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之间,最怕这3种虚假沟通
2024/4/1 壹心理

    

     “我想离婚了。”

     “我觉得我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堵墙,每次找他都会撞得一身伤。”

     “也许我们的结合就是错误,早点结束对彼此更好吧......”

     恋爱8年,结婚2年,小宋打算离婚了。

     她不理解,明明彼此相爱,怎么日子过着过着,就都聊不到一起了呢?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说,这种「感情困境」并不少见。

     在咨询中,我见过太多类似的情侣或夫妻了:

     无论和对方分享什么都得不到回应,或是被嫌弃“有什么好说的”;

     跟对方吐槽自己遇到的糟心事,也得不到共情,反而被教着做事;

     话还没说几句,就被对方简单粗暴地结束对话,要么就当听不见……

     好好沟通,似乎成了很多人“求而不得”的奢望。

     来访们常常问我:是我做错了什么吗?还是我一开始就选错了人?

     诚然,有些婚恋问题,是因为遇上了错的人,或是不够爱。

     但更多的情况是,相爱的双方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迷了路,走进了沟通的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是想好好沟通来解决问题的。

     却又总在某个瞬间变成争吵,甚至开始攻击彼此。

     为什么会这样?

     在探索沟通到底在哪出了问题前,我们要先做的重要一步是:

     了解你自己、你的伴侣,以及你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你们都是多变的状态:

     可能一开始还蛮兴奋,然后不知道哪个节点又变得不高兴,接着又变得沉稳下来。

     状态转换得很快,有时甚至反应不过来。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3种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拷贝自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其中有专制、指责的部分,也有温暖、呵护的部分。

     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时自己说话的样子会特别像父母。

     成人自我状态:针对此时此刻的状况做出反应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比如,我们在工作时呈现出的稳定的,专注解决当下问题的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重演自己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比如,哪怕成年了,我们在听到好玩的笑话时也会笑得前仰后合,开心又自由。

    

     这三种状态,会在每个人身上不停地转换。

     它们没有好坏之分。

     只关乎在当下那个场景里,你呈现出哪种状态更恰当。

     我们的沟通会变得具破坏力,往往是因为彼此状态没“对”上。

     结合多年来的咨询经验,我总结了3种颇具代表性的,常引发争吵的沟通类型。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们是否也走进了相似的误区。

    

     有这么一对夫妻:

     妻子面试了两家公司,A离家近,B钱多点,她想去B,又拿不定主意。

     丈夫就说:“你就去A吧,上班更方便。”

     妻子回道:“可我还是想去B,工资会多些呢。”

     丈夫不以为然:“去那里上班要1小时,没几天你就累了,就找我吵架,犯不上。你就听我的,去A。”

     妻子继续争取:“可B能多挣2000呢,我真挺想去的。”

     丈夫生气:“去什么啊!你这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喊着要回来了!”

     对话至此,妻子觉得丈夫看不起自己,丈夫则认定自己是对的,妻子却不肯听。

     出现这种冲突场景,是因为一方在儿童状态,迷茫、无力,向对方寻求建议;

     另一方却进入到专制父母状态“我是对的,你得听我的。”

     在这样的互动状态下,双方都不舒服:

     一直处在父母状态的一方,总会觉得自己就像在带孩子,身心俱疲。

     而处在儿童状态那方,一方面会变得越来越无力,很多问题都认定自己解决不了;

     一方面又会心里不舒服:“我为什么要听他的?凭什么都是他说了算!”

     这样的沟通误区,在婚姻里十分常见。

     那怎么去调整呢?

     可以转换成成人VS成人状态:

     妻子寻求建议时,以成人状态将自己的考量先说出来:

     “虽然B离家有点远,但咱家离地铁近,还是方便的。而且B发展前景更好,所以我更倾向B。A确实离家近,好顾家,但我们目前也没孩子,我还是想在职场上再拼一拼,你觉得呢?”

     这样,丈夫也容易对应转换到成人状态,针对当下的问题去回应,彼此间的沟通就变得更和谐、高效了。

    

     也可以转为成儿童VS温暖父母状态:

     比如,丈夫能看到妻子想多挣些钱的想法,给妻子更温暖的回应:

     “我理解你是想多挣些钱。但你看,现在我的收入也不错嘛,不需要你那么辛苦养家。我更希望你可以每天都过得轻松开心,我觉得那样更好,你觉得呢?”

     当回应变得更温暖、柔软,妻子可能也不会感觉到受伤,而是感觉到丈夫对自己的疼惜。

     用这样的方式沟通的两人,心自然不会越聊越远。

    

     这种沟通冲突也很常见。

     比如,妻子在工作中受了气,回到家跟丈夫抱怨:

     “今天又被领导批了。他问我们对年会表演的想法,我就提议排小品,结果他说什么排练要花时间,租衣服又要花钱,直接就给我否了。”

     没想到丈夫回:

     “你这想法确实不行,领导问想法你真就傻乎乎地说啊!再说了,排小品确实不现实,租衣服不得花钱啊,公司肯给你出这个钱?”

     妻子一听,更气了:“你怎么跟他一伙的?你还是不是我老公啊?!”

     老公也委屈:“这不是跟谁一伙的问题,我这不是在跟你说这事怎么解决吗?”

