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产女孩尴尬现状:父母砸钱养出来的娃,成年后却抑郁了
2024/4/1 壹心理

    

     “我感觉四周到处都是墙,冰冷绝望。” “我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没理由的烦躁和哭泣,有时还忍不住对孩子发火。” “每次照镜子,我都发现自己眉头紧锁,脸色越来越憔悴。”

     这是来访者葱兰,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对我说的话。

     前一天,她刚与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起因是,她报了个进修班,上课时需要老公在家看一下孩子,老公不答应,还责怪她,两人因此吵了起来。

     一气之下,她带着孩子回娘家。

     没想到妈妈不仅不安慰她,反而怪她脾气不好,让她先以家庭和孩子为重。

     她瞬间崩溃了:“为什么都是我的错?”

     万念俱灰下,葱兰预约了心理咨询,坐在沙发上,她哽咽着对我说:

     “我再也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能帮帮我吗?”

    

    葱兰家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一家四口,父母、哥哥和她。

     从小到大,她吃穿用都很好,要什么有什么,上的也是985名校。

     “妈妈很照顾我,爸爸很骄傲我上了名校,大学里也有好多男生追我,那时我觉得一切都很完美。”

     相反,哥哥从小会被更严格要求,为此哥哥对父母颇有微词。

     但是到了大一下学期,她开始迷茫,发现现实世界不是从前认为的那样。

     学业上的压力,与老师同学的相处,都让她很不适应。

     她希望父母像以前一样宠着她,却渐渐发现父母的关注度逐渐转移到哥哥身上,这让她产生了极大的恐慌。

     再加上哥哥成家,嫂子名校毕业,为人精明能干,侄子又接连出生,父母把精力都投入哥哥一家人身上。

     她没法表达这种失落,只能通过不停发脾气让父母关注自己,父母的回应却是“你又任性了”。

     为了能把父母的爱重新夺回来,她按父母的要求,放弃了原本的梦想。

     从一线城市回到老家,进入一段令父母满意的婚姻,选择一份不喜欢但稳定的工作,以为这样离父母更近、生活更安定,父母的注意力就回来了。

     没想到,却成了噩梦的开始。

     现在的老公,家族财富在当地数一数二。谈恋爱时也给了她承诺,但是婚后却越来越冷漠。

     尤其孩子出生后,面对婆媳矛盾和照顾孩子的辛苦,老公要么选择逃避,要么吵架后冷暴力。

     她向父母哭诉,妈妈从开始的要她忍,到后来认为她老公虽有问题,但也有优点,反而怪她耍性子。

     葱兰不知道自己走错了哪步,以至于人生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

    

    

     从回到老家开始,葱兰一步步忘记了怎么去做自己。

     就像戴上面具太久,到最后,就把面具当成了自己的真容——在心理学家荣格的解释中,这叫“人格面具”。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是指演员在剧里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那我们的面具是怎么来的呢?

     一种是内化:人在出生之后,都在观察周围人的做事风格和习惯,揣测话语的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慢慢的,这些材料在内心形成了烙印,这就是内化过程,它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一种是实践:通过身体力行把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形成主体面具。

     人格面具不是没有好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和睦相处。

     但它的害处在于,如果一个人过分沉溺于扮演的角色中,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

     比如葱兰,一直以来按照父母的要求去生活,活成了父母心中的样子,也自我塑造成了母亲眼中期待的“公主”。

     因此,她总在关系中希望别人去保护她、满足她,而渐渐忽略掉自己所具有的披荆斩棘的能力。

     咨询中,葱兰也会时不时表达对嫂子的愤怒,觉得自从嫂子来了后,家里就再也没有她的位置。

     每每和父母谈论烦恼时,父母就会说:“你嫂子能干,家里打理得很好,你哥原来也爱玩,现在也很顾家了。你为什么总是回来就诉苦?”

     她恨恨地说她嫂子太有心机。

     我问她:“没有嫂子之前,当你有困难时,你父母是怎么回应你的?”

     葱兰:“我爸妈以前对我可好了,从来不对我说重话,还要我哥让着我,说我是妹妹、女孩。”

     我:“是不是以前,父母总觉得你是弱小的,需要被照顾呵护?”

     葱兰如有所思。

     我继续引导她去发现问题的来源:

     “你有没有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父母放在小女孩、小公主的弱势位置上,久而久之,你自己也认同了这个位置、认为自己是一个是需要保护的弱者。”

     她沉默了片刻,突然用一种悲伤的口吻问我:

     “难道以前我以为的宠爱,其实是他们觉得我是个弱者,那并不是真正的宠爱?”

