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卢思浩专访:最怕你说有梦想,却什么都没做
2018/8/28 17:26:49王丹丹、苟敏 意林

    

    

     采访、组稿:王丹丹、苟敏

     首发:意林(yilinzazhi)

     「转载请联系小编获取授权」

    

     见到卢思浩的时候,他刚从家里赶来,穿着干净的白T恤和休闲的裤子,嘴角自带笑意,给人的印象就和他的文字一样:暖而沉稳

     他是2017年90后作家排行榜的前三甲,是万千读者心中的“暖男神”,也是曾睡过便利店、在台阶枯坐整晚的“倔强”少年。17岁时出国留学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学了7年金融、在大使馆当过实习生,却坚持自己的写作梦想不放弃。他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也相信在想要的明天到来之前,难免鼻青脸肿。

     在《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再版中的简介一栏,他自称是个幼稚鬼,是个能为一点微小的事情开心一整天的人,是个能在城市里迷路的路痴,是个熬夜控,是个妄想用不多的文字照亮这个孤单宇宙的人。

     在卢思浩的书中,我们总能看到青春,看到自己。

    

     小意:《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本书再版,你增添了一些篇幅,过去五年,你觉得你的成长是什么?反映在文字上,又有什么不同?

     卢思浩:以前比较二元论,要么就是相信,要么就是不相信,或者说要么你就是美好的,要么就是不美好的。现在我觉得其实人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写东西会平和一点。看以前的书名就知道了,很积极的那种。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年轻的时候,人应该积极有正能量一点,但身为一个作者,你到快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看到全貌,要看到好的、坏的,然后平和的去把故事的正反面都讲完,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小意:再版手记中,你说这本书的名字《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是低谷期一位朋友安慰你的话,大家都很好奇,你的低谷期是怎样一段时光?

     卢思浩:我的低谷时期,简而言之就是:穷困潦倒,身无分文。

     2010年还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想出一本书,写了差不多一整年后去出版。当时不是很了解,以为出书是需要自己给钱的,把所有的零花钱和打工的钱(3-4万左右)都给了对方,也没跟爸妈讲,2011年元旦,回国到了上海才发现那个出版社就是个空壳公司,书也只印出了一两千本,说句不好听的实话就是被骗了。我有个比喻就是,人在外面飘,或者说人有梦想的时候,有一根弦是不能断的,那根弦一断就没办法坚持下去了。很多“北漂”为什么回家,因为他那根弦断了。所以我就不断,就在上海呆着,然后待了一个多礼拜。那个时候一是梦想破灭了,二是真的一分钱都没有。在便利店里休息、地铁上白天睡觉等等,也不想去找朋友,他们给钱我也不要。因为我这个人天生怕麻烦别人,也怕别人麻烦我。

     小意:平常阅读是电子多些还是实体书多些?对于碎片化阅读是怎么看的呢?

     卢思浩:我阅读的话,80%是实体书,另外20%的电子书,一般是在飞机上看的。

     我是觉得大家太依赖手机了,手机跟你的器官似的,好像离开手机就活不成了一样。打个比方,一个人朝九晚五地上班,回去很累了,一般都会在9点到12点之间疯狂的玩手机,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你可能刷个抖音或者延禧攻略之类的,时间就过去了。没有好不好之说,重点是每个人的选择问题。你可以觉得刷手机很好,但你不能以此为理由说你没时间,这是我排斥的一点。所以说如果你愿意读书,你想读书的话,一定是有时间的,就不要把责任推给碎片化阅读。

     小意:杂志经常收到学生读者在爱好与现实之间矛盾纠结的来信,比如喜欢文字,但家人会劝他们去更稳定、更有前景的专业和职位,如果是你,怎么回复他们?

    

     卢思浩:先生存后生活。专业也重要,但它不是决定你未来的唯一要素,比如我自己就是个例子。怕就怕有的人说自己在现实和梦想中纠结,其实两边都没有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你想写东西又不写。第二怕的是你以为自己有梦想,连学习都不学。然后就在铁轨A和B间直接跳下去。建议大家趁年轻的时候任性一点,想要的都都要去争取。学业也要专业也要梦想也要,能不能实现,就看老天给不给机会,但你不能不去努力。

     小意:如今社会,似乎每个阶层每个年龄段都有挺严重的焦虑,你现在有什么特焦虑的事吗?

     卢思浩我焦虑的点只有一个:怕爸妈老。我自身是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你踏踏实实做自己事情,按照目标走就好。在我看来,感情和金钱有没有,无所谓的,我觉得90后总不至于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最怕的是,成长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小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第一批九零后怎么样”的话题。作为九零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你如何看待你与韩/郭那一代八零后作家的异同?

