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育儿知识的只有孩子,父母都在想法毁掉儿女”| 知乎最热门教育提问刷屏
2021/11/3 10:56:17 壹心理

    

    只只|作者

     朴素的树、如欢|编辑

     cottonbro|图源

     这世界上有一类父母:

     他们严于律己(和孩子),宽以待人。

     如果你是他们的朋友、邻居或同事,你会非常喜欢他们的善解人意、有求必应。

     但如果你是他们的孩子,就很不幸,因为他们会要求你:

     老实听话,不要惹事。

     一旦出了什么事儿,那一定是你的错。

     小时候,被老师体罚,回家肯定还有劈头盖脸一顿骂:

     “为什么老师罚你不罚别人?肯定是你不对在先!”

     长大了,跟老公吵架,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向着你,而是:

     “你又干什么惹人生气了?”

     相反,对女婿却万分客气:

     “我那闺女从小就臭脾气......”

     他们自己不敢在人际关系中强硬,当孩子遇到人际挫折时,不仅无法提供支持,还反过来要孩子检讨自己。

     身为他们的孩子,很委屈却也很无奈。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家庭教育中“有毒的内归因”。

    

    作为受害者,为什么要我检讨?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

     是一个妈妈的提问: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我一直让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有错吗?”

    

     底下4580个回答全部一边倒,站女儿。

     “欺负孩子的人,你也算一个。”

     “你也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孩子,只欺负你孩子?”

     网友们竭力想让这位妈妈明白:被欺负,真的不是女儿的错。

     但她,似乎并不想承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找自家孩子的错?

     情况可能有两种。

     a. 父母向攻击者认同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不知道孩子遭遇了什么。

     只是,承认孩子是受害者,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以及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仅要为孩子出头,还要考虑出头之后的后果。

     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应对这样的冲突。

     相比这么多可预见的麻烦,反过来认同施暴者,指摘自家孩子,似乎就容易多了。

     一句轻飘飘的“都是你自己的原因”,一切“麻烦”迎刃而解

     不仅不用面对自己的无力,反过来还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享受指责别人的优越感。

     说到底,不过是欺软怕硬罢了。

     b. 父母向攻击者示弱

     还有一类父母,虽然不会理直气壮地指责孩子。

     但是会一味地让孩子隐忍退让,规避冲突。

     “他找你麻烦,你就躲着点走呗。”

     “你得和人搞好关系,别不合群。”

     “一个巴掌拍不响,你别惹他们就行了。”

     在他们的认知里: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人若犯我,那是我躲得不够好。

     这背后,是父母深深的无能和恐惧。

    

     当一个人没有反抗的资本和勇气时,就只能克制自己,减少冲突。

     但是他们却忘了,欺凌从来不是没有理由的,柿子都是捡软柿子捏。

     越是软弱的人,越是容易被欺负。

     当他们放弃父母的责任,把孩子推到别人“刀”下时,也把孩子推向了绝望之境。

    

    每一个自责自罪的成年人,小的时候都被苛待过

     美籍心理学家海德将归因模式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所谓内归因,通俗来说,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的归因风格,是长期训练形成的。

     总被父母逼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消极的内归因模式中。

     确实,适当的“自我反省”,可以让人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但长期过度的消极内归因,就会变成“洗脑”,让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信念:

     “一旦出现问题,肯定是我的问题。”

    

     一位朋友每次分手后,就跟我说:“肯定是我哪里不够好,所以才被分手。”

     明明有很多可能性,她却只能看到自己的原因,并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

     这样的信念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深陷其中的人,很难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一个抑郁症患者曾说:

     “我很羡慕凤姐那样迷之自信的人。因为无论何时,她都可以理直气壮的相信自己,而自己,只会无穷无尽的自我批判。”

     典型的“小时候被别人 pua ,长大 pua 自己。”

     一旦出问题,就会下意识地,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即便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会觉得内疚、不安,进而谴责自己。

     研究指出,陷入悲观内归因的人,会将失败、痛苦,归结于个人内部因素:我不够好、不够聪明。而将成功、喜悦归结于外界环境因素:运气好、任务简单。

     工作认真被辞退,他们会责怪自己:“肯定是能力不行,才会被辞退!!”

