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再好,也不要帮这种忙
2022/12/23 17:00:00 意林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作者:天雅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里,讲过一件让他后悔不已的往事。 他弟弟当时在老家国企工作,收入一般,但基本能维持生活。 且弟弟热爱美食,天天研究厨艺,日子过得很快乐。 但董宇辉却无法理解。 他觉得弟弟应该多看书长知识,多学技能长本事,不然以后根本养不活老婆孩子。 于是,他劝弟弟辞职,趁年轻去大城市闯荡。 弟弟听从他的建议去了深圳。 咬牙打拼了两年,常常加班熬夜,工作非常辛苦,但有时依然连房租都交不起。 最后弟弟遗憾地回了老家,并患上失眠,整个人变得沉默,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对此,董宇辉充满自责: “后来,我再也不给人提建议了。我们偏颇、片面、狭隘的思想,不足以指导别人的人生。” 透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当下很多人共同的影子。 面对一个人—— 当他开口向我们寻求建议,或当我们认为需要给他建议时, 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去帮他规划生活,指导他的人生选择。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善意”。 殊不知,很多时候, 一味的建议,并不会真正令对方的处境「变好」,反而还会形成一种「阻碍」。

    

    一味的建议,会助长依赖

     多年前,一位久未联系的女性朋友,突然给我发来信息: “我现在好痛苦,好难过,你能帮帮我吗?” 那时,我刚刚接触心理学,带着一股拯救他人的热情,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去回应这位朋友。 我耐心地听她诉说烦恼,帮她分析困惑,替她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为此,朋友对我很信任,也很感激。 此后生活中稍有不顺,她第一时间便会想到我,询问我的建议。 可时间长了,这份「信任」却慢慢演变成了「依赖」。 以致后来,她几乎每做一个决定,都要 “汇报” 给我。 只有得到我的建议,她才会继续往下走;否则,她就会原地止步,等待我“指示”。 有一次,她与男友吵架闹矛盾。

     于是,她每天都把与男友的聊天记录发给我,请我分析局面,教她沟通。 整个过程给我一种感觉: 似乎真正与男友谈恋爱的人,不是她,而是我。 结果连续两个星期下来,我自己筋疲力竭,而她的情况却丝毫没有得到改善。 经过这件事,我不得不去反思: 我真的是在帮助她吗? 我一味地顺应她的需求,承接她的焦虑,不遗余力地为她提供建议。 从中她又得到了什么呢? 表面上看,她把焦虑和责任转移给我,可以获得短暂的轻松与安宁; 但实际上,在越来越依赖我的过程中,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严重被削弱了。 换而言之, 我的建议,非但没有真正帮助到朋友,反而还助长了她的「退化」,限制了她的成长。

    

    一味的建议,会滋生阻抗

     对一个依赖性强的人,我们如果一味提建议,会助长他的「依赖」; 而对一个独立性强的人,我们如果一味提建议,则会激发他的「阻抗」。 在豆瓣9.4分的美剧《扪心问诊》里,咨询师保罗有一位22岁的来访者艾普儿。 艾普儿是一名女大学生,患了淋巴癌,已经到了中晚期。 这本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但她却一脸轻松淡定。 确诊已经整整5个星期了,她一直隐瞒病情,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去做化疗。 她甚至还幻想着通过中医、冥想、瑜伽等方式去让自己好转。 这是她一贯的处事风格。 一方面,她很坚强,很乐观,能独自处理大部分事情;但另一方面,她却很敏感,回避依恋,不相信任何人。 当学校的心理老师努力想走近她,了解她时,她立刻仓促地终止了咨询; 当前男友偶然得知她患病,想为她提供帮助时,她气急败坏地谩骂对方。 当保罗建议她向家人寻求帮助时,她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 我不想给父母添麻烦;他们肯定感到很闹心;家里肯定会乱成一锅粥…… 对此,保罗充满了担忧: “也许你父母们会抓狂,会崩溃,会不知所措;但如果你悄悄死去,他们将会一辈子接受煎熬。” 他继续给艾普儿提建议,让她意识到立刻接受治疗的必要性。 但艾普儿却愤怒地冲保罗大吼: “你凭什么告诉我怎么做?你根本不了解我。” 最后,她直接拒绝交谈,并愤怒地夺门而出。 后来,保罗给她打了几十个电话,才终于说服她回来继续接受咨询。

    

    与其提建议,不如先看见

     后来随着咨询深入,保罗才逐渐意识到艾普儿隐瞒病情的缘由—— 她觉得没有人会在意自己,没有人会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 在她3岁的时候,弟弟出生了。 弟弟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并时常会出现自虐的行为。 从那以后,妈妈便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弟弟身上,再也没有关注过她。 有一回,艾普儿从二楼的阳台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草丛里。 当她踉跄着走回房间,发现妈妈正在陪弟弟玩得很开心,根本没有注意到女儿从阳台摔下去了。 这件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一种感觉: “我是不值得被关注的,我不应该给父母添麻烦。”

