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有病,才能去做心理咨询吗?”
2022/9/5 10:53:29 壹心理

     来访者小李 | 作者正义 | 编辑Lilith | 责编

     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在追求精神满足的现代社会,仍有许多人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当提及心理治疗时,我们很难不听到这样一些话语:“ta是不是有精神病?“、“你根本没问题,就是想太多”...... 他们把情绪和内心冲突视作洪水猛兽,也不愿去了解去面对内在的自我。 甚至他们更多会觉得:花钱和别人[聊天],有必要吗? 长此以往,心理咨询成了一件令人羞耻,不愿被他人知道的事。 恰好今天@来访者小李,带来了她和心理咨询的故事。 曾经的她,也是一个不相信心理咨询,甚至有点嗤之以鼻,认为心理感冒就是一种“矫情”的人。 直到一次偶然的咨询体验,彻底改变了她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以及此后对待人生的态度。 看完她的经历后,你或许就会明白,并不是只有“不正常”的人,才能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也从没有“必不必要”,与其说它是一种“治疗”、解决问题的手段,倒不如说是一种改变、蜕变自我的艺术。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的第一次咨询经历

     是为了别人 从小在小县城长大的我,来到大城市上学念书后,接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听过的东西。 比如,人竟然是可以因为“心里不舒服”去求助的。 在这之前,我接受过的教育是:“体温在38度以下不算发烧,多喝点水捂些汗就好了”,“没有骨折不用缝针的伤口不算受伤,用水冲干净包一包就好了”。 当然还有——“心里不舒服不算病,就是作和矫情,饿三天就好了”。 所以,像我这样长大的人,就算知道了心理咨询,也压根不觉得和自己有一毛钱关系。 因为我的心里没有“高烧”,没有“骨折”,没有“不舒服”,我觉得我“很好”。 直到2017年秋天的某个傍晚,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毕业三年没联系过的大学同学。 她很紧张地对我说:“小李,咱们挺长时间没联系了可能有点唐突,但是你能不能找个时间去看看M?最近她出事了。” M同样是我的大学同学,还是同寝舍友,但因为关系不算很熟,毕业后我们也渐渐断了联系。 经由电话里同学的讲述,M其实早在念书时期,就确诊了抑郁症。 但前段时间,M因为分手情绪非常低落,服用安眠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抢救了回来。 “M她现在独居,而且因为一些矛盾她特别抵触我,所以我想麻烦你能不能去看看她,同学里我只知道你在同一个城市。” 电话里的同学用一种委屈又无奈的口气,告诉了我M的地址和电话,并嘱咐道,“千万别透露你知道她自杀未遂的事情。” 挂掉电话后,我思考了一会,决定立刻开始准备“探望M”这件事。 我找了个合适的理由,和M约好了周末见面的时间。 同时,抱着想了解“如何安慰抑郁症的朋友”的想法,我在网上预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心理咨询。

    

    

     没有心理问题

     就是不关心自己吗? 我的第一位咨询师是个三十岁左右,沉稳且眼神明亮的女性。 记得初次见面时,她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常的语气问我遇到了什么问题。 或许是因为给别人咨询,我有点漫不经心,只是简单地说:“我没事,是我的同学自杀未遂,我想为了去看望她而做一些准备。” 很快,所有的疑问和一些细节都得到了解答,看着还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咨询师便主动问我,“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我想了一下,“我有点好奇,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的。” 她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如果知道了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比如了解之后你也要做咨询师吗?” 我说,“那可能做不到,但是希望至少能让我的父母朋友都更开心一些。” 听到我的回答后,咨询师身体向前倾了一些,她开始用关切的语气,肯定了我的“善良”、“友爱”、“有责任心”等优点。 然后话锋一转,一句意想不到的话从她口中说了出来:“你是不是有些不够关心自己?” 此时我再没心机,也瞬间明白了前面那几句表扬,不过是给后面那句“不关心自己”做铺垫。 所以我完全没有接受她的表扬,而是略带攻击性地回问,“我觉得自己没问题,就是不关心自己吗? 是不是因为你从没接待过没有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才会有这种感觉呢?” 但咨询师好像完全不在意我的质疑有什么不妥,她诚恳地对我说,“的确,大多数人是因为感觉难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才来做心理咨询。 我只是担心,你是否会因为太过关心和照顾别人,而有时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了一股说不清的情绪。好像是因为被说中了而感到难过,又好像是觉得她说得不对而生气。 我不知道咨询师是否察觉到了这一点,但我还是很迅速地、习惯性地克制住了一切。 咨询师沉默着等了一会儿,“那么你觉得你的父母朋友都不开心吗?” 我偷偷翻了一个白眼,“是啊,我有一个朋友都自杀了,我的父母也经常不开心……” 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在不断吐槽着:“不是我朋友不开心我就不来了”、“聊父母是要开始分析我的原生家庭了吗”、“心理咨询也不过如此”...... 但在咨询师的真诚对待下,我还是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东一句西一句聊了很多。 现在回想,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咨询,我心中的防御很强,还无法和初次见面的人彻底敞开心扉。 咨询结束后,男朋友来接我,问我感觉怎么样。 我说,“咨询师一直在夸我,从各种角度夸了我将近一个小时。” 男朋友说,“那不就是个高级的线下“夸夸群”吗?” 我笑了笑,没有反驳,但内心却默默觉得自己收获了一些新的力量,视野也更明亮了一些。

