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岁到60岁的人,都不爱回老家了:“断乡”的一代,到底断了什么?
2022/9/9 10:57:29 壹心理

    

     非也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pexels | 图源

     在这个中秋即将到来的团圆之际,已经在外多年的我,却没那么真的想回家。

     身边很多人都跟我一样:

     在朋友圈思念一下亲人,发一发老家的照片。

     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曾经无话不谈的人,变得无话可说;

     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变得面目全非;

     那些陪着自己长大的邻居,也是搬的搬,走的走……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景……带来的不再是熟悉和温暖

     与故乡的联系,也慢慢浅了,断了。

    

    


     经常看人在知乎上问:要如何面对回不去的家乡?

     有人说:

     故乡,从来都不是一个距离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故乡从你离开的那一刻起就在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沦陷着,直至成为面目全非的陌生所在。

     也有人说:

     我走在过往的道路上一边回想一边惆怅,别人都走了,我还留在原地,还是那个没长大的自己。

     再问一问“多久没回老家了?”

     发现不只是80、90、00后越来越少回家,很多60、70后也一样变得越来越不“恋”家了。

     世界偌大,何以为家?

     今天,壹心理就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如何与故乡断了链接,简称断乡

    

    

     回不去的,

     才是故乡?

     跟身边许多人聊过后,才发现:

     对于“断乡”,大家各有各的惘然。

     20岁的小堂弟在外上大学,正是新鲜水嫩的年纪。

     聊起断乡,却一股子老气横秋:

     小时候过年,一大群孩子聚在门前的晒谷坪上放鞭炮。

     冲天炮、响炮、火箭炮、旋转炮……

     别提多好玩了。

     现在呢?

     回家就是聚餐聚餐,吃吃喝喝。

     挤出几句“我小时候还抱过你”“一眨眼长这么大了”。

     然后抱着手机,各自散去。

    

     26岁的表妹,工作4年,却已经饱尝冷暖。

     她原本是个特别恋家的女孩,最近却因为回家的事,大哭了一场:

     刚毕业那会儿,

     我一有空就往家跑,

     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数日子,

     给老同学打电话约饭,

     跟爸妈说馋这馋那。

     可这一两年,

     好像一切都变了。

     小时候跟我特别亲的小姨,

     竟然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当面亲亲热热,

     一转眼就跟我妈攀比打听,

     造谣我“眼光高、傍大款”!

     但最让人难受的,

     还是和爸妈已经无话可说了。

     这不,才刚提起中秋回家,

     就又被念叨和嫌弃:

     “你年纪不小了,你妹比你小3岁,孩子都周岁了!”

     “早让你回来考公务员,就是不听!”

     “不带个男朋友回家,我们都没脸见人了!”

     理想、独立、自由……这些让我觉得自己“活出人样”的东西,

     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

     却只能带来责备和担忧。

     算了,下次不回来了。

    

    


     35岁的女友觉得,家乡什么的,终究还是相见不如怀念:

     以前出门在外特惦记家乡的那碗卤粉。

     那丝滑的口感,

     特别的辣油味,

     还有那个隔三差五给我买卤粉的同桌,

     一笑就露出酒窝和虎牙。

     可惜上次好容易同学聚会,

     当年的男孩子,牙也黄了,肚也凸了,酒窝也胖平了。

     他带我去吃卤粉,

     味还是那个味,心情却不再是当年的心情。

    

     48岁的长辈,看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城”,也生出“物非人也非”的感慨:

     这几年,

     家乡变化很大,

     到处都在盖楼,

     打小熟悉的那些面孔,

     也是老的老,走的走。

     走在从小玩到大的老街,

     却觉得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局外人。

     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今无话可说;

     曾经很重要的人和事,正在渐行渐远;

     曾经无比熟悉的生活节奏,现在已不再适应;

     曾经最亲近的一切,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长大成人的我们来说,断乡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留不下的,

     不一定是异乡

     那么,既然“回不去的故乡”已经渐行渐远。

     那么现在脚下的“异乡”,又能否“为家”?

     更令人惆怅的是,异乡常常有个名字,叫“留不下的异乡”。

     “留不下”的原因很多。

     现实层面来看,房价太高昂,落不下脚;竞争太激烈,朝不保夕;同事来来去去,心里却空无一人。

     那么,有了房子、工作、圈子,就能在异乡“落”下来吗?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有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城市空心病”,指的是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觉得自己活着就像是一具空壳,特别不真实,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怎么来的?

