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 老人用药9大误区,你中了哪一条?
2023/3/23 12:30:00 开放科学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们CLICK THE BLUE WORD TO FOLLOW U

     误区一:擅自增减药物 有些老年人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或者降糖药物,自行增加剂量,却又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往往忽略了导致病情变化的因素如天气变化或饮食改变,这往往会导致血压血糖变化过快而出现头晕乏力,心慌胸闷等不适,更甚者会导致病情的加重甚至意外事件的发生,如低血糖等。 误区二:容易听信他人而改变用药方案 老年人更容易道听途说而擅自改变治疗方案,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有的药物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才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见到效果,而中途停药不仅无益,甚至有害。老年人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药物。

    

     误区三:自行服用保健品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相应消费随之提升,京东数据提示2021年老年齿科消费增长8倍之多!健康体检消费增加2倍!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达到了7.01万亿,这巨大的市场下,老年人成为了保健品诈骗人眼中的香饽饽。在530例调研当中未经专业人士指导自行服用保健品就有432例(81.5%)。老年人容易听信“好友”的介绍而购买并自行服用所谓的“民间秘方”,其价格不菲却药效难以保证,不但浪费了金钱,甚至有的还导致延误病情,得不偿失。 误区四:没有不适=不用吃药 一些老年患者虽然血糖血压或者其他生化指标明显异常,但没有明显不适,所以经常不吃药或自行停药,直到出现卒中等脑血管意外,才有“感觉”,但那时已经为时已晚。 误区五:是药三分毒,恐惧服药 有些老年人因服药种类过多而惧怕吃药,其实正规药物均经过严格临床试验,药物的互相作用也经过不断反复试验论证,只要在专业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服药,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都是可控的。

    

     误区六:服药不定时 要想使机体对药物能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达到适当的血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效果,应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恒定剂量。例如研究发现血压在早上9-11点为高峰,入睡后下降到一天最低值,所以降压药宜早上服用,夜间服用则容易引起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早上最明显,比如关节肿胀僵硬等,故激素疗法适合早上服用。 误区七:服药困难,掰开研碎服药 部分老年患者觉得药片太大或自己的吞咽功能下降,常常将药片掰开研碎,部分药品确实可以这样服用,但对一些控释片、缓释片、肠溶药品不能随意破坏药物结构,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需要整片吞服,如掰开服用则容易引起血压骤降;阿司匹林肠溶片建议早晨起来空腹服用,如饭后嚼服破坏包衣则将导致药物在胃内提前释放,刺激胃部引起不适。 误区八:“久病成医”,滥用药物有些老年人“久病成医”,不明确诊断,就自行对一些症状服用药物,如一有感冒、腹泻就服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主要是抑制细菌,应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按医嘱服用抗生素。甚至许多老年人对服用的药物名字也不记得只知道上次服用后效果不错就继续自行服用。老年群体中,认为中药无毒、无副作用的观点很普遍。其实,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反应,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误区九:只要服药就行,不重视改善生活方式 对于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除了服用药物,治疗还要结合良好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合理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 而许多老年人长期缺乏走动,并有每日抽烟喝酒的习惯,长此以往导致血压或血糖波动较大难以控制。所以适量运动及生活饮食上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药能治病,也能致病”,所谓合理用药,是成功治疗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我国已处在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仅有疾病所致的病理性改变,还有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性改变等。年龄的增长使得老年人心理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是导致用药不安全的因素。所以老年人更应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药物,希望老年朋友们能够提高安全用药的意识,掌握合理用药原则,避免用药误区。

     END每日必看行业热文

     护士工资或将大增,国家卫健委明确成为“指定紧缺人才”

     2022年度卫生高级职称开始申报!一省卫健委发文

     重磅:以后医生看病按疗效收费?多试点开展已成趋势!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最新医疗行业资讯

     十万医护都在看

    

    

     欢迎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

     【征稿】一个粉丝十万微信公众号向您抛出橄榄枝

     所有转载仅做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开放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