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让妈妈们抑郁的夸奖,它排第一
2024/4/1 壹心理

2年前,我的人生一直按部就班地往前走:
努力读书考大学,毕业找份好工作,再嫁个不错的男人,然后,生娃养娃。
可孩子降临后,我的生活全乱套了,身心和时间都不再属于我自己。
我变得乱七八糟,周围的人却都在说恭喜。
就像身处一座孤岛,能看到远方船只的灯光闪烁,却始终等不来救援。
最开始,我还想自己扛。
直至愈发严重的抑郁,让我无法再与孩子亲密,甚至在某个瞬间恨起他来。
最终,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我走进了咨询室。
在那个空间里,那些深埋心底的,从未被挖掘的挣扎、怨恨和痛苦,终于一一显现。
如果你也面临着一些剧烈的转变,生活变得不受控,倍感无助。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到你一些慰藉和力量。

生孩子这件事,本身是在我的人生计划里的。
在孕育这个小生命之前,我还查了很多“攻略”,自以为做好了准备。
没想到,当孩子真的到来,带给我的,不止是喜悦,更多的是慌乱和无助。
孕吐、失眠、抽筋、脱发折磨着我,工作压力只增不减。
可这种时候,身边的人却都只会说:“为了孩子,再坚持下……”

孩子出生后,“我”的存在仿佛不再重要了。
刚经历完生产的极度疼痛,几乎两天没合眼的我,只得到家人们偶尔投来的一两句关心。
他们所有的注意力几乎都在那个,在我身旁不停啼哭的小家伙身上。
从那天开始,我感觉自己一点点地沉入黑洞。
带孩子,是一件相当折磨人的事。
特别是,孩子还是个“睡渣宝宝”。
白天,外界的一点动静就会把他吵醒,我不得不一直抱着他。
夜晚,折磨更漫长。
宝宝几乎每个小时都用哭声把我“揪”醒,给他喂奶又不吃,只是狂哭。
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里。
生活,也从作息规律的朝九晚六,变得失控、混乱、无序。
我的“个人秩序”被打破后,疲乏、焦虑、内疚、愤怒、乃至怨恨等负面情绪不请自来。
我再也无法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他们的每句问候都会让我怀疑:
“他们是真的关心我,还是只是担心孩子能不能被照顾好?”
我试过向老公表达痛苦:“我感觉孩子出生后,我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了……”
他却难以置信,并“开解”我:“别想太多啦,你看孩子这么活泼健康,我妈也有帮忙带孩子,要不我给你买个包包开心下?”
他的话很“正确”,却更让我觉得自己一点用都没有。
都说为母则刚,都说妈妈是超人,怎么我连开心起来都做不到?
我的世界,在孩子出现后,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黑,越来越孤独了……
我盼望着哪天“神迹”出现,孩子变得好带,我也能好起来。
可事与愿违,我的情绪状态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不想和孩子再有任何亲密的接触,不想给他喂奶,给他换尿布,也不想抱着他。
我只想回归我原来的、正常的生活。

直到某天,一股汹涌而来的愤怒和怨恨冲上心头。
我突然吼叫,踢了好几脚婴儿床,整个人也控制不住开始颤抖……
老公冲了进来,马上抱走孩子,说:“你吓到孩子了!”,然后才问我,“你怎么了?”
那个时候我几近失控,只想把全世界都毁灭。
理智终于回炉后,我意识到,自己不能等“神迹”了。
再这么下去,我很可能会伤害自己,甚至伤害孩子。
带着这份后怕,我预约了心理咨询。

咨询室是一个虽然小,但布置得很温馨的房间。
比我年长几岁的咨询师,微笑着坐在一侧,温柔地看着我。
我开始倾诉我的苦恼:疲惫无力地带娃、完全失控的生活、被剥夺的自我、负能量后的负罪感……
面对我的絮絮叨叨,她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耐烦,只是耐心而沉静地听着,偶尔记录些东西。
我问她,“你会不会觉得,讨厌、甚至恨自己孩子的我,很可怕?”
她摇了摇头,无比肯定地告诉我:“你只是出现了侵入思维,这是产后焦虑的一个症状,我们可以一起战胜它。”
那瞬间,我长舒了一口气。
那是终于有人愿意跟我站在一起的如释重负。
我开始更“敞开”自己,告诉咨询师那些藏在我心底的不可言明的负罪感。
想做自己的“我”和成为妈妈的“我”,从我怀孕开始,就一直在相互拉扯。
每次产检看到宝宝的影像时,除了激动和开心,我还会有迟疑、迷茫和厌恶。
我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我其实还没感受到,但正在经历的痛楚,不完全属于自己的身体,却是真实的。
可这,我都没办法说出来。

