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瞧不起朋友圈那个抠门的年轻人
2022/8/26 11:09:48 壹心理

    

     芒来小姐|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网络、 pexels | 图源

     最近正在装修,屡屡花超预算。

     大数据贴心地给我推送了一堆“抠搜指南”:

     原价188元的莫比乌斯摆件,只要买几块钱的塑料管,再简单拼涂,就呈现出一模一样的高大上;

    

    

     专用的洗碗盐动辄比碗还贵,干脆花20块买20斤平替,直接干到洗碗机退休;

    

     要结婚,喜糖太贵?淘到一款天然可可脂巧克力,金光灿灿,喜气洋洋,才5毛一颗;

    

     买什么400块的软管枕头?20块钱买袋同款软管不香吗!往枕套里一塞,从此实现枕头自由!

    

     简直能抠出三室一厅,看得我膜拜不已。

     评论区,更像是来还愿烧香。

     初步get到抠门快乐的我,逐渐从装修,看到万物皆可抠的日常:

     有人要回10年内送出去的份子钱,总计上万;

    

     有人分享如何不花一块钱,白嫖各大APP的VIP;

     还有这条我特别喜欢的手制内裤,颜值高不说,设计图更是技术流!

     最重要的是,折合下来1元1条!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在正经省钱,还有些不断升级的奇葩抠搜法!

     青铜级别:吃火锅,打包底料配菜;

     白银级别:买薯片、饼干,全部打碎,这样室友抢吃的时,一次就只能捏出一丁点了;

     黄金级别:便后立刻洗澡,省水又省纸……

     抠搜中夹杂着一丝搞笑,搞笑里又不乏生活的情趣,让我直接上头。于是郑重加入全网知名的“抠组”,学习如何暴打消费主义。

    

    

     图注:抠组是2个豆瓣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男性联合会。

     无论是“因为穷所以抠”,还是“不是穷就是抠”,都是那么清纯不做作。

     从此,我就过上了入群薅羊毛、积分换话费、换季卖二手的生活。

     之前花呗买苹果、吃土入大牌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聊:

     为什么省钱比花钱还让人快乐?

    

    “我的心理账户,只进不出”

     “抠组”有一个神贴:如何抠门且健康地购买姨妈巾。

    

     帖子发在男组,吸引上百人围观点赞。

     发帖者的抠搜方式也很简单粗暴:不多说,就是囤。

     逛大润发,看到2块钱一包的,怒囤一年;

     妇女节,专挑那些打一折、两折的,囤够一年;

     国产月经杯30一个,循环使用一个可以用好几年。

     (当然,一线城市寸土寸金,请抠搜人务必因地制宜)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一旦抠出心得,抠出技术,抠出水平。

     人的消费欲望就会直线下降,一心只想着科学合理地抠,精打细算到小数点。

     而且越抠,越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夏天最热的时候,几十块的“雪糕刺客”,稍不留神就背刺你。

     抠组组员当仁不让,直接分享“自制冰淇淋”。

    

     傻瓜式操作,口味随便调,15块吃够整个夏天,还要啥钟薛高?

     这篇帖子被标为精华,组员们一拥而上,点赞收藏。

     是大家穷得买不起梦龙、八喜、巧乐兹吗?

     当然不是。

     组里好些人,曾经也是非大牌不用,非贵价不吃。

     比如我,20多岁时,光化妆品一年就要好几万,现在还不是一瓶大宝走天下?

     那么,这些年为什么物欲直线降低,存款直线上升,越抠搜越快乐?

     除了疫情带来的挣钱难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心理账户发生了变化。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来自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塞勒。

     塞勒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账户:经济账户和心理账户。

     在经济账户看来,钱和钱是一样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挣到,一万块钱就是一万块钱;

     但心理账户里,钱和钱却不一样。比如买彩票中一万和辛苦挣一万相比,前者更容易被冲动花掉。

     最近一次朋友聚会,不少姐妹都提到:

     从小家里衣食无忧,刚毕业那几年对钱没概念,总是挥金如土地买奢侈品,出去吃顿饭也动辄五百一千;

     但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体会到挣钱的不易。大家也开始能省则省,各出奇招。

     有个姐妹,在阳台上种满了韭菜、蒜苗和鸡毛菜;

     还有的朋友,每天在单位食堂多要一份饭菜,再打包回家;

     外出聚餐,更是必薅消费券……

     “穷倒不穷,但钱毕竟不是大风刮来的,越抠搜,越安心。”

    

    

    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幸福感

     我曾做过一个实验:一星期不花钱,能不能活得很好?

