略总计已超百万,当归中医学堂最早是以线下课为主的,现在我们每个模板都有相应的老师授课,课程大体可分为“学、习、修、养”四个板块。

    

     “学”的课程主要以认知理论为主,如中医的基础概念;“习”的课程以中医方法的实践为主,如感冒的治疗;“修”的课程主要是中国传统运动功法的修习,如呼吸、静坐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体悟才能透彻领会;“养”即是食养课,包括体质辨证后的饮食指导等。

     我们还开展有育儿、女性、老年问题的课程,涉及基础、经典、中药、外治、食疗、传统功法等内容。如果可以通过中医来指导育儿,对整个家庭的传承和健康都大有裨益,而作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女性学习中医能让三代人都受益,如今老龄化严重,加大对老年问题的关注也是大势所趋。

     此外,我们也有满足深入学习需求的高阶课程,比如灸疗师培训班、伤寒论班、五运六气学习班等。

     02

     当归中医学堂未来的课程规划

     我认为课程的设计要点包括好的内容和擅长相应课程讲授的老师。我们的任课老师基本由我们的医生团队担任,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当老师,我会筛选具有教学天赋的医师并加以培养。

     未来,我们会围绕通用性需求来设计相应的课程,更强调实践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希望通过植入中医知识的应用和场景实践,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到更多非中医爱好者了解中医、喜欢中医。

     比如,我们会在每年组织轻断食的活动,这并不属于中医课,但通过我们一些中医知识的宣讲,参与者也能由此了解到中医。

     当归家康,做自主健康负责人

     我曾提出“首席健康官”(CHO,Cheif Health Officer)的理念,即家庭中的健康负责人,中医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不能把健康完全托付给医院,真正的健康不是靠医生的,而是应当回归到自我做主的状态,在家也能健康,乃至家家都健康,这便是我们创建“当归自主,在家健康”的初衷

     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好的指导老师和内容,我们通过当归家康小程序,承载生活化的中医运动、产品和方法等,帮助大家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们定期开展的轻断食活动已有上万人次参与,我们更正了轻断食一些广为流传的理念误区,轻断食并不是纯粹做减法,完全不吃,而是要在饮食上做正确的增减,除了理念引导,我们也设计有相应的产品和功法辅助。

    

     01

     “大公益、小商业”的课程设计

     我们的课分为普通课和进阶课,我们普通课的定位是“大公益、小商业”,我认为在教育方面需要将公益的价值放到最大,将商业的价值放小一点,降低中医的学习门槛,这样才能让中医广泛传播

     比如我们的艾灸课不会光讲艾灸,艾灸的内容可能占比在70%-80%,其他部分我们还会教予如何静坐、喝茶、呼吸等。

     此外,微信是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朋友圈,而我们开发的“当归家康”小程序,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对健康的需求为纽带,将同气相求的学员链接起来,通过打卡、互关等方式加强他们的联系,形成社群。

     02

     将高频需求场景与中医产品相结合

     我们常说,中医既是医疗,也是生活方式。近些年,“中医+”产品的百花齐放也彰示了中医与生活中各环节的息息相关与强融合性。

     中医产品是低频次的消费需求,我们需要融入刚性的高频需求才能激发消费欲,比如将白药与牙膏相结合的云南白药牙膏。

     如果从销售的角度来看,消费频次高的都是和健康相关的消费场景。因此在推广产品时,我会选择将中医产品的价值与具备灵魂、意义和功能的消费场景相结合。比如在轻断食活动中用一些功能性的中医类产品如健康饱腹的代餐来替代部分不正确的餐饮。

     我们可以根据消费的需求频次来进行选品,我们会选在教育和生活方式场景下对大家有助益的产品,比如改良一些有益于女性调理的产品的剂型,让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并在功法训练营中赋予这些产品主题的理念和场景。

     线上线下一体化,灸小舍的未来展望

     现在很多人都属于亚健康的状态,而这些症状既不需要吃药也不需要医院的介入治疗,医院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就产生了很大的需求,而我们通过如艾灸等理疗方式就能解决问题,灸小舍就是基于这种需求及定位创建的。

     降本增效是我们中医界难以绕开的一个问题,灸小舍一直都以产出最大医疗价值为目标,最大医疗性价比为导向。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复制、如何标准化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我认为标准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中医思维下的标准化,而非是机械化的,解决方案的中医思维标准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此,我认为将数字化与培训体系结合起来,才能输出标准化的人才体系。理疗就能与茶疗、食疗相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一套整体的解决方案。

     中医实践者可能会是中医未来的市场发展机会

     有人说,中医爱好者可能会是中医比较好的市场发展机会,但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爱好者”需有一定的中医基础且能保持长期的学习状态,但能完全满足条件的人并不多。如果只是对中医感兴趣,能在生活中践行中医,我更愿意称之中医实践者,这个群体的体量比中医爱好者大很多。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医爱好者加入中医传播的队伍中,进而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成为中医生活实践者,让中医可以重现荣光。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口述/李永明,撰稿/桔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END ·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活动预告-

    

     -更多阅读-

    

    

     -商务联系-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馆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