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右拐一百个弯能到哪里 | 12月18日 一席北京
2021/12/13 23:10:47 一席

    

    

     这周六,我们将在北京举办第101期现场,8位讲者,周六见。

     以下是关键信息:

     活动时间:12月18日(周六)

     14:00-20:00

     活动地点:北京 中间剧场

     购票时间:现在

     演讲顺序:请以现场为准

     购票指引:见文末

     根据剧场及防疫要求,入场请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和扫码登记。

     ……………………………………………………

     讲者名单

     01.

     方震东

     香格里拉植物园园长

     需要付出耐心的等待,植物才会给人惊喜。

    

     今年57岁的方震东从事高原植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已经35年。过去的二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旅游设施的改善,云南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扰。从小在维西乡村长大的方震东,目睹一些原生放牧草地转变为耕地和工业用地,身边的野花不断减少,他开始担心那些野外少见的物种说不定哪一天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游览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时候,他看到很多当年植物猎人从我国西南地区带去欧洲的杜鹃、报春、绿绒蒿等高山花卉,但在它们的家乡,却没有一个让公众可以欣赏这些植物、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地方。

     1999年,方震东放弃调往内地工作的机会,筹建了我国第一个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园,秉承“以繁育实现保护”的理念,就地保育了620余种高海拔植物,迁地引种了480种植物,包括被村民当作山茶花随意挖掘而导致种群衰落的朱红大杜鹃;从水库淹没区抢救移栽的香格里拉市花中甸刺玫;最终只采集到一个种群种子的中甸乌头;等待二十年才繁育成功的小叶栒子……

     一座高山植物园,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

    

     ▲ 香格里拉的植物们

     ……………………………………………………

     02.

     叶天宇

     字体设计师,喜鹊造字创始人

     跟着横竖撇捺们,在格子里过,反而特惬意。

    

     叶天宇的朋友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不到他。而当他发出“失踪人口叶天宇回来了”的消息,往往带着新的字体作品。“失踪”的时候,他在工作室里沏一壶茶,研究古籍善本和复古美术字,一笔一画绘制自己的字体,再经过反复雕琢,开发成八九千字的字库。

     6年前,他离开互联网公司全职造字。开开心心做了两年字,但也穷得连请客都得把共享单车的押金取出来。他开始卖字。然而和高不可攀的字体授权不同,他让大家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购买他的正版字体,在不同的场景下永久使用。

     如今,叶天宇的字体公司喜鹊造字开发出了13套字库。这些字的设计有的来源于明清古籍,有的脱胎于老美术字;有的清秀优雅,有的敦厚朴实。他不想定义某一种风格,而是希望创造更多的选择。

    

    ……………………………………………………

     03.

     何川?

     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

     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想象,但对我们来说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何川相信,盲人是独立自主的,和明眼人没有区别。

     为了缩短和明眼人之间的距离,给盲人提供更多选择,他和同事们做了很多尝试:2000年前后,他们研发读屏软件,到全国各地培训,教盲人学会独立操作电脑,一做就是10年。

     智能手机普及后,他们开始向更广泛的信息化技能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拓展,教盲人使用智能手机,玩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用到的各种 App,既能在手机上打车叫外卖,也能种树养鸡;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无障碍设计评测,让产品更好地为所有人服务;研究口述影像,为盲人制作无障碍电影;甚至还做起了播客,从红绿灯到《马拉喀什条约》,从智能音箱到逛游乐园,关于盲人生活的大事小事无所不谈,剪辑制作由视障同事独立完成。

     “以前从未试过,其实我们也行”,何川最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和同事们一起攀岩的视频,并写下了这句话。尽管达到群体性改善的过程艰辛而漫长,但二十多年来,他和同事们的信息无障碍工作让越来越多的盲人可以自信地说,即使 “以前从未试过,其实我们也行”。

     ……………………………………………………

     04.

     而立计划

     视频博主

     看看这些手下败将,比尔·盖茨、奥巴马、JK罗琳......劲儿好像使大了。

    

     如果你在今年四月打开亚马逊日本哲学类畅销书榜单,会看到一本中文书霸占榜首——《峰论:一位浴室哲学家的朋友圈》。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什么大作家,也不是知名人士,就是一个生活在成都的普通青年,他叫潘阿峰。他的朋友土子和阳子,为了给他一个生日惊喜,把他九年来的朋友圈打包出版成电子书,卖成了畅销书。

     三兄弟一起做过许多“离谱”的事情。他们在重庆开车连续右拐一百个弯,只为看看能到哪里;把贵州的一只乌金鸡打造成ins南极第一网红……

    

     成为“而立计划”之前,他们都曾经是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过腻了早八晚十的生活,决定在30岁之前一起辞职,做点好玩的事情,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发到了网上。

     有人觉得他们在搞“行为艺术”,也有人从中看出了“社会实验”的意味。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上述种种都不是他们的初衷,相比于“无厘头”和大冒险,他们更想当中国的“凯鲁亚克”。

     ……………………………………………………

     05.

