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医师节,有些话不吐不快
2016/6/26 医学界

    

     导读: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真正为医生“减负”,切实保障医患安全。

     文:常州二哥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2016年6月26日,6月份第4个星期日,也是第6个中国医师节。若不是昨晚看医学界公众号,还真想不起来这个连医生自己都不知道的节日,只能呵呵了!

     昨日(6月25日)下午看到中吴网的一篇文章,《常州一医生手术间隙靠墙补觉常常“连轴转”》。

    

     6月24日,常州市儿童医院45岁的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壮文军在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后,利用第2台手术和第3台手术间隙,于凌晨3点在手术室里靠墙睡着了。他说:“(6月23日)白天我已经上了一天班,做了一台手术,凌晨的时候觉得有点累,所以做完第2台手术,等第3台手术开始的间隙,我就找手术室角落里靠墙休息了一下,大概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24日上午我又做了一台手术,下午还有个重要的会议,可能要连续上两天班了。”

     以下是网友评论:

    

     当时看到这篇报道以及下方的评论寥寥,不曾想到关心关注的人那么少,我第一个反应是:如此这般满负荷的工作,医生健康何在?中国医生不仅累得睡着了、趴下了,还前仆后继地死掉了,近几年各地医生猝死事件似乎越来越频繁,骨科、外科、麻醉科、急诊科、心内科,这些高危科室无一例外,皆是因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张工作、过度疲劳而发生猝死。医务人员连自身安全都保障不了,何以保证患者安全?

     WHO在分析患者安全的人为因素时曾列出疲劳因素;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医学教授在分析医务人员犯错误的6个因素时,疲劳被列为首个个体因素。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位年轻患者Libby Zion的去世被归咎为住院医师工作时间过长,因此促成美国住院医师制度在1989年的调整。新规定保障住院医师拥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日益受到关注,而有关部门又做了些什么工作呢?所幸,中国医院协会于2014年8月16日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评估纳入患者安全目标。

     好吧,在医师节这一天,本着好学的精神,我们来温习一下《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第十条,也是最后一条: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细目如下:

    

     实在忍不住要来吐槽一下这个倒数第1条患者安全目标!

     与之前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对比,这一条是新增条款,虽然是最后一条。当时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由于对医务人员工作时限和工作强度暂时无法给出适用全国范围的执行标准,因此项目的可操作性稍显不足。但该目标的提出,将引发医疗卫生系统对于工作负荷与患者安全关联的关注,进而促使医院管理者从医院层面探索确保医生安全的方案,为进一步细化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但是,距离该目标提出已近2年,我们并没有发现出台什么“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至于细目里所说的“安全、无疲劳的工作环境”、“明确规定每天、每周最长工作时限”什么的,我们根本没有感觉到。

     相反,自2014年8月16日至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医务人员疲惫工作,“医生手术32个小时累瘫,刷新纪录”,依然医生一边挂水、一边还在给病人看病,医生在手术室休息时睡着的照片比比皆是。上网一查,2015年医生猝死的不完全统计排了一长溜,而最近发生的,即是今年4月21日,安徽广德县医院骨科医生杜勇,在加班抢救一名车祸病人时,猝死在手术台上,年仅35岁。

     而“加强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也是新版患者安全目标的新条款。这一条款,相信各个医院都实施得非常好。

     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能够真正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将这5条细则落到实处,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为医生“减负”,切实保障医患安全。

     祝全国医师节日快乐、好好休息,毕竟你只是单位的一根草,却是家里的一片天!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