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荐诗】12月29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8/12/29 7:00:00 1号线上
点击上方 “1号线上” 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绿色小喇叭聆听古诗诵读
诗歌诵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李丹丹
赏析:龙口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卢岩
2018年12月29日
农历 十一月廿三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陕西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卒。
粗缯(zēng):粗丝。缯(zēng)是古代对丝织物的总称。
裹: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
老儒:博学而年长的学者。
瓠(hù)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
举子:被举应试的士子。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和董传留别》写于从凤翔府赴汴京(今河南开封),路过长安时为朋友董传所作的赠别诗。
苏轼在凤翔任职时,董传与他相从甚密。董传生活贫困,粗丝绑发,粗布披身,但他满腹诗书,气质高华。当时,董传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才有了下面一句“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说的都是读书人的乐观精神。董传穷困潦倒,亦在勤勉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苏轼赏识董传的人生态度,分别后,特赋诗以赠。
“腹有诗书气自华”,既是对朋友的高蹈不俗气质的赞美,也是对他的安慰。言下之意,读书人看中的是内功而非外在。若有诗书在胸,素衣布服也难掩光华。
苏轼欣赏董传的气质不俗,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苏轼所看重的不是华衣美服、光鲜的外表,而是高洁的内心和充盈的学问。倘若执念于外在,以衣取人,则可能就会被外表蒙蔽。
鸣谢:屈雅红(专栏作家 大学教授)

书法:中国书协会员、文史馆员、博导
刘建民
你还读过哪些意境相似的诗词?欢迎在评论中给我们留言!
监制/陈真 主编/唐经刚
责编/赵劲
编辑/崔其
美编/张津京
1号线上公共邮箱
yihaoxianshang@cctv.com
关注1号线上微信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1号线上”
二维码
点击二维码→保存图片→发给朋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1号线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