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难得的清醒:不做自己人生的差评师
2022/11/18 17:00:00 意林


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时候:
明明自己没做错什么,却习惯说“对不起”;
事情办砸了,上来就自我批评,先攻击自己一番;
认定自己一无是处,哪怕取得成绩也认为只是运气好而已……
这种状态,有如心理学家勒夫提出的“自我PUA”,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否定。
生活中,很多人习惯通过自我批评,摧毁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情感控制。
长此以往,主动往自己心口扎刀子,终是一场无谓的内耗。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莫过于不做自己人生的差评师。

作家李筱懿曾谈过她人生中唯一后悔的一件事。
那时她24岁,有一次在行业会议上,一位猎头过来问她愿不愿意去一家知名的公司,做总经理的秘书。
面对这个机会,李筱懿纠结了很久,还是退缩了。
她还没开始面试,就把自己从头到尾否定了一遍:
不够高、外语不够好、性格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专业……
一口气给出自己一连串差评,让她严重怀疑自己能否胜任。
那位猎头特别不理解地对她说:
在别人否定你之前,请你先不要自我否定可以吗?没有任何机会会对你三请四邀的。
其实李筱懿本身并不缺乏能力,却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职场自卑。
李筱懿最终仍是没有去那家公司。
归根结底,让她裹足不前的正是她对自己的差评。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自我损耗”,也称之为心理内耗:
一个人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就开始自我否定,从而一点点消耗自己的内在力量,以至于执行力受到阻碍,身心俱疲。
作家周慕姿曾说:
生命中80%的烦恼,源于对自我的否定。
每一个习惯自我否定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不被察觉的差评师:
总是高估自己的缺点,低估自己的能力;
总是为错失机会而自责不已,却又周而复始地故步自封;
总是一边不停地否定自己,一边又在自我否定中痛苦煎熬。
久而久之,内心缺乏滋养,把自己拖入事事可悲的泥淖。

《黑天鹅》有一句话:
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你给自己的每一个差评,都是对自己的辜负,也是对人生最大的误解。
要知道,这个世界永远青睐懂得欣赏自己的人。

豆瓣有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这里的组员都曾是名校学霸,却常常感到沮丧:
家庭条件一般,考上名校被称作是“小镇做题家”;
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交到对象被戏谑为“单身狗”;
迷失在职场内卷的压力中,却被群嘲为“摆烂”的一代;
混朋友圈,还要被后浪追着喊“社交废物”。
小组里的@five吐槽了自己的经历。
他一夜未眠写项目报告,第二天被领导一顿狠批:
写得太差了,完全不是一份报告的样子,只是做了一份资料汇总,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本来是工作中常见的小事,但他却联想到最近生活中所有不太好的事情:
把手机搞丢、参加团建记错了地点、项目进度还有没提上去……
领导的话被他反复咀嚼囫囵吞了进去,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five直言:“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感到自己真的不好。”
接着,他开始郁闷了,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是啊,我真的太差了,干啥都不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许多时刻,压垮我们的不是别人的贬低,而是内心无休止的自我否定。

一个人一旦开始否定自己,就容易将自我价值依附于别人的评价,轻而易举地被别人的声音所左右。
反之,相信自己足够好,别人的贬低就会不攻自破,外界的质疑也会烟消云散。
正所谓:
全世界批评你都不怕,就怕你活成自己人生的差评师。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必为他人的贬低而妄自菲薄,更不必看轻自己,对自己的好视而不见。
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做无可替代的自己。

很喜欢黄西在《滚蛋吧自卑》这本书中的一句话:
你如果觉得自己不完美的话,你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也是不完美的,所以其实你们俩也挺配的。
黄西被誉为华人脱口秀领军人物,他身上的标签很多:
他是作家,生物博士,还是在白宫唯一调侃过美国总统的全美脱口秀比赛冠军。
而他给自己贴的标签却是:自卑达人。
黄西坦言,自己曾是个自卑到和父母说话都有压力的人。
他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在长期的自我否定中,越来越没有自信。
读书时,明明教授提的问题,自己都知道答案,但他不敢举手回答,因为脑子里总有个声音提醒自己“我不行”;
工作了,在公司待了八年,明明自己干的活最多,公司唯一一个专利也是自己发明的,可是因为他不敢跟老板提,结果被别人抢先。

为了摆脱自卑,黄西尝试了很多方法,还去看了心理医生。
他甚至尝试用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盖自己的自卑。
但他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让自己更好,反而是一次次地陷入焦虑。
偶然间,他发现调侃和自嘲能让自己放松,自卑感也随之减轻。
于是,他30岁转行学做脱口秀,以这种方式与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
那些年他与自卑作斗争的经验和故事,全被他融进段子里侃侃而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最终不仅化解了自卑,而且大放异彩,在脱口秀领域闪闪发光。
我是理工男,我知道这辈子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爱因斯坦那个水准。
所以我再也不想去与之对抗,而是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当黄西在台上说出这句话时,他说自己感受到了久违的满足与快乐。
其实,从觉醒到治愈,往往只能靠自己。
因为每个人既是自己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终结者。

听过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对而言的美好。
从现在开始,放下给自己差评的念头,扔掉对自己的完美人设,理性并踏实地生活和工作。
把我不行改成我尽力,把我不配换成我值得,把我不够好变成我足够好。
给自己多些认可与温柔,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好运自在来的路上。

看过网易云的一个高赞评论:
对自己好一点,那是会跟你站在一起最久的人。
一个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爱自己,将自己从差评师调整到欣赏者的频道里:
无论何时,剔除无谓的差评,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不谈过往,洞彻自我的价值,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往后的日子里,做一个关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点个「在看」,越过心中的山,才能迈过人生的坎,无忧亦无惧。

END 作者:乐在琦中,钟情文字,表达自己,梳理情感,致敬人生。来源: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