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吵架不冷战的家,都做对了什么?
2022/9/10 10:56:51 壹心理

    

     樊登读书 | 来源readingclub_btfx | ID 天晴 | 作者pexels、unsplash | 图片

     一位年轻富商死亡后上了天界,天使说可以满足他一切要求。

     这可把他高兴坏了!没有老婆管,也不用带孩子,不愧是天堂啊。

     于是他说:“给我800平大别墅,把高科技设备都安排上,我要好好享受生活!”

     一千年以后,天神来看富商。

     只见富商泪流满面,跪地痛哭:

     “请把家人还给我,哪怕什么都没有,我也想和她们在一起。没有家人的陪伴,这别墅简直和地狱一样。”

     天使说:“这就是地狱呀。”

     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每个人都需要关系,拥有亲密的家庭关系胜于一切物质享受。

     家人让我们认识世界,与家人沟通时我们更能真实地表达自我。

     正如罗纳德·B·阿德勒在《沟通的艺术》中指出的那样:

     “沟通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结,每个人都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白了自己是谁。”

     在沟通和相处中,对方就像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喜好。

     也只有人性化的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个人。

     家人,让我们体验着爱与被爱。但如果沟通不当,很容易把关系搞僵。

     只有适度自我袒露、做好情绪管理和有效倾听,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家庭关系的亲密度,提高幸福指数。

    

    适度自我袒露,实现自我成长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彼此的信息不对等。

     尤其在原生家庭中,孩子刚一开口,父母就冒然打断。

     有些父母甚至认为“你是我生的,我还不了解你么?”

     殊不知,了解孩子是一回事,替孩子做主是另一回事。

     蓉蓉性格内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中考结束后,蓉蓉欢天喜地去看奶奶。结果,看到的却是奶奶的黑白照片。

     当蓉蓉质问妈妈为什么隐瞒时,得到的答案却是:“我还不是为你好。”

     妈妈不仅不认错,还表现出比孩子更大的委屈。一个人哭,变成了两人一起哭,场面一度失控。

     擦干眼泪的蓉蓉,此后越来越沉默。

     而妈妈时不时来段苦情戏:“你怎么什么都不和我说呢?你看别人家闺女都是妈妈的小棉袄……”

     其实当初妈妈隐瞒蓉蓉,是和奶奶商量过的。老人坚持不让孩子知道,怕耽误孩子的学习。

     但妈妈的问题,不仅在于隐瞒了奶奶的病情。

     更重要的是,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擅自替孩子做主。

     妈妈一直认为是为了蓉蓉好,但这样的“为你好”,无异于软刀子。

     看似没有暴力,却阻断了孩子的表达欲望,也在妈妈和孩子之间,树起了一道高高的围墙。

     那孩子就没错了吗?蓉蓉的问题在于陷入情绪中,无法自我修复,也没有求助。

     尽管遗憾无法弥补,但压抑情绪,只会让关系越来越远。

     她们之间的问题,就在于沟通时都没有及时自我袒露。

     作者在《沟通的艺术》中指出:“自我袒露,就是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重要的、不为人知的信息。”

     妈妈只知道蓉蓉对奶奶有感情,但体会不到深的程度。

     蓉蓉只知道自己难过,却把情感埋在心底不对任何人说。母女俩始终无法真正理解对方。

     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利提出“约哈利窗”理念,把人的心理分成三个领域: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是“透明区”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是“隐匿区”

     自己不知道,别人可能知道的是“潜在区”

     研究发现,“透明区”越大,人越容易产生幸福感。

     由此可见,内心的秘密越多,越会造成心理压力。

     适当自我袒露,可以帮我们降低防备,获得喜欢,更重要的是缓解自身压力。

     对重要的人,要及时表达感受。别让没说出口的话,成为长久的遗憾。

     对亲近的人,更要有来有往。你说出一个秘密,我也告诉你一个。

     自我袒露的过程,就是在交换信任。

     绝对稳固的信任并不存在,每段关系,都是在“破坏-重建”的反复中重归于好的。

     沉默看似安全,却不是最佳策略,只会成为阻挡世界的墙。改变沟通的方式,才能实现自我成长。

    

    

     去除情绪干扰,看到核心需求

     心理学家陈海贤,曾讲过这样一个咨询案例: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很爱学习,不是在家看书,就是去外面听课。

     可丈夫的兴趣却让夫妻俩陷入冷战。

     丈夫说:“我老婆和我三观不合,她觉得把柴米油盐整明白就好,学习是没用的。”

     他其实想说的是:自己比老婆有追求。

     妻子说:“我老公没什么社会经验,从前无论公司经营,还是家事都听我的。但现在越来越固执,我跟他说不要什么都学,学好一样比什么都强,他根本听不进去。”

     她想说的是:自己比丈夫明智。

     夫妻俩表达的好像是两件事,但心态都是:“我比你强,我是对的。”

