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三到参加工作,做了10年心理咨询,我收获了什么?
2022/9/21 10:57:27 壹心理
来访者招财 | 作者星星 | 编辑
你是不是也想过,为什么现在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了,就连青少年抑郁的比例也在扩大?
其实,就算是成年抑郁症患者,Ta的抑郁也可能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埋下根源,只是到了成年后才确诊或爆发。 人们总是很难理解,总觉得孩子是无忧无虑的,有什么好抑郁的? 我想,很有可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发育没有跟上身体的发育。人格的成长,在一味追逐成绩的过程中,被忽略了。 我就是一个青少年时期就产生了心理困扰的人。 幸运的是,我及时求助了心理咨询,并且遇到了非常适合的咨询师。 从我第一次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伴随着我从初三,到高中、大学,再到现在工作,咨询总时长超过100小时。

心理咨询极大地改变了我,或者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塑造了我。
我的经历放在现在也算是比较少见的,也许能让父母、青少年或者仅仅是寻求自救方法的你,看到心理咨询对于一个青少年,或者说一个人的塑造作用,看到另一种可能性。
就从十年前说起吧。

突如其来的“恐惧感”
让我每夜无法入睡 那是初三的寒假,离中考只剩一个学期。
从某个晚上开始,我躺到床上,突然觉得十分恐惧。具体恐惧些什么,并不知道,反正这份恐惧导致我每个晚上都无法入睡。
我觉得很沮丧,经常哭,但更大的打击又来了,我得了急性肠胃炎,吊针的时候因为过敏被送去急诊室抢救。
抢救完的那天早上,我在医院的床上吊着针,对旁边的妈妈和外婆说了句:我想看心理咨询。
之所以冒出这个念头,是因为我小时候读过一本书,里面讲了国外一位著名心理咨询师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有这么个职业。
当时身心都极度不适的我,身体得到了救助,自然而然想地希望也能得到心理的帮助。
家人虽然觉得没必要,但还是同意了。
第一次见心理咨询师时,我向她讲述了我的恐惧和害怕,她问我:除了害怕,生活中还有什么让你觉得有压力的事吗? 从这一刻起,我探索内心的旅程开始了。
许多被我积压的情绪,好像突然得到了允许一般,浮现了出来:
小学时候父母开始常常吵架,我接受了很多在那个年龄无法承受的负面信息和压力;
父母离婚又复合,过程中不懂得处理我的感受,给我留下了冲击和负面刺激;
应父母要求,向外公隐瞒父母复合的事实,也让我痛哭不已。
学业任务也很繁重,我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用功读书,从班上中等变成了第一名。
但临近中考,我对考试越来越焦虑。 经由咨询师的接纳、包容、全然允许我情绪的展露,我才发现,原来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耗费了我太多心理能量,让我不堪重负。 最后,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来提醒我自己,该自救了。 那天起,一直到高中毕业,我每周都会去咨询。 我感觉我是一个羸弱的孩子,十分需要一根拐杖。 我妈总说:咨询师说的话跟我说的差不多,但你就是喜欢相信别人。 当然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一路支持我的,是外公外婆,还有我的信念。我不希望我将来的孩子受和我一样的苦,希望给我将来孩子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 在咨询室里,老师用专业心理学知识分析了我的家乡、家庭,通过对不同家庭的举例来解答我内心抗拒的方面,解读古代传统思想为我带来不适的原因等等。 这些让我看到了我心理不适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并逐步摆脱了家庭的负面影响。
此外更重要的是,咨询师也帮助我了解了自己——

关于“自己”的课题
原来也没那么简单 咨询师会通过和我的交谈,来分析我的性格、生活等方面,例如我曾经有过严重的完美主义,字体必须书写整齐,当然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我必须每天穿得精神漂亮,这也导致我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没有时间好好学习。 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a. 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如今对我来说更有切身之感。 通过这次咨询之旅,我开始认识到,原来心理学正是一门教会你如何“认识你自己”的学问。 而这期间,识别和觉察自己的人格模式(或者说是与世界的互动模式)无疑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它就像电脑装的系统一样,不同的系统都会有对应的指令反应,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只会按照底层系统去运行。
心理咨询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模式,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那样的行为。 我记得刚开始前几次心理咨询,咨询师说我是一个委屈的孩子,用「委屈」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互动。
这种模式的特点,一方面是压抑自己的需求,成全满足别人的需求,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怒。相比“我想/我不想”,更多的是“我应该/我不应该”。于是容易产生愧疚,喜欢说对不起。 另一方面,这其实也是一种「讨好」模式,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需要别人的反馈。一直向外求,只会更容易迷失自己。

