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痛苦,你们谁懂?| 每一个自恋的人,都曾反复受挫
2021/3/1 10:56:00 壹心理

     三木水|作者

     三木水心理工作室|来源

     hongcen2063| ID

    

     摄影/三木水

    

    我的咨询室中,走入了一位让我感觉“使不上劲儿”的来访者

     来访者是一位30+的女性,主诉情绪问题。她的情绪问题比较严重,来到我的咨询室寻求帮助的时候,她已经出现睡眠障碍,并且已经影响社会功能。

     为什么我感觉自己“使不上劲儿”呢?因为,来访者明明是来到咨询室求助的,但是,她却一直表现的“高高在上”地“端着”。

     明明症状已经不轻,她却不会轻易坦诚地说出来,而是给人一种感觉:我没什么事,我就是过来聊聊。

     同时,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也表现出一些“不屑一顾”。比如说,她经常会打断我的话,抢着说:我知道你说的那个***概念,不就是***的意思吗?

     眉毛一扬,露出一些挑衅的神情。好像在说:你就这点东?啊,没有什么高深一点的吗?

     如果我给她一些建议,她也不会去尝试。比如,为了缓解情绪,我曾经建议她尝试做基于“身体扫描”的冥想,她给我的反馈是:这能有用?

     就这样,我对来访者的反移情是:我使不上劲儿,似乎帮不上来访者。

     移情和反移情,都是心理咨询的突破口。

     从我的反移情中,我重新让自己感受了一下来访者:来访者以“求助”的目的来到咨询室,但是,给咨询师的感觉却是:我不需要你们的帮助。

     事实上,我们感受一下这句话,它的意思其实是: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或者,任何人都帮不了我。

     想到这里,我感受到了彻骨的悲凉。

     这听起来挺让人怜惜的,不是吗?可是,这让人怜惜的背后,其实有另外的一面:自恋。

     通常,我们认为,自恋,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事实上,感觉全世界都帮不上自己、理解不了自己,这和“自我感觉良好”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这也是一种自恋。

     自恋的人,会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内心又极度空虚和脆弱。

     就像这位来访者。

    

    摄影/三木水

    

     看起来对自己非常自信,对自我价值过高估计,对他人价值评价较低,这是自恋的人看起来的基本特征。

     从发生学?度来说,自恋是心理发展中会出现的一个正常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自体恋阶段。科胡特(kohut)认为,自恋是力比多(libido)对自己的投注。

     力比多,即性力,由弗洛依德提出。这里的“性”指的不是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我们可以简单把力比多理解为生命的一种原始本能的驱动力。那么,科胡特所说的“力比多对自己的投注”又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追溯到我们出生的时候。

     我们在出生之后,会有一种本能的感觉:我们是无所不能的。

     这也是自恋的第一个阶段:未分化和无客体阶段。

     后来,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感觉难以?久维持,它迅速会被父母破坏。道理很简单,我们说,没有100分的父母。

     父母在满足孩子方面,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总是有不能满足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的“全能感”就受到了破坏。

     但是,这并非坏事。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适度受挫”——也就是说,这个挫败是孩子能够承受的——那么,孩子将开始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并且逐渐收回对父母的“完美投射”。

     同时,孩子本身原始和自我夸大的感觉也会逐渐被驯服,这就意味着适应了现实。

     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结构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行动和我们的自身提供能量支持。

     也就是说,父母能照顾好孩子,后来孩子也能照顾好自己。努力去做,能做到最好;不能做到,也不过分强求。科胡特把这个运作过程,称为转换型内化,也称为过渡客体。

     这就进入了自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摄影/三木水

    

     力比多对自己的投注之前,一定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力比多向外界投注的失败。

     我们在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为过分的影响和不当干预,我们的心理一定有一个阶段,是看到外部世界的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走出自我的界限,看到了母亲,通过母亲,看到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又看到了父亲,通过父亲,看到了更加复杂的规则和现实世界。

     这个时候,就伴随着我们的“本能”也就是“力比多”向外投注的过程。但是,如果向外投注的过程中,外界的反馈实在太差,必然引起我们无比的失望。

     但是,一次的失望并不足以阻碍我们向外投注的步伐,我们会继续我们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之后,我们由失望转变为绝望。

     这个时候,在绝望中,我们不得不收回那些投注到外界的力比多,转而向内投注。

     所以,每一个自恋的心理的背后,其实都是经受了无数次向外伸出自己的触?,结果总是以严重的失败告终的过程。

     力比多向内投注,是被迫的。

     这样,我们也就能从一个整体层面上大致理解,为什么每一个自恋的人,他们都是脆弱的。

    

    摄影/三木水

    

     那么,我们就能看到,“适度挫折”对于心理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而“太大的挫折”或者说“太低质量”的回应,对心理的发展,危害很大。

     因为,太大的挫折,直接导致依恋失败。依恋的失败,导致自恋。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适度挫折”?

     其实这个度很难把握。

     我们很难人为去设计一个“适度”的挫折。

     有的时候,父母认为是一个小挫折,可能在孩子心理影响很大;有的时候,父母觉得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可能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只是父母的过度保护。

     所以,现实中,孩子很难“完美无瑕”地度过这一时期,父母的反馈,不知道在哪个方面,多少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未满足感或者说缺失。

     如果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就会始终存在一个严重缺爱的“内在小孩”。

     内心是匮乏的,脆弱的,空虚的。这会带来自卑。

     这个影响有多大?

     它会一直在。

     可以这么说,这个严重匮乏的“内在小孩”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大而?大,它会一直在那里。哪怕有一天我们自己已经为人父母,甚至儿孙满堂。

     原标题:我这么痛苦,你们谁懂?

     - The End -

    

     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安慰,我们的内在就会形成一个敏感脆弱的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内在小孩不被看见,我们的内心永远会感到匮乏、脆弱、空虚

     它会让我们自卑,也会让我们一生难以幸福。

     如何发现内在小孩,与它连接,学会接纳、疗愈自己?

     向你推荐「内在小孩测试」

     长按识别二维码↓ 测测你的内在小孩 ↓

    

     作者简介:三木水,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曾奇峰、武志红、壹心理、张德芬等国内著名心理平台作者,全网发文超过100万字,阅读量过亿。

    

     婚姻观代沟 | 保姆式育儿结婚冷静期 | 甩锅式道歉 | 女性羞耻感女性意识觉醒 | 虚假沟通 | 私德制裁

    

    点个“在看”,保护孩子的内心世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