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看完扎心)
2022/11/17 17:00:00 意林


来源:鱼籽酱文化(ID:yuzijiangwenhua)
人们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飞黄腾达,而是身边人的步步高升。
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
前天,朋友小茜突然跑来问我。
我苦笑道:
“没有啊,只是现在不喜欢发朋友圈了。”
以前觉得朋友圈是净土,总会随心所欲地发布日常,现在觉得朋友圈里潜规则太多,不想深受其累。
张小龙曾发布一组数据。
平均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有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有7.8亿人打开了朋友圈,可是只有1.2亿人发朋友圈。

也就是说,还有40%的人没打开朋友圈,90%的人只看不发,而不发朋友圈的,往往都是中年人。
人到中年,才逐渐懂得,我们已不再是象牙塔里单纯的少年人,想发什么就发什么;而是作为社交场里深谙世事的成年人,唯有隐藏自己,才能避免受伤。

01
你的喜怒哀乐,和别人毫不相干有次,和朋友k聊天,她在刷朋友圈时,突然冷笑了一下说:
“呵,这种女孩一看就是矫情,这点小事都要发。”
她拿给我看,是一个女孩记录今天遇到的一些事,还有坏心情。
我不禁愕然,或许女孩只是想抒发一下自己的小情绪,未曾想会被别人如此恶意解读。
突然想到我以前也经常这样发朋友圈,只不过是期待有人来安慰,有人去点赞而已。
现在回想,当初的自己是多么单纯,其实别人不偷偷嘲笑,就已是万幸。

鲁迅有句经典名言:“楼上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现实很残酷,在这个世上,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在意你,你的喜怒哀乐也和别人毫不相干。曾有两人一起爬山,一人爬到半山腰就累了,另一人坚持要爬到峰顶。
就这样,一人留在了半山腰欣赏风景,另一人最后也爬上了峰顶。
当两人看到美景后,就互通电话,一人说:
“半身腰的鸟语花香很好看。”
另一人说:
“不,还是一览众山小的奇观更震撼人心。”
最后,两人意见不同,不欢而散。
在成年人的世界,位置不同,视野不同,自然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
这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不要随意“暴露”自己,更别期待有人能真正懂你。
有人能懂你的悲欢是例外,不懂才是常态。
你发了朋友圈,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不发朋友圈,别人更不会在乎。
坏心情也不会因为发朋友圈而变好,好心情也不会因为不发朋友圈而止步。

02
不必让自己的幸福,吵到别人
曾看过一张特别有趣的芬兰排队图。
他们不管排什么队,人与人的距离,总是保持在一米以上。
这像是芬兰人不约而同的习惯。
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公交站,他们的队形距离也是一米。

在热闹的街道,也是如此。
芬兰也因此被网友笑称:
“全球最内向的国家。”
他们不过度热情,有分寸感,不管是对熟人还是陌生人,芬兰人都是如此,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
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要有一定的分寸感才会长久。
前段时间,好友威盛新买了一套房,邀请我过去坐坐,我欣然答应。
当我到他家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富丽堂皇的装潢,不菲的家具,不争气的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我笑着逗他:
“你这家伙可以啊,看来最近偷偷赚了不少钱,买了这么好的一套房子,不过怎么之前都没有听到你要买房子的风声,这么好的房子不发出来炫炫?”
他憨憨地挠挠头说:
“这种事不方便发在朋友圈让大家知道,毕竟希望你好的人,并不多。”
喜欢攀比是人性,不喜欢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更是人生真相。
也许,你的炫耀能带来一时快感,但可能是刺穿对方自尊心的利刃,甚至会激起对方强烈的嫉妒欲,给自己留下后患。
正如一句话所说:
“人们嫉妒的往往不是陌生人的飞黄腾达,而是身边人的步步高升。”
你对人性规则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你人生阅历的高度。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他幸福,我也会幸福”的心。
分寸感,已是人际交往的“潜规则”。
不必让自己的幸福吵到别人,是顺应人性,更是保护自己。

03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给朋友圈做断舍离
有次,部门同事微微和大家聚餐。
突然有人提出和大家互换朋友圈看看,这时,微微很为难,说自己没有开朋友圈。
有人就开玩笑说:
“这都21世纪了,还有人不看朋友圈的。”
说完,就帮微微开了朋友圈,微微翻着翻着,觉得朋友圈挺精彩的。
从此,微微一直惦念着朋友圈。
工作时,她也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打开朋友圈翻看。

她随时关注点赞量,导致一天的工作安排,被一推再推。
甚至过年回老家,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她也紧盯着手机屏幕。
微微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心不在焉地和父母搭话,导致吃饭气氛十分冷淡。
在家的几天,微微都是拿着手机刷朋友圈,不理会父母,渐渐地父母和她变得无话可说。
等到快要离家工作时,她才发觉时间飞快,自己只顾着玩手机,父母却没好好陪伴。
有些豁达,等到中年才拥有,有些感情,等到失去才学会珍惜。
再次和微微见面时,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整天心不在焉的人,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问及原因,她淡淡地说:
“只是自己明白了,生活重心不应该在虚拟的朋友圈。”

朋友圈里内容太多,不仅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精力,而且剥夺了和身边重要人相处的时间。
蔡康永曾说:
“我宁愿相信他们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对付真实的生活,我会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是学会给朋友圈做断舍离,过好当下。
毕竟,朋友圈只是镜花水月,我们不可能永远活在朋友圈制造的“幻境”里,而朋友圈外,才是真正的生活。
写在最后
作家老杨的猫头鹰曾说:
“你要明白,剧场的戏,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观众是真的;
而人生的戏,什么都是真的,只有观众是假的。”
我们总是渴望被关注,可是,生活不是剧场,哪有那么多观众。
人生可贵的,从来不是朋友圈的“观众”,而是现实生活中惊艳岁月的自己。
我曾看过《摆渡人》里的一个问题: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起初不知如何回答,历经千帆后,方才明白:
与其求渡,不如自渡。
点亮【在看】,愿你在没人鼓掌的日子里,也能熠熠生辉。
你是个爱发朋友圈的人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END 大家好,我是有料、有梗、有温度的鱼籽酱,每一次的翻阅,都是一场久别重逢。关注【鱼籽酱文化】(ID:yuzijiangwenhua),让我们的灵魂在这里相遇,不见不散!

你的「赞」+「在看」,小意都看得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