     出现这种有破坏力的沟通,是因为:

     妻子指向了丈夫的成人状态,期待丈夫能给自己一个解决方案,但丈夫却跳到了专制父母状态,指责妻子想法不现实。

     妻子委屈,丈夫不解,争吵就发生了。

    

     试试这样调整:

     丈夫调整成温暖父母状态,先安抚妻子的情绪:“心疼你,先别生气,我在呢,我们一起想法子。”

     然后再进入到成人状态:

     “我觉得你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挺棒的。但可能领导也有他自己的顾虑,可能是担心你们排小品会耽误工作时间,也担心要花钱。

     如果你们能把这两个顾虑都解决了,比如用休息时间排练,穿自己的衣服表演,应该可以再跟领导争取争取。要还是不行,咱们就再想想别的办法?”

     当丈夫以这样的状态和妻子互动,妻子也更容易进入到成人状态,一起运用资源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如果我们和伴侣之间常用这样的方式来沟通,相信能减少很多的争吵和不愉快。

    

     有孩子的夫妻,还常常会出现这种沟通误区。

     比如,夫妻俩周末商量带孩子去哪玩。

     妈妈提议:“咱带孩子去儿童乐园吧?”

     爸爸皱眉,“去那人多的地儿干嘛?再说了,在那就只是玩,什么也学不到,去科技馆吧!”

     妈妈不满,“本来周末挺开心的,非要让孩子学点儿什么,让他痛快玩一天不好吗?”

     爸爸就说,“现在是开心,将来呢?你就不怕他输在起跑线?”

     两人就开始吵起来,最后光吵架了,哪也没去成。

     这种情境下,夫妻俩都是以父母状态在沟通,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更对,谁也不服谁。

     活动的主角——孩子,却没有一点儿自主权。

    

     这样的互动下,怎么调整才能更好地沟通呢?

     妻子可以调整成成人状态,把沟通重心放在解决眼前的问题上:

     “你说的话我都有在听,你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要不咱们问问孩子的意见?”

     也可以调整成儿童状态,用撒娇来应对丈夫:

     “老公你也太喜欢学习了吧!可是我今天好累呀,真不想学,就想痛痛快快去玩,我觉得孩子也想玩,那怎么办呢?”

     处在父母状态的丈夫,也更容易接受这种“软”表达的需求。

     还可以调整成温暖父母状态:

     “亲爱的,我知道你是担心,怕孩子不好好学就会落后。但你看,咱们也工作了一星期,周末对我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放松机会。

     不如就趁今天和孩子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你也能放松放松。”

     当妻子看到了丈夫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慌,并给予安抚时,丈夫就可能进入更理性的状态,也更听得进妻子的建议。

     你有没有发现,在这种冲突里,三种自我状态都能解决这种争吵。

     这也印证了前文说的,没有哪一种状态一定是好的,或不好的。

     更重要的是,判断当前情景属于哪种,然后调整至恰当的状态去发起沟通或回应。

    

     亲密关系里,每个人都有被爱,被认可,被尊重,被欣赏,被珍惜等需求。

     所以,在沟通中,我们除了要好好回应彼此,更要保持一个敏锐的觉察。

     觉察自己和对方分别处在什么状态,如何回应才能让对方感觉被理解,愿意继续沟通。

    

     可实际上,也许你今天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学习了有哪些类型以及如何应对的知识。

     在争吵发生时,也很难去灵活地转换。

     因为,“知道了”≠“能做到”。

     从思维层面的「理解」到行为层面的「做到」,中间还有很多需要修通的部分。

     比如,在面对与伴侣的争吵时,我们其实很难让自己转变到一个恰当的状态里。

     中间会有我们的“卡点”:

     我们可能会想:“凭什么要我转变?凭什么要我服软?他就不能服软吗?”

     你卡在了“不爽”里,也就不甘心去调动、去转换自我状态。

     这个“卡点”,可能是双方互动的情绪激起的,也可能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

     比如你小时候常被要求听话,不能有任何自己的主见。

     长大后,你就渴望自己翻身做主,这样去要求伴侣或孩子。

     所以,自行去转变并不容易。

     很多时候,成长经历中的卡点,就是我们当下困扰的症结。

     心理咨询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你去做这部分的修通。

     修通你成长过程中,自己的能量被卡住的那部分。

     这其中,会应用到很多的咨询技术。

     来访也会在安全的环境中,和咨询师建立起一段温暖、支持的关系,并获得更多不同的体验,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修通自己的卡点。

     每次看到来访一步步松动“卡点”,修通自己,我也同样感到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心理咨询师王学静编辑:小西图源:Unsplash、图虫注:来访者故事已授权,隐私部分已做文学化处理

    

    本文的观点和素材来自王学静老师的直播讲述。

     王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超10年,服务时长超过2400个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王老师擅长以沟通分析(TA)、人本主义取向、存在主义疗法、完形治疗等帮助来访者解决亲密关系、婚姻冲突、抑郁焦虑、青春期叛逆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和王老师聊聊。

     为了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

     点击立省300元↓

     如果,你也感觉到自己的婚姻陷入了僵局,想要修复或寻求改变,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也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师详细资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