     这是每个人都有的自恋心理在作祟。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渴望被依恋。沟通-反馈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得到认同,以此满足自恋。

     丈夫爱学习,是想成为博学者吗?不,他想要的是得到外界的认可,从而得到妻子的认可。

     妻子想要的,是丈夫听自己的话吗? 不,她想要的是得到更多关心和陪伴。

     作者在《沟通的艺术》中指出:

     “过度表达情绪对健康是无益的。健康的关键,是学习如何建设性地表达情绪。”

     当我们用恶毒的语言,激烈的言辞抨击别人时会血压飙升,浑身发抖,这对健康是危险信号。

     网友们最近喜欢用“emo了”,表示负面情绪上头。emo也叫emocore,大概意思就是“丧”“狂躁”“抑郁”。

     比如:刚睡着就被叫醒,想在家安静地看会书,却被叫名字800遍......忍不住大喊“我emo了!”

     看到对方的核心需求,听懂爱的语言,才能不让对方陷入emo的境地。

     专心聆听和好的回应,都可以表达依恋。或者直接把依恋的需求说出来,会让对方受用,自己敞亮。

     “我需要你的关心,想和你好好说说话。”

     “你的认可,对我很重要。”

     觉察到自己emo了,可以给情绪做定义。

     我好难过。我有点生气。我现在很焦虑。

     用“我不高兴了”,代替“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想要发火时,先说:“我现在情绪不太好,你能不能先别说了?”

     别忘了,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最直白的方式,是这5个字:“老婆/老公,我爱你。”

    

    

     运用有效倾听,拥抱亲密关系

     村上春树说:

     “越是不思考的人,越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

     思考是个复杂、枯燥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地鸡毛,等着别人来帮忙打扫。

     对于别人的事,自然是能懒则懒。

     倾听,不只是礼貌注视和频频点头,还要给予对方有效支持。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安慰:“不用担心”。

     社会学者称这种回应为“冷安慰”,也就是虚伪且敷衍的支持。

     这句话的目的,虽然是让对方消除恐惧,但潜在意思是“别再自怨自艾了”。

     这句话不会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因为对方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忧虑。

     类似的还有:“不至于,这点事不值得你这么难过。”、“你这么想可太荒唐了。”

     作者在《沟通的艺术》中,给我们的建议是:看轻程度和善意揣测。

    

    a.帮对方看轻事情的重要程度

     比如,可以这么说:“那不过是......而已”。

     省略号可以是任何事情,比如:一次考试、一次恋爱、一次尴尬。

     b.在观察中思考,进行善意揣测

     鼓励对方讲述全部后,再给予回应,而非评价。

     侄女来家里玩,我在厨房做饭时,她一直背对着我嗑瓜子,看电视。

     等饭做好了,我一抬眼,却瞥见她在卧室翻我的包。

     有一刹那,我心想:“这孩子不会是想偷拿什么东西吧?”

     本想过去质问,但转念一想,没必要恶意揣测,还不如直接问问。

     于是喊她吃饭,等她走近了,轻声问道:“你刚才在卧室干吗呢?”

     她开始并没有回答,看我没有逼问,只是看着她笑,才说:“我听你打电话说要出差,就...你自己去看吧。”

     我在围裙上抹了抹手,和她一起到卧室,打开包后,心里被狠狠地暖了一下。

     那是用餐巾纸抱着的一捧瓜子,没有瓜子皮,每一颗都很乖巧地躺在柔软的纸巾里。我不禁给了侄女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次经历,让我庆幸自己没有冲动呵斥,冤枉一颗善良的心。

     一个大家庭中,不仅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有亲友间的友好互动。

     沟通的方式也不止语言表达,还有肢体和神态。别让“微表情”,成为疏离的墙,而要用有效倾听,拥抱亲密关系。

    

     写在最后

     听过一段话说:

     “我们手里都有玫瑰,也都有枪,开枪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以免伤及无辜。”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人是渗入骨血的羁绊。家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需要真诚表达,更需要用心倾听。

     俗话说,再软的舌头,也有挑断别人筋骨的力量。

     只有适时自我袒露,看到核心需求,给予爱的回应,才能在沟通互动中感受情感的流动,不让家成为地狱一样的绝境。

     家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家人温柔以待,是世上最幸福的事。

     - The End -

    

     沟通不仅仅是一种天赋,还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当我们学会真诚表达、用心倾听,才能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感受到爱与被爱。

     中秋佳节之际,也是阖家团圆之时,今天的中秋夜大家准备怎么过呢?

     今晚壹心理为大家准备了中秋好礼,定制抱枕、笔记本、明信片等惊喜好礼送不停!现在加入【壹心理粉丝福利群】,即可免费参与抽奖!

     长按海报二维码,立刻进群!

    

    

    

    新冠歧视 | 爱情3大坑 | 恋旧情结丧偶式育儿 | 亲子义气 | 慢半拍的人

     两性禁忌 | 隐性霸凌 | 长期抑郁

    

    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