咨询师告诉我,这并不是我的错。
“从身体感觉来说,十月怀胎就是用你的身体孕育另一个身体,比起喜悦,侵入性才是第一个感觉。
而胎儿的成长,也是我们身体的完整感被不断打破的过程,这会让初为人母的我们,不只体会到爱,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情感。
其实,很多女性在怀孕甚至分娩之后,都没法进入到母亲的角色,只是她们没有说出不同感受的空间。”
有“恨”是正常的,关键是正视这个部分,看到藏在“恨”背后的巨大愿望。
比如,我恨孩子让我失去了自己的时间,背后的愿望是我希望能有一点留给自己的时间。
当咨询师带我看到愿望本身时,恨就开始消散。
我不再掏空自己地对孩子付出,同时又陷入“恨”里。
而是坦诚地先满足自己的愿望,让自己有休息的时间。
放下“好妈妈”的执念,看到自己恨的部分,爱才有空间释放。
后来的几次咨询,随着状态一点点好转,我开始和咨询师回溯过去,探寻借着产后这段“不稳定期”喷涌而出的心理冲突。
那些深埋心底的,不被爱的创伤、怨恨和痛苦,终于显现。
比如,为什么我没法好好地爱自己的孩子?
因为,当我给孩子灌注母爱时,会一遍遍地激活我小时候不被爱的体验。
成年之前,我做的所有努力和计划,都只为得到妈妈的一句肯定。
但在妈妈的价值排序里,事业和金钱却远比我重要,她似乎从没有把我当成她的孩子。
期待一次次落空,被妈妈当成工具人的我,心里满是创伤。
孩子出生后,在与母爱有关的匮乏记忆的刺激下。
一方面,我满怀期望:“我可以给孩子我之前没得到过的爱”;
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要成为和母亲完全相反的人,成为一个“完美妈妈”。
然后在成为“好妈妈”的执念下,抑制我作为个体的发展愿望。
另一方面,又因为家里人对孩子的全然关注,唤醒潜意识里“不被在意”的失败体验,对孩子产生了无意识的恨和嫉妒。
当这些冲突终于被“看见”,我终于能好好享受和孩子的相处,而非极力去扮演一个“完美妈妈”。


和咨询师“聊愈”的旅程,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将近1年。
每一次咨询过后,我都能看到自己不一样的改变:
第一次结束后,我找回了自己的笑容。
不记得是孩子做了哪个动作,我就突然笑了,笑得虽然很轻,但我打破了自己一直僵持的状态。
第三次结束后,我开始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我不再将自己每一次的失误灾难化,把所有的事情都归咎于自己。
第五次结束后,我不再为那些闪回的记忆痛苦。
在开口说起自己的怀孕、生产过程时,我不再以泪洗面,那些疼痛的记忆一点点地淡化了。
再后来,我开始感受到自己对怀里的孩子强烈的爱。
当他葡萄般的大眼睛紧盯着我,对我露出可爱的笑容时,我终于感觉到自己对他无比强烈的爱,开始真正享受作为母亲的喜悦。
生活也在慢慢地恢复正常,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快乐时刻」。
咨询师的接纳和引导,让我终于放过了自己。
我愿意承认,我就是一个会有局限、有瑕疵的妈妈,也放弃了“平衡”的执念。
也终于看清,那么多育儿“困境”里,究竟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我个人的需要。
先把自己照顾好,才能照顾好孩子。
而这一系列的改变,如果当初没有走进那间咨询室,我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发生。
在这个要求“效率最优化”“情绪稳定”的时代,我们总不给自己的负面情绪一点流动、消解的时间,只管咬牙忍着,压抑下去。
可这些不好的情绪,就像慢性毒药。
一点点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甚至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
也许,放过自己,接纳生活里的不完美,我们才有力量继续前行。
如果你有需要,不妨试着去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
在那个安全的、私密的空间里,在咨询师无条件接纳、不评判的倾听下,言明自己无法说出的崩溃、矛盾、愤怒、恨意乃至黑暗,给自己一个出口。
要记住,你不是孤军奋战,也并非孤立无援。
放过自己,先爱自己,就是治愈的开始。
作者:来访者妙妙编辑:小西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许多让人们困扰的心理感冒,都是由内心某些「放不下,未完善」的部分造成的。
在改变发生之前,我们往往需要先厘清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时候,因为面对和正视实在太痛苦,我们会下意识选择逃避。就像身上长了一根刺,暂时拔不出来,所以故意忽略它,但它会一直在。
不必责怪自己。面对和接纳,都需要强大的心智能力。
如果你渴望治愈创伤,成长成一个更好的人,可以尝试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
也许,短短的咨询,就足以拨开你积攒多年的迷雾。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刘莎莎
刘莎莎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科班出身,从业时长超6年,累积服务时长超5300小时。
刘老师擅长用心理动力取向、客体关系取向、自体心理学、整合取向等技术来帮助来访者解决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议题。
如果你有相关困扰,都可以找她聊聊。
为了帮助更多人走出困局,刘莎莎老师特地了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在只需300元。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点击立省300元↓

如果,你也有抑郁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困扰,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