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我还要提“儿科医生荒”!
2017/3/2 医学界

     一些已经离开儿科岗位的医生甚至自嘲道,在那个科室工作,是“没钱,没休息,没命”。

     作者 | 丹萌

     来源 |"医学界"微信号

     “我(20)15年提过《加强我国儿科队伍建设的建议》,16年我又提。”“两会”还没开始,有媒体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他每年都在关注儿科医护团队的建设。

     高广生说,过去他在哈尔滨及其他地区儿童医院做过详尽的调研,“感觉到这些地区儿科医护队伍稳定性的问题,他们的待遇问题。”他连续多年提相关提案,就是觉得“应该制定一个政策,让他们安心,让他们稳定。”

    

     高广生不是唯一一个关心儿科医护队伍建设的两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南部战区总医院教授浦金辉在接受采访时也直言对儿科发展的担忧,“不少儿科医生从业一段时间后,就选择转岗或者放弃职业。”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亦指出,“目前中国二级以上医院95%都缺儿科医生,”他建议,“应尽快建立医药卫生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

     “由来已久”的儿科医生荒

     严格说起来,“儿科荒”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5年,主流媒体就已经关注到这个群体,并先后发布了多篇表达“忧虑”的文章。

    

     而随着2016年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原本就人手不足的儿科医护团队,显得更捉襟见肘。

     一份2017年初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多增131万人;更有像山东等省份,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新出生孩子约6成是二孩,增长人口较往年翻了一番还多。

     “二胎来势很快,导致过去还没有准备好。”高广生说,工作量上去了,医患关系更加紧张,收入却没有跟上,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反而在“生育大潮”来临前,离开了儿科岗位;一些医院也因人手不足、效益不佳,纷纷关闭儿科门急诊。

    

     “各个大的省会儿童医院都人满为患,就诊环境都浮躁。”高广生说。儿科面对的患者是孩子,因为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疾痛,又常常被称为“哑科”,而每个来就诊的孩子身后还往往站着一群心情急切的家长,“他们比一般医生付出的要多,承担的风险大。”

     一些已经离开儿科岗位的医生甚至自嘲道,在那个科室工作,是“没钱,没休息,没命”。

     有好政策,但要加速

     在2016年的“两会”上,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就“怎么应对儿科医生短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进行过回应,并提出了“四个加强”,即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儿科人才的培养,加强政策保障,和加强儿童疾病的预防

     成效是有的。一些高校重新开出了儿科专业,部分地区或医院开始“高薪”聘请儿科方面的医学人才,或鼓励其他科医生参加转岗培训,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支持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对口支援等等。

    

     “要加速。”高广生说。

     一方面是加快人才培养建设,虽然高校的儿科专业在逐渐恢复,但要应对眼下的紧缺依然很难,“重点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儿科医生”,应当加大规模;

     另一方面,要放宽儿科医院的编制限制,否则外面的医生很难进去,队伍也难以完善;

     高广生还指出,儿科队伍的平均工资水平应该不低于同级医生的水平,因为他们在工作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此外,浦金辉也对稳定儿科队伍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高校儿科专业;医院要对儿科医生的福利待遇适当倾斜,至少和其他科室‘同样付出、同样收入’;家长要理解儿科医生。

     “小孩生病不会表达,家长着急,都可以理解,但是医生不是神,诊断有一个过程,如果对儿科医生动不动就训斥、辱骂,这样儿科医生是没法当的。”

     这些“建议”是否会出现在今年的“两会”上?对于解决“儿科医生荒”又会有哪些“新手段”?《医学界》将持续关注。

     更多精彩文章:

     荒唐!儿科、急救医师资格考变相降分

     新医改跑了5千名儿科医生?妇科也不乐观

     荷兰:儿科是最牛医学生的选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