     卢思浩:每一代的作者都有每一代自己的特质。我个人觉得80后那一代人是深受国家政策影响的一批人,因为他们是标准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整个社会属于阶级可浮动的一个过程,努力就会有回报,所以80后非常的努力。你看80后的电视剧《奋斗》,里面的人物就非常的努力。90后的问题在于阶级是固化了的,所以我们这代人的困惑在于内心,会想努力了是否有结果?所以90后的作品大多体现在自己与内心的斗争上,80后的作品大多体现于他们与世界、与社会的斗争。我觉得这个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也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小意:大家都知道你是个夜猫子,那你是如何看待有些人说熬夜工作更有效率这种说法?

    

     卢思浩成年人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然后要学会承担代价。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希望大家学我。你看我其实一直在打喷嚏,我的鼻炎和一般人还不太一样。我的心肝脾肺肾其实都不太好,自作自受。但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行业,做东西、做事情,白天也可以做,我清楚的很。只不过年轻的时候习惯了,现在变不了。很多的作者像海明威,就是每天早上起来站着写,写完之后就不写了。像村上春树都是放完跑完步之后写的,所以每个人写作习惯都不同。而我恰恰是最不健康的一种。所以我不希望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也不希望给大家灌输说夜晚会效率很高。

     小意:最后一批90后都已经成年了,你想对90后说些什么?

     卢思浩90后有一个很矛盾的点,就是明明自己还没长大,就好像什么道理都懂了。这就是特别矛盾的点,我之所以说它矛盾,是因为他自以为的一套道理,是网络或者说是别人给他灌输的。所以当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会很纠结,因为它并没有真正的说服自己,或者真正的去实施过那些道理。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多经历一些东西,少听点道理就少听点。道理靠自己思考,自己去琢磨。然后慢慢来比较,不要太着急。

     小意:有什么想推荐给读者的书

    

     (卢思浩与《意林》杂志合影)

     卢思浩:比如说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或者是《百年孤独》,如果在梦想与现实中纠结,可以去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如果是人生的传记,你可以看《人性的枷锁》,你喜欢村上春树,文艺小情调,你可以看青山七惠。如果你是喜欢西方的女性读者的话,你可以去看《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其实你的选择可以特别多。

     小意:你年少时就选择去国外,然后做了和专业完全不相关一个职业,你父母是怎么看待你的创作?他们会支持吗?

     卢思浩:如果他们当时就知道,我觉得他们应该是不太支持的,因为这跟我的人生经历完全没有重合。从小,我一直都是理科生,成绩特别好。这么说很不好意思,但确实当时要想在国内考大学的话,清华北大难一些,南大复旦没什么大问题。如果顺利上大学,可能毕业回家当个公务员,或者是开公司,人生可能完全不同。但是,自己18岁的时候,不愿意高考就出国了。出国之后,爸妈以为我肯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回来的。其实我觉得以他们的概念来看的话,我就叫不务正业。我爸妈算那种比较傲娇的爸妈,从小就这样,也不会夸我。我出了书,也没敢跟他们讲,出了书我也没有带回家过。后来才知道他们买了好多本,所以应该有读过,但其实什么也都不说。

     小意:你曾说,希望在2020年前,写一本关于90后怎么生活的小说,比较宏观地展示90后的时代性,现在这本书的进度如何?

    

     卢思浩:一半一半吧,因为还有两年时间嘛。最近一直在到处旅行、取材,之前去了云南、新疆、黑龙江、漠河等,就是在往偏的地方跑。因为我觉得北上广的主力或者素材都雷同,在越大的地方,它的情感壁垒越厚,每个人都是个个体,像大都市的90后,情感其实是失真的,个人觉得它是被整个时代、整个物质、整个网络所包裹着在往前走。所以我往偏远地方跑,希望能体现最全最真的一部分。

     小意:当前社会上有一种思潮,就是全球丧文化的流行,比如大家对《马男波杰克》、太宰治《人间失格》的追捧,你如何看待?

    

     (卢思浩寄语《意林》)

     卢思浩我觉得流行文化是个圈。你像09/10年我很清楚,就是旅行文学是畅销的。人人都要去北京,都在买旅行文学。13年和14年,我们这种短篇故事集会多一点。然后最近呢,我看了一下排行榜是余华老师的《活着》,诗歌也排在很前面。那我觉得过不了多久旅行文学又会起来了,它有个回潮的过程,我觉得是这样。

    

    

     ↙点 原文链接可进入意林微商城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