     工作认真被提拔,却归功于环境:“要不是公司人手不够,这职位也轮不到我”

     学习努力成绩下降,他们会指责自己:“智商不够的人,连努力都不配。”

     学习努力成绩提升,却归功运气:“这次考试题目简单,所有人考得都不错”

     他们就像被安装了一个选择性过滤器:

     将所有的过错,指向自己。将所有的成功,给予别人。

     在父母长久的打压指责中,他们逐渐失去了自我同情的能力。

     也丧失了自我支持的意愿和肯定自己的力量。

     最后,忘记了如何自己爱自己。

    

    

    打破有毒的内归因,放过自己

     那么,“悲观内归因”如此强势和顽固,真的无药可救了吗?

     不是。

     《奇葩说》辩手席瑞,曾经也深陷“悲观内归因”的魔咒中。

     小时候的他,因为爱跳皮筋被同学嘲笑。

     连老师都说:“为什么大家就嘲笑你呢?为什么你非要和那群女孩子在一起跳橡皮筋呢?”

     席瑞懵了。

     他说那个老师在他脑海中植入了一个观念:凡是遇到惨事,你就先反省一下自己。

     直到很久以后,他开始打辩论,有了思辨能力,才突然意识到:

     自己才是受害者。

     所以你看,有时候改变,只在转念之间。

    

     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准你走出“悲观内归因”的桎梏。

     a. 对内疚感进行区分

     擅长内归因的人,往往是受到了强烈的内疚感的驱使。

     但并不是所有内疚感,都是客观正确的。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将内疚分为两种: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

     违规内疚,是个体确实伤害了或意图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

     虚拟体验,是个体没做错什么,甚至什么也没做,却产生了内疚感。

     很多时候我们内疚,并不是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所以,下次盲目自责内疚时,不防问问自己:

     “我真的伤害到别人了吗?”

     “我的行为是否真有过错?”

     必要时,可以寻求“外部视角”,问问别人对你的看法。

     也许你会发现,别人对待你,比你自己对待自己,更加宽容和善。

     b. 进行“责任划分”

     如果你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没错”,那你可以尝试“列举法”来进行责任划分。

     方法很简单。

     第一步:把你“归罪于己”的事情写下来。第二步:列举出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第三步:列举出除自己之外的影响因素。第四步:如果100%代表全部责任,评估自己和其他因素分别占有的比例,并写下来。

     通过客观具体地责任评估,你可以暂时跳出“自我指责”的惯性。

     并且最终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像想象中承担那么多责任

     c. 刻意地进行归因训练

     科学研究指出,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比如:

     将成功归因于可控的个人内部原因,如持久努力,而非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如运气好、任务简单等;将失败归功于可控的个人内部原因,如缺少努力,而非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智商低、能力差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以自己掌控,带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下次成绩不错的时候,自信地告诉别人,“这是因为我很努力,而不是因为运气好”。

     如果成绩不是很好,就告诉自己,“败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认真,而不是因为太笨了”。

     长此以往,你也可以成为那个“迷之自信”的人哦。

     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

     即使真的做错了,可以复盘,但不要过度自责。

     过度的自我苛责,本质是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但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因为他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吗?

     蔡康永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

     “我们是完整的人,不是市场里去了骨的肉片,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可能缺点远多过优点。”

     “那些活得轻松的人,会把‘理想自我’去掉一半,因为它只是‘理想’,不是‘我’。”

     所以,永远不要试图做一个完美的人。

     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鸟儿跨不过银河,也不会有人非难!

     除非经过你允许,否则,没人能让你觉得自责。

     你,远比自己以为的,要更优秀。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李中斌等主编.心力资源管理丛书情绪管理[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07.石学云著.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6.蔡康永.自卑来自脑中“理想的我”.

     除了“有毒内归因”

     父母千万别逼孩子太自律

     关注壹心理视频号,看更多有趣有料的心理学视频~

     - The End -

    

    有毒的内归因,说到底就是自我PUA。它会让你:因为一点点失误就否定自己的价值;因为别人的优秀而忽视自己的努力;因为他人的批评而贬损自己……如果没有及时察觉,你仍会在不自觉中对自己进行精神打压,从内部瓦解自己的信心,掉进自我损耗的陷阱,无法创造更多的人生可能。想知道你有没有自我PUA的隐性倾向吗?又该怎样化解?

     ↓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详情 ↓

    

    

     作者简介:只只,毕业于北京大学,致力于帮助更多人通过释梦觉察内在,疗愈核心情结,改写命运脚本。公号:心理解梦园

    

    

    彩礼接受度 | “强迫性”关系 | 情感钝化自我PUA | 育儿焦虑 | 不忠婚姻改造伴侣 | “真实版狼人杀” | 心理怪癖

    

    点个“在看”,接受自己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