     我坚定地直视着她,说:“一直以来你都在有意忽略自己的能力,期待通过与他人的融合而永远被爱、永远不受到伤害,但却没有好好看见自己的努力、坚韧、探索欲。”

     然后,我列举了她在咨询室里模糊带过的,学校社团里、工作上那些耀眼表现。

     听完这些话,葱兰在咨询室哭得泣不成声。

     接受这个真相真的很艰难。

     确实,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影响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在我们早年的客体关系中,如果得到了足够的支持、理解和包容,我们会成为自在、自信、自由的自己。

     如果在早年的客体关系中,传递的是一些负面或绝对化的信息如“你是弱小的,你是不行的,你是不够好”,我们就会接收并最终认同。

     这种认同会让我们丧失自我认可的能力,时常陷入到失落、无力、沮丧、恐惧,甚至绝望。因为不知不觉中,我们接受并内化了父母的那些信息。

    

     葱兰在现实中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回到父母身边。比如她想离婚,希望父母在孩子的照顾和金钱上给予支持。

     但父母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她就把失落失望投射给嫂子,觉得父母的爱被抢了,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弱势、失败的位置。

     葱兰:“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今天想想,确实是有。我很多时间都用来研究为什么有一些女人活得那么轻松,每天美容健身,老公公婆还都宠着,但我却没有。”

     我:“你认同的理想生活是一切有人打理,什么都不用操心,每天只要美容健身就行?你好像给自己设定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阻碍了你,让你不相信自己的可能性。”

     葱兰一直以来用乖巧、美丽、学习好来获得父母的喜欢,满足父母对女孩或者是女性的期待。

     父母希望她成绩好,她就努力学习。到了大学却很迷茫,觉得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

     父母希望她回老家,有个安稳而体面的工作,她就放弃在私立学校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父母希望她找个“富二代”过上优越的生活,她就按照这个标准进入婚姻,又被大量的失望和不甘心折磨。

     在咨询中,我带着她去看到,每当她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事时,才真正的快乐、自信且闪闪发光。

     大学搞剧社,从策划、导演到参演,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天赋。

     毕业后选择到一线城市工作,她说那两年是她最闪光的日子。

     在私立学校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对葱兰的教学能力给予认可,那时她走路都带风。

     是的,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自我兴趣与外在需求结合,将自我能力与外界同步发展时,“我”才会从其中显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愉悦自己,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人持续成长的动力。

    

     人一生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但只有一件事最重要:

     那就是认识你自己。首先,要有自我成长的意识。

     身为女性,我们在面对爱情、事业、学习、婚姻时,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充满了未知、焦虑、虚无。

     这时不要着急、泄气、绝望,真实勇敢地面对,是个人的救赎之路。

     就像葱兰进入婚姻后,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无助,经常处于情绪崩溃的状态中,但她并没有轻易屈服,而是由此走上了一段自我成长之路。

     其次,可以寻找专业的力量,比如心理咨询。

     现实生活中,葱兰的情绪是不被允许和接纳的。

     当她向父母表达时,只会被回应“你又任性了”,而老公的态度总是冷漠和拒绝。

     那些无法被家人接受的情绪、情感,影响着她的身心健康,造成失眠、注意力下降、胸闷。

     在生活中,焦虑和暴躁也时常冒出来,导致她失控地朝孩子发火,或与同事关系紧张。

     但来到咨询室后,葱兰可以安全释放所有情绪。

     咨询关系建立在彼此真诚、信任、尊重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她的真实感受可以在这里得到呈现和表达。

     随着咨询的深入,葱兰开始学习如何去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管控情绪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内心的平静越来越多。

    

     葱兰也会开始反思自己的固有思维。

     比如她对父母过于依赖,并将这种依赖投射给老公,期待他也能将自己当成公主去保护。

     实际上,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公,都无法实现她的理想化需求。因为这种依赖的基本动机是“匮乏”。

     以匮乏为动机的人,更多从有用性的角度和他人建立关系,对于别人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不是完全忽视,就是视为干扰或威胁。

     比如她对嫂子的嫉恨,其实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自我价值的不接纳。

     目前,葱兰开始打破对父母、老公的依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在当地组织了个剧社,通过剧社的演出服务于本单位的教学和社会活动,获得了学校领导和社会的肯定。

     之前,当她跟老公吵架时,总觉得老公没有责任心,一种不被爱的感觉让她感到绝望,想要离开这段婚姻。

     在咨询中,我们讨论了“外在现实”和“内心感受”的差别,看到老公在现实生活的付出。而他们的冲突,更多来源于对家庭掌控权的争夺。

     当她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争吵背后的本质时,反倒能从“不被爱”的痛苦感受中走出来,更客观地看待婚姻、处理夫妻关系。

     如今发生冲突,她可以更精准地看清问题的所在,避开情绪旋涡,平静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咨询的最后,葱兰告诉我:“当我开始真正面对自己,才发现这是一条永远都不会错的路。”

     如果你也想要做出改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让咨询师成为那个陪你面对问题,找到方向的人。

     给心理咨询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次机会。

     作者:心理咨询师刘莎莎编辑:Lilith图源:pexels

    
刘莎莎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花香疗愈师。

     她的咨询非常有特色,并不拘泥于谈话疗法,而是用经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为咨询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深入学习并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更轻松快速地抵达潜意识并达到疗愈效果。

     入行至今,她在婚姻家庭、恋爱心理和个人成长方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你有这些方面的困扰,可以和咨询师聊聊。

     为了鼓励更多人勇于求助,刘老师特地开通了5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只需300元。

     给自己一次发生改变的机会↓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脆弱无助、患得患失,想探索藏在冰山下更真实的自己,找到成长方向,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老师详细资料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