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领域有啥“新鲜事”?于欣教授告诉你!
2016/4/16 医学界

    

     导读:第18届礼来中国精神神经科学大会(CNC)上,多位顶级专家分享了精神领域前沿进展。其中,于欣教授分别从疾病预防、发病危险因子、病程疗效预测及防止疾病的复发四个方面对精神疾病进行了讨论。

     2016年3月26日,第18届礼来中国精神神经科学大会(CNC)于昆明召开。本次大会以“聚精汇神——从前沿到实践”为主题,不仅邀请多位顶级专家分享领域前沿进展,同时设立三大分会场,旨在满足精神科医师的实践需求,在前沿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在上午的“聚·前沿”论坛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带来了题为《AJP启示录:深度了解精神疾病》的精彩演讲。

    

     于欣教授

     预防精神疾病,从妊娠期做起?

     2013年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研究者探讨了围产期补充胆碱是否有助于降低子代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该研究也获得了FDA新药豁免资格。母孕期及新生儿期补充胆碱可促进婴儿大脑抑制功能的发育,进而有望降低精神疾病患病风险;而患病风险究竟是否真能降低,需要后续研究加以证实。针对这一课题,中国研究者也可以发挥创新性,如探究雾霾对精神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

     哪些因素决定了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

     众所周知,多个脑区与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相关。海马的活动增强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精神疾病的另一高风险因素是前额叶活动增强,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前额叶活动增加的程度与精神分裂症风险呈正相关。而Swartz等的研究发现杏仁核与抑郁发生的高风险存在关联。

     著名遗传学家Kendle等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与智商呈线性单调递减关系,即使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及易感基因,但如果智商较高,则可弥补遗传缺陷,降低发病风险。

     精神疾病病程发展或药物疗效可否预测?

     运用基线特征预测疾病与治疗的转归由来已久,这些基线预测因素包括:发病年龄、亚综合征发作史、性虐待史、双相家族史及药物滥用史。情绪症状发病年龄越大,严重抑郁、躁狂或轻度躁狂基线史越少,情绪亚综合症发作史越少,自杀企图及性虐待史越少,双相障碍家族史及药物滥用家族史越短,其心境稳定的时间比越长。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早期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维持治疗期的剂量为急性期的1/2~2/3,甚至可将急性期最佳治疗剂量作为维持治疗剂量,但药物剂量过高也会引起大脑组织丢失。抗精神病药治疗时应平衡复发持续时间与抗精神病药治疗强度的影响,采取尽量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在成功预防复发的同时保障脑组织的完整性。

     想了解更多于欣教授演讲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PP-OD-CN-0113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