    

    

     比起“治疗”

     更像一种改变的艺术 奇怪的是,经历过一次之后,虽然我嘴上说着不认可心理咨询,但内心却总是痒痒的。 仿佛潜意识中有什么东西在告诉我,心理咨询对我还能有更多帮助,我对自己还想有更深的了解。 于是,我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 很幸运的是,这位咨询师帮助我成长了很多。 我至今记得,她始终用着最包容坚定的心,接受我一开始的不信任与我矛盾难读的内心世界 我记得她帮助我看到了被压抑多年的愤怒和委屈,让我看到了自己“当时不生气,但越想越生气”的行为模式; 我记得她对我说“你可以依靠我一下啊,人都是需要依靠的”那个时候,我奔涌而出的眼泪。 几乎每一次,我能都在短短半个多小时的咨询里,被精准击中嚎啕大哭; 然后走出咨询室,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原来被认真接纳的感觉,是那么的美好。

     现在回想,比起《亿万》里那种瞬间让人醍醐灌顶般的情节,真实的心理咨询更让我感觉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瞬间累积感。 再后来,我先后尝试了咨询师、工作室,也尝试过线上、团体等其他形式。 无论周边的人和事怎么变化,我都始终没有放弃过咨询和成长。 慢慢地,我在别人口中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 同事们说我更有血有肉了,更没距离感了;朋友们说我活得更明白通透了,有事更愿意跟我聊了。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最大的变化是,我更看得到自己的内在了。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一些之前觉得是困扰的事,也早已不足以称为问题了。 而且我也成了心理咨询的“自来水”,逢人便安利,希望他们也能像我一样有所收获。 如今,我很感谢心理咨询给我的帮助,也为自己的这一路走来的努力感到非常自豪。 在我眼里看来,与其说心理咨询是一种“治疗”、解决问题的手段,倒不如说是一种改变的艺术,就像优化过往的自己一般。对我而言,心理咨询天然有着一种蜕变的力量。 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自我的救赎,为了内在的成长而去心理咨询,这并不是什么小题大做。 而那些看似无解的困扰和迷茫,当我们决定说出来的那一刻,改变,或许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 The End -

    

    “成长”是终身课题,不管年岁如何,如果想要获得平静而强大的内心,都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以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塑造自己。

     但是探索内心的旅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年纪越增长,防御性越强,内心裹了一层又一层,连自己都看不清。

     如果你想鼓起勇气,以短暂的辛苦换取长久的幸福,那心理咨询是个很好的选择。咨询师会以无条件的接纳为你创造安全的心理空间,再用专业的引导方式帮助你一同成长。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下面为你介绍两位擅长个人成长相关议题的资深咨询师。

     孙晨哲

     孙晨哲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博士、注册系统咨询师,从业12年。 孙老师擅长深度分析,擅长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取向、叙事治疗等疗法,帮助来访者解决自我认同、童年创伤、自我价值等个人成长问题,以及抑郁、焦虑、心理压力、适应困难等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帮助更多人勇敢迈出求助的第一步,孙老师特意开通了3个壹心理半价咨询优惠名额原价500元/1次,现仅250元/1次。

     ↓扫码即可预约↓

     胡海清

     胡海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在专业和资历上都非常拔尖。

     胡老师从业已18年,擅长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接纳与承诺疗法,高效解决个人成长、情绪管理、婚姻家庭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扫码和胡老师聊聊。为了帮助更多人勇敢迈出求助的第一步,胡老师特意开通了3个壹心理买一送一新人优惠名额。原价1100元/2次,现仅550元/2次。

     扫码立省550元↓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更多老师资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