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厂工作后,我抑郁了”:这种内耗,正在废掉你的人生
2024/4/1 壹心理

    

     我是从实习那会儿,陷入人生低谷的。

     那时,作为大厂实习生的我,每天面对庞杂的工作量、家常便饭的通宵、繁琐的人际对接、极限6小时的通勤、与付出不成回报的反馈。

     一切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时常感到心脏在绞痛。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每当我望眼四周,再美的景色都是灰蒙蒙的。

     身体的过度劳累与精神的持续内耗,一刻不停地折磨着我。

     当情况变得越发严重时,我开始尝试各种自救方法,看书,找朋友、做心理咨询......

     到后来发现,也许自己需要关注的,并不是“你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你经历了什么”。

     当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也才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

     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分享出自己的亲身经历。

     如果你也深陷痛苦的环境却难以挣脱,也许我的故事会给到一个答案。

    

     那时的我,想跑,又不敢跑。

     这家公司,是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向往的业内头部企业。

     我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平台,一份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工作。

     也不是没有尝试改变这种状态。

     比如,我会在晚餐时间抽空打给爸妈,跟他们吐槽一会儿,或者唠唠家常,刚通完话心情确实会略有好转。

     可挂下电话,还是要独自面对那看不到尽头的工作。

     我也试着在社交平台发动态,来宣泄自己的苦闷与厌烦,结果还因此掉了不少粉。显然,没有人喜欢负能量。

     从那时起,我患上了严重的失眠,每天睡眠时长不足3小时。

     在一次连续36小时没有睡觉后,我觉得自己快崩溃了,于是跑去了一家知名三甲医院的心理科求助。

     可那位大夫在听完后,回我的第一句话是:“你能在那里工作多好啊,多令人羡慕啊!”

     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来错地方了。于是,我拿着一张中度焦虑和抑郁状态的诊断证明,以及一盒安眠药,离开了医院。

     回去的路上我突然灵光一现:要不,试一次心理咨询?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打开手机,预约了一次。

     第一次咨询时,我非常紧张。

     尽管听说了心理咨询师很和蔼可亲,并且很会共情你的感受,但毕竟是面对一位陌生人。

     当走进咨询室时,我留意到房间的布局很温馨,光线、色彩,物品摆放等都给人一种简单舒服的感觉。

     迎面而来的是一名女性咨询师。

     她的外形很温柔,说起话来十分沉静,才第一次见,我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先说起自己对未来方向感到迷茫,因此咨询师决定和我一起回顾过去的经历,帮我从中捋出一些线索来明晰方向。

     于是,我开始复盘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这个过程中,她一直安静地听我讲述。

     等我讲完,她问了我一句十分难忘的话:“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说话时,经常使用攻击自己的语言?”

     从来没有意识过这个问题的我,当下愣住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惊醒的感觉。

     我迅速回忆了一下平日里常说的话,发现我几乎每天都在下意识地贬低自己。

     比如——

     “我真脑残”

     “像我这么懒的人”

     “我的人生好悲哀”

     “我就随便弄着玩的,很垃圾”

     “为什么只有我是废物”等等。

     咨询师接着说:“自我贬低可能是一种完美主义保全面子的手段,因为太过追求完美,所以害怕不完美,因此就先自己批评自己,以免被别人批评。”

     我恍然大悟。

     是啊,我不断用贬低自己的话来自我攻击,不正是因为我害怕批评吗?

     我的父母总是希望我什么都比别人优秀,表扬我时最爱说我“很聪明”,却从未留意我的付出。

     所以,我渴望给自己打造一个完美的外壳,方方面面都拿第一,就连自己都被骗到了。

     直到我发现,在某一方面并无天赋时,便会因为达不到本就不实际的目标,而把自己贬至尘埃。

     长此以往,我更加害怕被批评,也更不敢肯定自己了。

     那一天,我突然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心理咨询。

     如果不是咨询师的点醒,我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明白:没有谁是完美的,其实我可以不完美。

    

     咨询师还会引导我讲出自己的感受,帮助我回忆类似的童年事件,去回溯我恐惧的源头。

     我自3岁开始,便长期独自一人生活在家。

     父母工作忙,没空照顾我。原本把我送去了一家托管所,结果我在那里被其他小孩打破了头,便再也不去了。

     后来不足龄就被送去幼儿园,又因为我讨厌幼儿园、讨厌与其他人待在一起,后来也不怎么去了。

     零零散散加起来,读了幼儿园大概不到一年,其余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好在我很清楚做什么事危险,父母渐渐放心我一个人在家。我非常享受独处的时光,但代价是,我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我几乎不曾拥有任何亲密关系,与人相处往往流于表面。

     当我和谁已经成为朋友后,又会因为发现感情与期望不符,而默默抽身离去。

     听完我的讲述,咨询师问我,有没有把自己对朋友的不满告诉过朋友。

     我很果断地回答从来没有,因为害怕说了会伤害别人。

     咨询师又问我:“你觉得指出朋友的问题后,朋友会感到受伤,并因此离开你吗?”

