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书房,半生滋养
2022/11/28 17:17:00 意林


来源:古典君(ID:igudianjun)
博尔赫斯说:
“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也有人说,“图书馆太大,一间书房便足矣。”
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梦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这间书房不会用来彰显自己的学识,只是想做一方净土,安静的滋养自己。

01有间书房,可静己
朱光潜曾说:“我在书房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
书房,便是一个能够安心静听的地方。它是尘世间的一方净土,将所有的喧嚣与浮躁隔绝在外,自顾自地成就另一番天地。
外面的世界很好,但也很繁杂。每天有无数的信息,等着我们进行吸收,消化。手机的出现,更是渐渐的取代了曾经握在手里的书籍,慢慢地,我们沉浸于那短暂而又快速的信息交流中,忘记了如何安静地,去品味更深层的意义。
我们喜欢通过手中的工具,去了解世界的繁华,却唯独忘记了用一颗安静的心,去了解身边事物的魅力。一间书房,几本闲书,半杯苦茶,一段轻音,静静地,在这浸染书香的房间里,躁动的心变得安静,也有了心思,倾听窗外的声音。

想有一间书房,慢慢地安静自己。闲时,静听花开雪落,雨飘风起;乱时,读书品茗,明神净心。
书房,它不再只是一间用来放置书籍的屋子,更是一处特殊的世外桃源,在这里,能够净心,静己。生活里,能有一间书房来安静自己,便是一种安心。
02有间书房,可悦己
倪宽《锄经堂》有言:“书房至乐五事: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读书第五”
书房是能够取悦自己的地方。小时候,总期待着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可以在那里,摆放所有爱看的书籍。小说话本,名人典籍,不求有多珍贵,只在乎合不合心意。

后来上学了,读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每次读,都希望能有这么一间陋室,能让自己欢喜。
到那时,闲时携三五好友,在陋室里,交流谈心。吃都爱吃的点心,喝都爱喝的茶,聊都喜欢的事,有阳春白雪,也有人间八卦。在这小小的书房里,与朋友们欢聚在一起,热情地挥洒,尽情地肆意。
若独自一人时,便在书房里,安心地享受自己。时而读书,时而练字;时而掩面酣睡,时而发呆畅想。一间书房,是主人的私密之地,在这里,悄悄地愉悦自己,让生活无限欢喜。

03有间书房,可滋养自己
北岛曾说:“书房不仅是私密空间,几乎就是我的精神住所。”一间书房,可以作为人一生的养料。
小时候,并没有书房。房间的一角,几堆童话书,便是记忆里读书的地方。这片角落,虽然不大,但也承载了儿时对于书房的全部想象。那时虽不识字,但母亲温柔的声音,让听的人,明白了书里的秘密。
长大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房里的书,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营养。读红楼,感叹世事无常;读海明威,提起生活的力量;读海子,也期待能有一间小房子,可以面向大海,等待春暖花开。
书房里每一本书都有着不同养分,这些养分,能够滋养自己,认真地面对生活中的纷纷扰扰。
窘困时,会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峰回路转,于是不再害怕前方苦难,纠结时,会想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于是,不在担忧前方的路是否通顺。

苏轼曾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汪洙曾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黄庭坚也曾讲:“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一句一句的名言,都在告诉世人,书能带给人的力量有多强。
曾闻有一言:“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至此,余生,想有间书房,内置半生书籍,时常静读,慢慢地滋养自己。

我兀坐在书城之中,忘记了前尘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想有一间书房,不需要多宽敞,能容己身就行;想有一间书房,不需要多豪华,一桌,一椅,一杯茶;想有一间书房,能慢慢地滋养自己,淡淡地安享半生欢娱,让余生,不胜,欣喜。

END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