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救,就意味着不孝?琼瑶阿姨一夜之间成众矢之的
2017/5/10 创新医学网

    

     “我一夜之间,就变成众矢之的!万箭穿心的我,顿时伤痕累累,我除了认错道歉,没有第二条路!(琼瑶)”

     “鑫涛有最爱他的儿女陪伴,有我信任的医院、院长、护理长……的照顾,我想会很长寿的!(琼瑶)”

     “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来维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所以,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平鑫涛)”

     很多时候,一句“不救”就意味着“不孝”!

     如果国内要和患者去解释是否需要进行有创抢救,那得提前分析病情,分析各种情况。知情同意书上,不能是笼统地写上危急时刻不做不必要的有创抢救,而是需要写清楚,在哪些情况下,不做哪些抢救才行。否则,不符合实际,难以实行。同时,这个解释的过程也是漫长的,患者未必能理解和接受。

     当然,患者如果能有一个提前做决定的机会,的确是一件好事。危急时刻,如果有患者清醒时签字的文件,也能解决一些家属的困惑和无奈。

     今时今日,放眼任何一家大型医院,在神经外科ICU病房里,都会有不少插着管子、没有任何反应的患者,他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醒来,并最终在ICU的病床上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些患者,也曾有过清醒的时候。如果在那个时候,他们能清楚认识到手术有很大风险,术中也可能需要抢救,而这种抢救可能是徒劳的,即便抢救成功也可能成为植物人。他们是否还会坚持抢救呢?

     然而,现实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判断。真到了危急时刻,子女即便清楚,也可能迫于压力,不得不救。很多时候,一句“不救”就意味着“不孝”。

     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年男性患者,送院时基本就已经没什么可能,即便救活了也很可能是植物人,但家属坚持要救,不论如何都要救。当时患者的情况虽然有手术指征,放手一搏希望也不大。由于手术困难,术中同时有好几个麻醉师稳定患者的体征,最后的确救了过来,可患者成了植物人。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患者辗转医院、康复医院,最终在无意识中与世长辞。两年里,家属头发白了一大半,也曾后悔当初那个决定。这种无意义的抢救,有时候甚至能拖垮一个家庭。

     当然,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些抢救即便“无意义”,医生可能也会努力去救。“医生,我儿子还年轻,我希望他能再多长一岁。”这是十多年前,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一位脑死亡患者家属对他说的话。

     那天,正值除夕大年夜,我在医院值班,晚上五六点,突然有个患者没了心跳,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男性。当时接到电话赶紧冲过去,强心针、胸外按压,一身汗,总算是救了过来。患者救过来之后,我也很高兴,但我也清楚意识到,患者的状况并不好,之后很可能再次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且会越来越凶险。当时,患者已经脑死亡,其实救不救也都一样,可患者家属的一句“希望他能再多长一岁”触动了我。对于患者而言,之后的抢救的确都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人都是有感情的,患者家属最后的这点要求,他希望自己能够满足。

     果然,患者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心脏骤停、第三次心脏骤停,直到第四次,我正准备抢救的时候,家属拉住了我:“医生,谢谢你。够了,零点已经过了。”

     不管病患是老年还是青年,到了病情危重时刻,家属可能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不顾一切的救治。这时候医生出于专业角度的告知和引导也非常关键。

     任何时候,把握手术指征永远是一名外科医生的底线。

     虽然天天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但是医生有时只能是治病但不能救命。然而,当家属的意见和医生的治疗方案相左时该如何做呢?比如家属选择放弃,但医生强烈建议救治,因为患者经过救治后,康复的机会很大。

     就在一年前,我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男性,不慎跌倒导致颅内出血被送到医院。经过急诊手术之后,老人意识完全清醒而且手脚能够自主活动,但因为术后虚弱无法把喉咙里的痰咳出来,一直气管插管也不是办法,需要切开气管,把痰吸出来。

     家属认为老人年事已高,没必要再开一刀,无论如何也不签字。我再三解释,几个家属意见依旧完全一致:坚决不切!

     但我认为,气管切开的好处远远大于不切,不切结果就只能是等死。我劝过,训过,一再告诉家属,患者有救,不要放弃,最后总算是说动了家属签字。现在,患者已经出院,恢复得也很不错。家属每年春节前还给他发消息,感谢当时的再三相劝,救了自己父亲。

     医学上的事情,没有绝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by新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旭辉)

     如果治疗已经没有意义……

     虽然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到重病的折磨,但是,琼瑶与 继子的争议,触及了不少网友心中的担忧。

     当一名患者病入膏肓抢救没有意义时,亲人就会面临艰难决策:如果选择继续抢救、治理,既给患者身体带来剧烈痛苦,也会让家庭经济困顿,家属身心疲惫;但如果放弃一线生机,子女就会面临公众“不孝子孙”的唾骂与谴责。有时候,即便患者明白自己的处境,想人子女放弃无谓的治理,但自己还会道德绑架,不敢放弃治疗和抢救。

     生命是可贵的,如果从医学角度看,抢救还能挽救生命,当然一切都要为抢救让道。可是,如果治疗已经没有意义,且患者像平鑫涛一样,想有尊严地逝去,或者患者忍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想早日解脱,我们为何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呢?

     但现实中,即便碰到这样的患者,子女们也会在舆论的道德压力下做出逆向选择。这个时候,孝道至上,患者在关乎自己生死的抉择上,成为了没有话语权的局外人。

     放到20年前,这事绝无讨论的必要,子女必须会义无反顾地抢救父母,哪怕你倾家荡产,除非你是不顾脸皮不顾道德的逆子。但现在,尽管舆论导向还是倾向于孝道,倾向于不择手段地治疗,但出现了“尊重患者”和“不应屈服传统道德”的声音,这已经是个进步,令人些许欣慰。

     【作者:许伽/黄启超】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069123/029-68590972

     微信咨询:3083784441

     投稿邮箱:huodong@yixue360.com

     单位地址: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锦业一路绿地SOHO同盟B座18楼

     移动站:m.imoa360.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创新医学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