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善良,是一场消耗自我的灾难
2021/5/5 18:28:00 意林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作者:十点太阳

     假期刚开始,就收到朋友的吐槽:

     太累了,下次出去玩我再也不做攻略了。

     出门前,一起出游的朋友说:“怎么都可以,你定行程就可以了。”

     出来之后就有了种种不满意,“怎么这里没去、那个网红餐厅不去?”

     一句“早干嘛去了”,憋在心里说不出口。

     朋友一直是个“好说话”的人:

     面对要求,很少拒绝,总是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

     参加聚会,会照顾每个人的情绪,希望每个人都高高兴兴的;

     经常把机会让给别人,把损失留给自己;

     总是不自觉地去成全别人,疲惫和委屈的时候,还安慰自己要做个善良、友好的人……

     为人着想,为人和善是一种普世的美好。

     但事实却并非总是如此。

     同样有一些人,把善良、友好作为最高行事准则,这是他们身上最可爱的品质,但时间久了,这种“可爱”却反过来伤害他们。

    

     如果你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甚至也有求必应。

     如果你为了让别人满意,会不顾一切地付出,常常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一旦不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和不安。

     那么就陷入了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所定义的——可爱的诅咒。

     01

     心理学有两个名词:内部评价动机和外部评价动机。

     以内部评价动机为主的人,不会刻意隐藏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做事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意愿。表现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以外部评价动机为主的人,特别在乎外界的评价和看法,做事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意见,迎合他人的观点。通常表现为:“你说得对,你满意就好。”

     而奉行“友善至上”的人大多是以外部评价动机为主,他们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渴望外界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是常见的好人,无私、大度、富有同理心,习惯为别人付出,满足别人的需求。

     因为这样,就会得到喜爱和认可,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看过一个故事:为了让同学们感觉自己很友好,女孩一整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的:为A去图书馆占座、和B一起吃饭、陪C去看电影……

     在图书馆占座,要等着A到图书馆之后她才能走;A姗姗来迟,她等得着急,还想着不能错过和B一起吃饭的时间……结果,每个人对她都不满意,因为她和谁在一起都心神不宁的样子。

     尽管身心疲惫,女孩还是会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安排好时间、没有提前做好准备。

     这样的人常常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在他人的期望中不断消磨自己,越是无法让别人满意,越是不停付出。

     02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做好人”的渴望称为诅咒呢?

     雅基·马森认为,一切还要从孩子说起。

     “很多深深根植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而且通常可追溯到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之前。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倾向于相信那些错误的、早就不合时宜的观念。”

     她坦言,自己也是如此。小时候,父母希望孩子们坚强,总是告诉她,不要哭哭啼啼、不要小题大做。

     于是她养成了忽略自我,照顾他人的个性。

     因为不想家人失望,她在手臂受伤的情况下坚持开车两小时,路上疼到不敢挂档,嘴上还是说什么事也没有。

     之后还带着伤痛,陪孩子去游乐园划船,直到伤口青肿严重才肯就医,打上石膏、听到医生命令她不能再用手臂做任何事之后,她终于松了口气,让自己好好休息。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个人即使到了80岁,也能看到他5岁时的影子。”

     小时候摔倒了,哭得伤心,爸妈说,坚强点,不哭给你买糖吃。

     你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共情,而且你发现,压抑自己的情绪还会得到夸奖,于是你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受,去适应大人们的要求。

     于是,很多童年缺爱、被迫懂事的孩子,长大了就成为无原则自我牺牲的“老好人。”

     03

     雅基·马森是英国心理协会会员,拥有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双硕士学位。

     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以及15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提出了破解之法,教会人们摆脱别人的期望,为自己争取时间和自由。

     作者提出,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所拥有的“个人权利法案”,包括:

     我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及价值观。

     我有权做自己。

     我有权说“不”。

     我有权犯错误。

     我有权改变自己的主意。

     我有权说“我不明白”。

     我有权觉得自己对其他成年人的问题不负有任何责任。

     我有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我有权不依赖别人的认可。

     当遇到不合理的请求或者被冒犯时,我们常常因为害怕对方的负面情绪、害怕降低自己的好感度而难于拒绝。

     作者在书中提到,改变的前提是直面心中的恐惧感,把拒绝当作一场行为实验,从易到难的顺序,不断挑战自己。

     比如先尝试拒绝孩子的小要求,再试着拒绝同事的邀请,然后试着打断陌生售货员喋喋不休的推销,循序渐进,在一个身心安全的范围内向前突破。

     你只管遵从自己的意愿,消化和承担别人的情绪并不是你的职责。

    

     “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只有真正认可自己,悦纳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肯定。

     三毛说过:“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因为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任意一个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认真看一看镜子中的人,告诉他:你为别人付出的已经很多了,你也有爱自己的权利。

     “慢慢地,你将不再觉得自己受到了诅咒,而是发现自己其实是被赐予了做个可爱的人的技能和品质,而被可爱对待的人不只包括其他人,更包括你自己。”

     慢慢地,你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生活的幸运和美好。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7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