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漏尿用1个方法就能解决!可惜很多人坚持不了
2022/7/22 19:00:00 生殖医学空间

- 这是陪你好孕的第2497天 -
加星标不迷路
点击页面最上方蓝字,“生殖医学空间”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微信改版后打开公众号不方便了,添加星标,可以更快找到我们,不错过每一篇干货推送
你有没有漏尿的烦恼?
打个喷嚏,提个重物,跳一跳绳,甚至走走路,小便漏出来了!

漏尿就是尿失禁。女性生过孩子以后就可能发生漏尿,尤其是到了更年期,漏尿的患病率就更高了,中老年妇女中有1/4~1/2的人患有漏尿。

为什么会漏尿?
那是因为支撑膀胱/尿道、子宫/阴道、直肠的盆底支持组织松了。

盆底支持组织包括阴道壁、骨盆内筋膜、盆底肌肉等。盆底肌收缩使尿道、阴道、肛门关闭,在控尿中起到关键作用。
女性因为怀孕、分娩损伤盆底组织使盆底支撑功能受损,随着年龄增大,加上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使盆底肌的力量进一步减弱,从而失去了控尿作用。
所以,治疗漏尿,关键是增强盆底肌的收缩力量。

如何进行盆底肌锻炼
要增强身体任何部位的肌肉力量,都需要锻炼,盆底肌也一样。
盆底肌锻炼也叫提肛运动、缩阴运动,由美国妇科医生Arnold kegel在1948年首次创立,因此称为kegel运动或kegel训练。

盆底肌锻炼可以提高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功能,有效改善漏尿。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正确的盆底肌训练对漏尿的治愈率可达到80%以上。
有病人问:我有做盆底肌训练呀,为什么治不好漏尿?
盆底肌训练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做到四个字:正确、长期。

什么是正确锻炼?
正确,即正确的肌肉、正确的方式。
首先,找到正确的肌肉来锻炼。有些患者收缩的是腹肌、臀肌、大腿肌肉等而不是盆底肌。
- 1 -如何正确找到盆底肌?
1、找妇科医生,让医生帮你确定你收缩的是不是盆底肌。
2、到医院做盆底肌生物反馈仪治疗来辨别。生物反馈是通过阴道探针捕捉盆底肌肉的电活动,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医生根据显示的肌电图来指导患者正确识别盆底肌,并正确进行收缩锻炼。

- 2 -以正确的方式来锻炼
(1)先慢慢收缩盆底肌,到顶点后,保持3秒钟;再慢慢放松,到自然状态后,休息3秒钟。来,收紧1、2、3;放松1、2、3。
(2)这样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3-4组。
(3)训练一段时间后,慢慢把每次收缩盆底肌的时间增加到5秒、10秒。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还是10次一组,每天3-4组。再以后,你可以慢慢增加每组训练的次数。

做凯格尔运动的同时,再配合一些瑜伽训练,效果会更佳。
下面三个盆底肌拉伸动作,可以与凯格尔运动一起做:
(1)收缩臀部,把双腿向上抬升向内牵引,保持10-20秒,再放松。10次一组.。

(2)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并拢弯曲竖起,先抬高臀部,保持10-20秒,再放平。10次一组。

(3)双臂分开与肩同宽,身体放平,一膝撑地,大、小腿成90度,另一腿伸直抬高,保持10-20秒钟,再放下。左右更换姿势,10次一组。

到目前为止,对锻炼的体位、频率、强度及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等,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共识。可采取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锻炼频率最好是每天1~3次,至少每周2~3次。
锻炼强度每次收缩3~10秒,放松3~10秒,然后再重复收缩、放松,每次持续10~30分钟。有专家指出每天收缩次数不要超过200次,避免过度疲劳。

具体到每一个患者,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根据个体情况来定。锻炼应循序渐进,开始时强度可小一点,每次收缩3秒、放松3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5组,以后逐渐增加强度和次数。
盆底肌有快肌和慢肌,对肌肉进行“快收缩”和“慢收缩”,可更好地锻炼这两部分肌肉。如:收缩3秒,放松3秒,10次;收缩5秒,放松5秒,10次;收缩10秒,放松10秒,10次,交替进行。

什么是长期锻炼?
长期,即长期坚持。
盆底肌锻炼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有效果,而且起效后仍应继续锻炼。像其他身体锻炼一样,盆底肌应终身坚持。
在门诊中,漏尿患者反映盆底肌锻炼确实有效,但许多患者往往不能长期坚持,不练则废,一旦停止锻炼,要不了多久,肌肉力量就又会减弱。

在盆底肌锻炼中,如果结合盆底肌康复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和电刺激治疗)、盆底肌拉伸训练、阴道哑铃等,则治疗漏尿的效果会更好。
作者:钟璋花 | 来源:钟璋花的健康家园,授权转载
投稿、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shengzhi012)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17600147813 - next -
你也在备孕?也在被多种问题困扰?快进群和姐妹们聊聊吧!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生殖医学空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