     许晶

     人类学者、儿童发展研究者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对成年人来说,儿童的内心世界是我们都经历过却已浑然遗忘的世界。孩童时期,我是如何学会分辨善恶的?我第一次懂得“公平”的概念是在什么时候?又是在哪一刻,我开始对他人的痛苦有了“共情”?……

     这是许多成年人好奇却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许晶十年来探索的议题。

     十年前,许晶带着自己一岁半的小儿子走进了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她的田野研究。那儿的小朋友会提醒老师“去和领导套近乎”,也会用送礼的方式来“拉关系”——这或许是成年人“意料之外”的故事。家长们也因此被一种焦虑笼罩着:我希望培养一个善良的好孩子,但是TA长大后会不会吃亏?

     相比于给孩子贴上“魔童”“有心计”的标签,许晶更关心小孩子自己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如何理解分配、公平、共情的?人类幼崽的道德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本演讲为远程视频录制

     ……………………………………………………

     06.

     杨永川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我们看起来是在做生态,其实做了很多伪生态。

    

     博士毕业后,杨永川从上海回到了老家重庆,他发现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地方,种的树却差不多。比如春天在上海会看到白玉兰,走到成都、昆明也会看到白玉兰;再比如棕榈科本是热带植物,但是在冬天的上海也能看到它们;而银杏树、法国梧桐、香樟树,无论在南方或是北方,你总能在不同的城市里碰到它们。

     为什么城市里的植物越来越像?外来植物是否真的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南辕北辙的环境?

     从对乡土物种文化的关注到古树保护的宣传,杨永川长期关注城市植物的多样性,他认为我们的城市现在患了“自然缺失症”。

     “看起来我们的城市绿化做得很好,但事实上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是在丧失的……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环境友好、生态友善、人民宜居的,每一种生物和居民都能在城市中找到自己适宜的地方。”

     ……………………………………………………

     07. 赵延斌艺术家??唯独剩下记忆让我们得以片刻的安详。

    

     当朋友向别人介绍赵延斌时,经常会说他就是那个画厕所的艺术家,因为他最有名的一幅作品就是《大厕所》。

     在这幅长4.8米,高1.4米的巨幅作品中,一共有948人,其中男厕所445人,女厕所503人。这个巨大的厕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你总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记忆,比如偷偷抽烟和成群打闹的男同学、换衣服的女同学、带着蹒跚学步的儿子在女厕所撒尿的老师;也有一些看似荒诞但又分外合理的场景,例如作业没做完在厕所里狂补,与教导主任狭路相逢、面对面蹲坑等。

    

    

    

    

     ▲ 《大厕所(局部)》(左右滑动)

     赵延斌创作这幅作品的初衷是呈现一个自由天地。“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厕所是日常刚需之地,也最容易被忽视,在学校这个充满规训的环境里,可能只有厕所是一个真正自由的“法外之地”。

     《大厕所》中呈现的赵延斌的艺术语言是他在创作毕业作品《明天照常上课》时确立的,画中是一间工厂般的大教室,密密麻麻地坐着600多位学生,只需看一眼,就能让你梦回那一个个奋笔疾书的日夜。

     大教室、大厕所的时代过去了,甚至作为绘画原型的那间教室都曾成了养鸡场,但是也许在遥远的将来,你可以从赵延斌的画里打捞回这些集体记忆。

     ……………………………………………………

     08. 郑静武汉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土楼内真实的生活故事让我们看清土楼建筑的本质。

    

     2006年,为了完成硕士论文,郑静第一次来到著名的“土楼王子”承启楼,开始研究这些“圆形的巨大的土房子”。

     她在承启楼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居住体验可谓非常不好:房间昏暗、隔音差、没有厕所、没有隐私……在承启楼举办的丧礼上,郑静发现他们用的灵屋,也就是烧给往生者在另一个世界住的房子,是当地富人居住的五凤楼。这意味着,住在巨大的土楼里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选择。

    

     ▲ 承启楼 颐园新居/摄

     既然土楼里的生活条件这么差,住户也不喜欢,为什么还要盖这么多土楼呢?

     关于这个问题,早有一些回答。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理由是土楼是福建山区人民为了组织家族和防御外敌而发明的独特民居建筑形式。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郑静发现居住在同一个楼内的住户并非来自同一家族;统计了土楼的建造年代数据之后,令她惊讶的是居然有近1000座大型土楼是在人民公社期间建造的,这个数字接近土楼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最动乱、最需要防御外敌的1920年代-1940年代,当地人恰恰是不盖土楼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与已有结论完全相反的现象?

     ……………………………………………………

     购票指引

     购票方法?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购买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门票素材/赵延斌《大合影》

     购票时间现在;

     购票说明务请阅读购买页面中的「购票须知」门票一经售出,恕不退换;请不要携带食物及有色饮料入场;按活动当日排队先后顺序派票;请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和扫码登记;

     兑票时间12月18日13:00-14:00;

     剧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艺术区中间剧场。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一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