b. 善待自己 我们一直听说,人要学会爱自己。然而,之前的我的确不大会疼爱自己。 记得咨询师曾让我好好想想对自己做过最好的一件事是什么,我想了半天想不出来,最后说出来的事依然是为了别人做的。
善待自己,爱自己,对我来说,反而成了一件陌生和困难的事。 那一次,咨询师让我观想自己,观想一个委屈的小孩,让我好好地去接纳他,善待他,无论他是什么样的状态,扶他起来,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
她跟我说,不要去评判好坏对错,跟感受待在一起,欢迎它。
能够一直陪伴的,只有我们自己。而一个好的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生命。
后来老师让我准备一个小本子,记下每天对自己好的事,我没坚持下来,不过这个意识倒是种下来了。我开始懂得,原来善待自己,滋养自己,爱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事。 我的记录是为了说明强调,我是一个重要的人,我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c.“我是好的” 除了让我学会善待自己、记下对自己好的事,老师还让我在不用顾及任何人的前提下,写下自己认为自己身上的优点。
写优点的过程,其实是在重新确认“我是好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有些人正是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环境或者某些事件等原因,让“我是好的”这一保护机制被彻底打垮,由此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
从保护“我是好的”这一潜在动因出发,很多日常遇到的情境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比如受到批评,每个人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有些人会郁闷、沮丧,有些人会予以反击、辩驳等。这背后都是在内在的我保护“我是好的”作祟。
反之,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别人表扬夸奖,道理一样,因为我们都希望确保“自己是好的”。 面对批评或夸奖,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取决于ta对于自身的认识和内心强大与否。内心越强大的人,越温和。极力自证的人,恰恰反映了他的不够和虚弱性。
真正的“宠辱不惊”,其实就是充分相信自我价值,别人的批评和诋毁,不会减损你的价值;别人的表扬和夸奖,也不会增加你的价值,你就稳稳地定在那里。

父母养育了我的身体
咨询师塑造了我的人格 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看见并接受自己的缺点,试着慢慢改正。
我也意识到需要在追求卓越和接受不完美之间取得平衡,我的心平静而快乐。 这首先得益于咨询师给我营造了一个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空间。在咨询室里,我放心地聊着我的各种感受和情绪,咨询师都用心地倾听,不会用单一的价值观评判我,而是最大程度地理解和包容我。 在这样的安全空间下,我也练习着接纳自己的各种正常情绪,和他们和平地在一起。 其次是咨询师除了职业身份,还结合了她作为一位优秀女性、过来人、妻子、母亲的经验给予我智慧,一路陪伴我成长。我的家庭、人际、学业等青春期的所有困惑,都在这里得到了解答。 上大学和工作后,我不再规律地咨询,但也会在遇到挫折和感到困惑的时候,选择心理咨询,作为我重整自己的方式。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我的心理咨询感受,我会选“感恩”。 曾经,我也委屈过,为何别人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而我没有,为什么要改善的其实更多是父母,但坚持学习、每周出现在咨询室的人是我。 但更多地,我觉得我是极其幸运的,因为我在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候,遇见了心理咨询。父母养育了我的身体,咨询师养育了我的人格,让我得以成为今天的我。
十年,超过100小时的咨询,有很多复杂的感受,有很多眼泪和心痛,一路上真的很不容易,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完全明白我的感受。 
咨询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接纳了自己,很幸运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如果此刻的你觉得抑郁、痛苦,记住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机会,一个提醒:是时候去寻找那个被你弄丢的自己。- The End -

身体受了伤,我们会去消毒、上药、包扎、谨慎护理。而心灵,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它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伤口更难愈合。
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那么,相比于熬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正统心理学专业出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
李亚敏

李亚敏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C级沙盘师,从业超5年,服务时长超过2562个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李老师擅长以心理动力取向、分析心理学、沙盘疗法、整合取向等帮助来访者解决亲子冲突、青春期困惑、父母成长、叛逆、厌学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扫码和李老师聊聊。为了鼓励求助意愿,李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4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00元。
原价400元/次扫码立省200元↓
↓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老师资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