    

     先说答案:不能。

     那一周,因为不能花钱,饿肚子不说,还被雨浇了个透心凉,拖着湿透的鞋子,目送来来往往的出租车,心情糟糕透顶。

     为了活下去,我自带便当,妈妈做的香喷喷的热饺子,更是成了时至今日仍忘不掉的味道。

     这段经历,虽然称不上美好。

     但也让我发现: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开销都是不必要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少即是多”效应:

     有时候花的更少,幸福感更多。

     合适的环境条件里,“少”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就像你开着大奔,堵车一小时,旁边溜达过去一辆电瓶,那一刻你也会狠狠羡慕。

     我也是。

     没钱打车的时候,才意识到有地铁坐多么幸福;没钱点外卖的时候,才知道爸妈做的饭菜多么可口。

     跳出丰盛优渥的环境,去掉五光十色的外物,人才能看清:

     到底是什么在给我托底。

    

     当生活化繁为简,才能看到背后是谁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这让人顿悟:

     原来人只需要一丁点东西,就足以很幸福了。

    

    “强者花钱,只花在刀刃上”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最抠门的人什么样”,有网友分享了她老师的故事。

     海外经商多年,通晓三国语言,还是学术届大牛,每个月生活费却只有600。

     住的是出租屋,二线城市三环外15平米;吃的是学校食堂,1块钱的炖白菜白米饭;拎的是破布兜,穿的是磨掉色的俄产皮衣,岁数比学生还大。

    

     但是,对自己无比抠搜的他,却资助了十几户困难家庭,掏钱给困难学生上学,给他们买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好东西。

    

     这样一个人,“抠”出了多少国家栋梁。

     但想要达成这样级别的“抠”,无疑需要很强的心理力量。

     就像刘畊宏说的“这个人核心力量很强”。

     心理学中也有一个核心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控制自我言行的能力,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意志力”。

     核心力量弱的人,明明穷得吃土,但听到“OMG”“买它”,还是经受不住诱惑;

     而核心力量强的人,却能能够拒绝诱惑,坚守自己,说不买,就不买。

     所以,抠其实是对精神肌肉的训练。

     在认真计算一分一厘,不断货比三家,确定这份钱要不要花时。

     我们也在不断确认自身的力量,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升。

     就像我奶奶,从啃花生壳的饥荒年代过来的人。

     她老人家有存硬币的习惯,因为硬币不像纸币容易损坏。

     一枚一枚地攒着硬币,看着盒子里的钱越来越多,奶奶打定主意:

     这笔钱,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动。

     我大学毕业时,奶奶家里已经存了3个装满硬币的铁制饼干盒,却被随意地丢在柜子底下:

     “你们谁要就拿走。”

     你瞧,这3大硬币,就像她的“勋章”,在那个穷困的年代里,给了她很多的力量感、安全感和成就感。

     这并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保证,而是足以对抗精神层面的饥荒和贫穷。

    

    你与金钱的关系,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

     前段时间,“隐形贫困人口”这个梗很火。

     简单说,就是一边“吃土”,一边挥金如土。

     在消费主义的蛊惑下,衣服穿一季就扔,吃饭只去网红打卡,大批年轻人正在“精致穷”。

     与之相对的,是“隐形富裕人口”。

    

     有人表面上,连饭馆的纸巾都要“抠”回家,私底下却攒出两套房;

     有人舍不得给自己买贵的,家人有需要,几万几万的掏;

     还有人穿着30块钱的大汗衫,谈着上百万的生意,资助了成千上万人。

     为什么我们花钱的方式,会如此不同?

     英国一项调查表明,钱的背后,关联了4种感情:

     安全感(钱使人摆脱焦虑);权力感(钱使人占据主导地位及控制他人);爱(取代感情);自由(实现目标的能力)。

     对于“隐形富裕人口”来说,钱就是钱;

     而那些一花就收不住的“隐形贫困人口”,其实更多是在用买买买,去寻找缺失的爱,填补内心的洞,释放压抑的欲望。

     所以,与其说我们提倡“抠”,不如说是让物回归物用本身,让自己与自己和解。毕竟,不管物质商品如何更新换代,人为制造的诱惑,本质其实都是一种幻觉。

     它把消费者捧得高高在上,让我们用错的方式爱自己,把花钱多少当成爱的标准,进而迷失在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概念中。

     既然如此。

     不如我们一起,合理地“抠搜”起来吧!

     春天开花的时候,带上自己做的三明治,灌一壶蜂蜜水,在天光云影的河畔,一坐就是一天;

     夏天最便宜的西瓜,挑一个敲起来最好听的,一刀下去,凉丝丝红彤彤,一口沙瓤下去,暑气和燥热瞬间无影无踪;

     秋天山上的落叶缤纷,捡一片做成书签,;

     冬天的旧毛衣、旧鞋子也别急着扔,总有人需要这份温暖……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抠门”是一种生存哲学,能帮你掌握自己生活的安全感。没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失去安全感,也很容易陷入焦虑。

     但有的人平时兢兢业业地工作,银行卡的余额却越看越心酸,甚至想不起来钱都花哪里了。

     想知道你的钱最容易被什么“诱拐”吗?现加入【壹心理粉丝福利群】,即可免费领取“你容易花钱在哪儿”测评,了解自己的消费心理,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消费。

     扫码立即加入粉丝群,一起“抠门”,一起掌握更多人生选择权吧!

    

    

     作者介绍:芒来小姐,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ydsakyml)

    

    

     新冠歧视 | 爱情3大坑 | 恋旧情结

     丧偶式育儿 | 亲子义气 | 慢半拍的人

     两性禁忌 | 隐性霸凌 | 长期抑郁

     点个“在看”,为自己注入能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