     城市中人的原子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传统宗族社会,各种人情往来,风俗礼仪,之所以能传承千载。

     就是因为它通过种种仪式,构建了稳定的秩序感。

     而秩序,是归属感的基础。

     中秋团圆吃月饼,清明扫墓祭祖先,过年收发压岁钱……

     凡此种种,都是以仪式为媒介,让我们与他人,与祖先,与世界,与历史……构建深度的关系和链接

     存在主义认为:

     链接可以对抗虚无。

     而当社会转型,人们纷纷涌入城市,成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

     旧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未建构。

     人们难免陷入迷茫,在漂泊中开始思考存在的意义。

    

     除了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挑战之外。

     “情感禁闭”,更是加剧了归属感的崩塌。

     所谓“情感禁闭”,即关系里的人单方面,或者双方默认,一起保持情感上的麻木。

     这是一种有效隔绝情感伤害的防御机制,但一同隔绝的,还有看见、接纳和真实的爱。

     有个朋友问我:

     为什么恋爱结婚后,还是经常觉得孤独?

     她老公是模范丈夫,家务挣钱样样在行,还从不跟她吵架。

     但是,就是感觉“隔着一层,没法说心里话,也走不进他心里”。

     情感禁闭之下,“真实的自己”自然难以被看见和接纳。

     如此一来,怎么会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呢?

    

     如何重新定义“归属感”

     所以你看,“断乡”表面上是自己与故乡的羁绊被切断,本质上却是因为“故乡”的内涵正重新被定义。

     它已经不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更像是那些往事和记忆的载体,承载了我们对感情、快乐、秩序、安全和归属等需要。

     当一个人内在的安全感和秩序感,没有很好地建立。

     那么TA无论身在故乡还是异乡,也依然会感到孤独无依,心若浮萍般漂泊。

     内在的归属感,究竟如何建立?

     “家”的感觉,该怎么找回?

     3个方法,可供参考。

     A.向传统中寻找

     近些年,国学复兴势不可挡,我对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在教师节穿汉服,诵读《弟子规》。

     这些风俗礼仪之所以能传到现在,正是因为它通过仪式,构建了稳定的秩序感。

     而我们借助这些“章服之美”和“礼仪之大”,与世界建立起牢固的连接。

    

     B.向群体中寻找

     被群体接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建立社会认同。

     给孩子起名,办满月宴,开生日宴会……凡此种种,都是在向世界宣告:我在这个小群体中,是有一席之地的。

     而当一个孩子感觉到被父母、家族、同伴、学校等团体所接纳时,他就在群体中有了身份。

     这不仅让我们“心有所属”,更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C.向内心中去找

     但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感,过多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就无法很好地构建存在感和归属感,反而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中。

     但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价值应该由自己定义,就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确定感。

     就像满心都是“我应该如何如何”的人,往往带着面具,把亲密关系过成角色扮演,即便身处婚姻,依然心在流浪。

     而穷游的背包客,深山的隐居者,就算居无定所,但是内心却很安定。

     而想要达成“不被外界定义”的成就,就要去不断体验,去做自己真正认同的事情。

     所谓“过程即是终点,体验即是意义”。

     也正如《归属感》作者、心理学家布朗博士所说:

     真正的归属感不是你跟外界讨价还价得来的,它是你内心深处具有的。

     真正的归属感不要求你改变自己,只要你真实地做自己。

     不妨从点一杯真正想喝的饮料,做一顿真正合心意的饭菜开始吧。

     别着急,慢慢来。

     终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原来:

     你属于所有的地方,而不是某个地方。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归属感》,布琳?布朗,中信出版社,2019-9

    

     - The End -

    

     当一个人能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和秩序感,那么无论他身在故乡还是异乡,都能收获真正的归属感

     如果你也时常感到心在流浪,在偌大的城市里缺乏归属感,不妨加入【壹心理粉丝福利群】。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你的同频人,在群体的交流分享中汲取力量。

     还可以免费领取热门测评、《15堂心理学大咖课程》、优质音频和全平台会员体验券。借助心理学知识重塑内心,拥抱自我,找到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长按海报二维码,立刻进群!

    

    

     作者简介,非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英语翻译,自由撰稿人,在一地鸡毛里修行的平凡人。微信公众号:feiyemt

    

    

     新冠歧视 | 爱情3大坑 | 恋旧情结

     丧偶式育儿 | 亲子义气 | 慢半拍的人

     两性禁忌 | 隐性霸凌 | 长期抑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