     从那以后,她变得越来越独立,遇事总是一个人搞定,不再与父母沟通。 对她而言: 一个人解决问题,固然会痛苦;但如果依靠父母,可能会变成双倍痛苦。 因为父母不仅没有精力帮她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完全忽视她的存在。 至此,保罗终于意识到: 艾普儿需要的根本不是建议;而是对痛苦的看见、理解与共情。 第4次咨询的时候,艾普儿病情恶化,差点晕倒在沙发上。 治疗刻不容缓! 但艾普儿对化疗的副作用充满了恐惧,不愿前往医院做治疗。 那一刻,保罗真切看见了她的痛苦与恐惧。 他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担任“父亲”的角色,亲自陪同艾普儿前往医院。 艾普儿去到医院之后,发起了高烧,生命危在旦夕。 医院立刻通知了她的父母。 她的父母马上放下手头工作,前往医院照顾女儿。 甚至连患自闭症的弟弟,也给姐姐送去了一顶可爱的帽子。

     那一刻,艾普儿终于感受到了被需要、被关爱的感觉,并重新产生了对活着的向往。 最终,经过几番治疗以后,她的病情开始慢慢趋向好转。

    

    看见过后,是无穷的力量

     发现了吗? 面对一个困境中的人,如果我们一味提建议,会无形中将自己置于「高位」。 “我是对的,我比你懂,你应该听我的。” 这个时候,我们更多是在投射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自恋。 而只有真切看见对方的存在,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我们才有可能帮助对方挖掘走出困境的力量。 几年前我在医院学习的时候,参加过一个心理督导报告会,印象非常深刻。 一名实习咨询师Q,接待了一位“棘手”的来访者。 来访者是一位单亲妈妈,初中文化,在工厂做清洁工。 2年前因前夫外遇离婚,如今独自抚养7岁的女儿。 她来咨询是想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 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暴怒,一暴怒就会言语辱骂孩子,甚至有时还会忍不住打孩子。 在理智层面,她知道这样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但情绪一旦上来,她就无法自控。 随着咨询深入,Q不断看到来访者背后更多的棘手问题: 成长于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父母均有暴力倾向;

     前夫既抠门又冷漠,不愿意负担孩子的抚养费用;

     生活捉襟见肘,却还花大价钱送女儿去私立学校…… 于是,出于“为她好”的考虑,Q给来访者提了很多建议。 比如远离原生家庭,勇敢开口向前夫要钱,把女儿转回公立学校…… 这些建议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也很正确。 来访者也表示很认同,但问题在于,她根本没有按照Q说的去做。 对此,Q深感焦虑、无力与迷茫,不知道如何跟来访者继续工作下去。 报完案例以后,督导师平静地看着Q: “所以,在你看来,来访者没有能力解决她当下的困境,对吗?” “嗯,是的,如果她能自己解决,就不需要来找我做咨询了吧?” “不,恰恰是她主动找你做咨询,我看到了她困境背后的力量。” “啊?为什么呀?”

    督导师继续解释道:

     “你想想呀, 一个初中文化的单亲妈妈,生活如此艰难,却愿意花大价钱送女儿去私立学校; 一个成长于暴力家庭的女性,却愿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 她一个人背负着原生家庭的创伤,和婚姻不幸带来的种种伤害,受了这么多苦, 却依然那么努力地为女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这是因为她的无能与无力吗? 不,这恰恰是因为拥有摆脱困境的决心与毅力!”

     听到这里,Q猛然一惊,眼眶开始湿润。 原来,在这场咨访关系中—— 真正充满无力的,不是来访者,而是她自己;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来访者,而是她自己。 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以后,Q决定在来访者面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 不再充当一个权威的「建议者」,而是成为一个平等的「成长见证者」。

     写在最后

     在这里,我想澄清一点。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拒绝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中人。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 当我们一味的建议,并不能令对方的处境变好时; 我们更需要通过必要的「看见」,看见他困境背后的力量。 诚如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你承担你的责任,我承担我的责任,我们可以一起碰撞,但我们绝不过度捆绑。 当你遭遇现实困境,寻求我的帮助时, 与其一步步给建议,手把手教你如何做; 我更愿意看见你真实的存在,看见你真实的需求,同时也看见你真实的力量。 然后,我会稳稳地站在这里,见证你的改变与成长。 就像董宇辉后来所讲的: “爱一个人,就是让他落落大方地做自己,不要把他尝试变成你的模样; 你要是真为他担心,那就多挣一点给他分一些,而不是强迫他成为你。” 从这个意义来讲,不给建议,也是对他人的一种成全。

    

    END 作者简介: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