     我再次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咨询师:“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你在人际关系中比较缺乏安全感?”

     毫无征兆的,“安全感”这个词突然戳中了我的心。

     我一直认为自己只是在家庭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却不曾想过,它也影响了我与外界的交往。

     我又继续向咨询师袒露了更多的秘密。

     我自幼经受家庭暴力,别人的父母打架或许是按次计算,而我家要按年算。

     那些惨痛的场景,长年累月雕刻进我的身心。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偶尔会自行阅读心理方面的书籍,可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困住了我。

     因此,在我讲完家暴的具体情形后,忍不住问咨询师:

     “要是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家暴本身并不应该对我产生太多负面影响。是我对家暴的回忆塑造了现在的我,所以是我自己的问题对吗?”

     咨询师是这么告诉我的:“但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童年被欺负的人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把现在自己的一些遭遇和问题归因于家暴,我认为是很合理的。”

     听完这句话的一瞬间,我有了一种被救赎的感觉——我的现在是合理的,我可以不用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了。

    

     后来,咨询师一步步引领我,先从回忆童年时期与人相处的方式,到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建立,再到对原生家庭更多的追溯......

     对关系的层层挖掘让我发现,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板块,实则草蛇灰线、联系紧密。

     在原生家庭中,我为了存活下去,所以拼命讨好大人,要求自己必须优秀。

     在与他人交往中,总是下意识隐藏真正的自己,用一个完美无暇的外壳来讨好别人。

     在探索与疗愈的过程中,我也曾数次坚持不下来。

     回想曾经遭受的暴力,与长大后那些处不好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的焦虑、对未来的恐惧,一种深深的无价值感劈头盖脸而来,痛苦的浪潮令我无法抵挡。

     每逢这些时刻,我总是泪眼婆娑地看到一个坚定的身影,始终如一地伴我左右——

     我的咨询师,她没有放弃过我,哪怕一秒钟,她说:

     “当你重新审视你的过去时,请记住,无论发生过什么事,你活着,你存在,因此你就是有价值的。”“我们会好起来的。慢慢地,一步一步,在某个瞬间实现。”

    

     不久后,我下决心辞掉那份实习。

     因为通过心理咨询,我明白了,我应该尊重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既然做这份工作让我很不开心,甚至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么就没必要继续留下来消耗自己了。

     我允许自己在厌倦的时候,可以选择离开。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些许改变:我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后来,我又进入了长期向往的另一个行业实习。

     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我慎重估摸了工作氛围。果然,入职后的人际关系让我每天都心情愉悦。

     但我还是再一次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第一次稿件的撰写就让我感到难如登天。

     如果放在以前,我一定会上网搜索各种好词好句,用尽花哨的形式,来掩盖自己文字功力的不足。

     而这次,我选择了正视自己的不足。

     我把一篇字字句句都是原创的初稿交给了编辑,结果几乎不出所料:编辑给我提出的修改意见相当之多。

     但我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终于没有再遮掩不足了,终于坦然面对不完美的自己了。

     那一次改稿,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尽管需要修改的问题很多,但也因为明晰了问题所在,所以每一次修改都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反复打磨后诞生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后来,我把自己的个性签名也换成了“有进步就好”,以此时时提醒自己,不用再以追求完美为目的,只要有进步,就是巨大的成功。

     我也不再赔笑,满口说好,而是在说话做事前先问问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是不舒服,好奇,还是生气或开心。

     如今,我敢对朋友提出的令我感到不舒服的要求说“不”了。

     或许改变的路途还很漫长,但我已下决心要尊重自己,接纳自己。

    

     而所有的改变,都要感谢这趟心理咨询之旅。

     如今,当朋友们也遭遇情绪问题、心灵感冒时,我都会推荐他们去做心理咨询。

     我们都需要给予自己多一点允许和宽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别人帮帮忙。交给专业的人,用专业的方式解决问题。当你愿意迈开改变的第一步,改变就已经发生了。作者:来访者小鸠编辑:Lilith图源:Pexels

    

    身体受了伤,我们会去消毒、上药、包扎、谨慎护理。而心灵,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它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伤口更难愈合。

     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焦虑和抑郁,那么,相比于熬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正统心理学专业出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从朋朋。

     从朋朋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超11年,服务时长超过3400个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

     从老师擅长以人本主义取向、表达性艺术治疗、萨提亚疗法、催眠治疗等帮助来访者解决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焦虑抑郁、孤独迷茫等议题。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扫码和从老师聊聊。为了鼓励求助意愿,从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

     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点击立省300元↓

    

     如果,你也存在抑郁焦虑、兴趣减退、压力过大等心理困扰,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

    

     ↓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咨询优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