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聪明的父母,会越早为孩子做这1件事
2024/4/1 壹心理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迷茫时刻”:
不是不想努力,确实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工作结婚生娃,按社会时钟活着,想改变却没有方向;
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每到迷茫时,总会特别羡慕那些特别有主见的人。
他们似乎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走什么样的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而自己,或许是因为一直被父母安排,或是掌握的信息太少,或是被太多规训裹挟……
总是在人生的路口,迷茫地随波逐流,看不清未来。
所以,成为父母后,我们可能也曾暗暗发誓不会再让孩子再像自己一样,没有方向地四处碰壁。
然而,哪怕这个时代信息变得充足了,我们还是不知道怎么才算“正确的选择”。
这该如何是好?
摆在前面的路这么多,到底该选哪一条?
或许,了解“如何做出选择”这件事的方法论,能让我们帮孩子,也帮自己,卸掉不少彷徨和焦虑。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乎孩子的“生涯规划”。

生涯的英文名是career,《牛津辞典》的解释中有“道路”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道路。
美国生涯规划大师Donald E.Super曾说,生涯是人一生中各个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的总和。
如果将人生看作一场旅行,生涯规划的作用就是帮我们绘制人生的路线图。
这份路线图,能帮我们认识和选择人生发展道路。
让我们在迷茫时认清自己、建立目标,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这么大且深奥的话题,可能我们自己都还没想明白,需要这么早为孩子规划吗?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英国通信行业监管部门曾发布过这样一份报告:
在数字时代一个人一生获取知识以及情商发展的潜能是一条抛物线,6岁与45岁的能力相当,14到15岁则达到顶峰。
也就是说,6岁到15岁正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兴趣的黄金时期。
抓住这段“黄金期”去引导,孩子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
其次,选择和规划,是贯穿每一个人一生的话题。
小到上什么兴趣班,大到选哪个行业或哪种生活方式。
每个选择,都有可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从小培养孩子规划的能力,有助于加强ta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也能让ta在未来有更明确的认知和目标。
还有很现实的一点,新高考改革后,生涯规划能让我们结合对新高考各种政策的拆解,帮孩子先人一步提前规划。
比如,如果孩子未来想当临床医生,那大学就应该选择临床医学专业,那高中选科时,就要包含物理。
再加上,在孩子成长的同时,世界也在不断地、快速地变化。
如果仅以“功利”的角度去做选择,很有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就需要孩子在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时,能够看得更长远。
而这时,考验到的,正是ta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是否培养到位了。

以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会碰到的“厌学问题”来举例。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是某市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平时成绩570-580分。
上了高二后,突然开始厌学:学习状态懈怠、喜欢打游戏、不想去上学……

如果你身边也有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是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这个阶段好好学习的重要性?
还是严格控制孩子的手机、玩乐时间,逼他把心思放回学习上?
或是能放就放,安慰自己,也许孩子以后能做专业的电竞选手呢?
当我们本身对生涯规划缺少认识和技术时,我们很难给到孩子更好的引导、支持和协助。
如果是生涯规划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
首先,他会看到问题背后双方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对学习状态和意义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父母希望孩子能全力以赴地学习,上个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有更好的未来;
但孩子觉得,自己学习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也并没有真的理解学习与自己人生的联系。
孩子会这样,有内因也有外因。
于内孩子并没有把学习和自己想要的事物关联起来,于外一直是父母强制压迫式学习,反而让他抗拒和反感。
然后,一对一咨询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借用不同工具协助他“自我探索”。
比如「兴趣三阶段模型」,让孩子区分现在对游戏的兴趣,是在感官层(新奇、易变、不稳定)、思维层(聚焦、沉迷)、还是价值层(有目标、与理想相联系);
或「霍兰德兴趣类型」,看看他对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实用型(R)等哪3个更感兴趣……

接着,引导孩子根据自我探索的结果过渡到“外部探索”。
自我探索出“兴趣”后,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
哪些工作是自己比较喜欢和向往的?跟自己兴趣相关的行业或职业有哪些?有了解过哪些?愿意继续深入了解吗?
而这些,要去到哪里了解,要怎么了解?
规划师会带领孩子去探索,也会给出一些途径和工具(如职业探索表),但具体的了解过程,是孩子自己去执行的。
足够了解,是做出理性决策的保障。
这样的探索引导,也能帮助孩子发展自主调动身边学习资源的能力。
最后,引导、协助孩子倒推生涯线路,合理决策。
孩子初步确定了职业目标(游戏策划师/游戏开发工程师),并决定为此努力,生涯规划就结束了吗?
不是的。
处在高二阶段的孩子,未来还会经历高中选科、选大学选专业、选职业/深造方向等节点。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还要根据生涯目标线路表倒推:
要做到这个职业目标,大学要学什么专业?
学这个专业,选考科目有什么要求?高中要更侧重哪些科目?
哪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更王牌?要以哪些大学为目标?
要去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需要什么分数,哪个位次?
要达到这个分数,每个科目分别要提高多少分数?……
如果在某个节点的规划,面临多个选择陷入纠结,还需要借助「决策平衡单」来评估、决策。
经历了专属于他的“生涯规划”后,这个男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以626分的成绩考进了中传,并超2分被录进了他想进的计算机类专业。
不仅如此,更多积极地变化发生在他的内在: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升级自己的认知和信息整合能力,心里也有了方向感和信心。
而这些,都是让他不断去靠近、实现梦想的内在动力。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教育、职业,还是人生的某个关键节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内卷”。
所以哪怕我们到了“不惑”的年纪,在选择的关口也还是会感觉迷茫,甚至想逃跑。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焦虑;二是因放弃了另一种选择而担忧。
而学习生涯规划,不是为了帮自己或者帮孩子做出选择。
而是更清晰地知道,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青少年生涯规划训练营中,除了咨询师,还有很多的老师和父母。
不少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教育、对人生都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一位加入其中的三胎妈妈,不仅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系统地为孩子们进行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
还逐步理清了自己后续的生涯规划,重新思考自己应该怎样过一生,作为父母又会期待自己的孩子怎样过一生。
再比如一位因面对学生困惑却无法给到恰当引导的老师,在加入其中后,找到了内心的归属,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能在学生急需的瞬间给予回应和帮助,还能给身边的朋友以及有需要的人带来一些明朗的建议。
所以,如果你:
是咨询师,希望拓宽自身咨询领域,增加来访和收入;
或是学生家长,希望学习生涯方法,帮孩子找到人生发展方向;
或是中学教师,希望能帮助学生挖掘学业兴趣,提高升学率;
或是高校教师,助力开展高校招生和就业指导工作……
都不妨尝试加入到《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培训》中,学成通过考核即可获颁CDP证书,成为认证生涯规划师。
当然,新领域的探索需要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如果你对生涯规划有兴趣、有期待,但又有些犹豫或困惑。
不妨先加入咨询师之家特别策划的3天实战训练营——《青少年生涯规划》。
仅需9元?点击海报,立即报名?
3天手把手教学1套通用模型+1套常用工具+1个决策流程?满满干货,先睹为快?
编辑:小西图源:Unsplash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壹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