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当北漂,这位医生想做什么?
2018/7/26 22:48:15 医学界

    

     在余下的职业生命中,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做好。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

     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官网上还能查到李印主任的简介,但他已经以食管外科主任的身份在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正式工作一月有余了。

     放下30年来的工作积累,李印选择了在50岁这年“北漂”:加入一个新单位,重组一个新团队,在余下的职业生命中,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做好。

     “这个年龄会有一种紧迫感”

     李印主任今年50岁了,按照中国法定的退休年龄,他还有10多年在任时间。

     “这个年龄会有一种紧迫感,还有很多事想做,但可能只有10多年时间了。”李印主任说,“所以我想应该做些减法,放弃一些东西,去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做好。”

    

     1989年,李印以特优生身份毕业加入河南省肿瘤医院,曾跟随我国胸外科界泰斗邵令方教授、著名肺外科专家周清华教授工作、学习,迄今已经30年了。离开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时候,他已经位居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食管癌诊疗中心主任,胸部肿瘤微创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食管癌学组组长,中国胸外科肺癌协作组中西部主席,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食管癌微创外科国家高级培训项目首席专家等职位,在这个时间点离开,李印表示自己有太多的不舍与无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十年的艰辛努力,李印带领一个曾经没落的胸外科成为河南省胸外科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然而接踵而来的各种烦扰使这位曾经踌躇满志、精力充沛的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身心交瘁。“突然遇到了一个无法绕开的瓶颈,如果不走,就可能会陷入无尽的掣肘和烦扰。如果你感到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你百般努力,你和你的团队会毫无进步、还会是现在的样子是时,你会感到恐慌。”李印认为,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这样的环境中,他已经做到了全心全意、尽心尽力了。不驰于苟且,不骛于虚声。接下来他要做的事,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好的氛围、更睿智正向的团队才能完成。

     2007年,已经卧病在床的邵令方教授指定由李印接任胸外科主任,而当时按照科室论资排辈顺序,还远远轮不到他,为此邵教授力排众议,鼎力推荐。看到竞争这么厉害,李印本想退出,但邵令方教授告诉李印,科室交给他自己最放心,做这个科主任不是为了你自己,是为了邵令方一生的心血。

     最后,院里决定以竞聘方式决定谁做科主任,最终李印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当天晚上我去告诉邵老竞聘结果,那时候他已经病的很重,吃不下饭。但看到我后高兴地指着桌子上的空碗空盘子说:我今天一扫而光!当即让我泪流满面。”

     邵令方教授曾工作于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胸科医院(阜外医院),师从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吴英恺教授,1956年被派到河南林县人民医院工作,文革期间虽然倍受折磨,但在那艰苦的条件下他开创了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新篇章。文革后申请创建了河南省肿瘤医院,并终老于河南。

     因此对于恩师临终所托,李印接任科主任之初,就定下了科室五年发展规划,他称之为强科之梦,目标是建立一个国家级胸部肿瘤重点专科。“我不能辜负邵教授的托付和期望,所以那时候大家都说我很拼命,期间曾累倒病危在工作岗位。到了2012年,国家评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我们顺利入选。”

     2014年,在李印主任的不懈努力和倡议下,河南省肿瘤医院为邵令方教授建立起了全国胸外科界唯一的专家纪念铜像,矗立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广场南花园。如今,在医科院肿瘤医院的诊室内,李印主任感慨道:“53年前,我的老师从北京来到河南,期间也曾数次萌生离开。53年后,他的学生终于又从河南来到北京。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曲折艰辛,令人百感交集。”

     改写临床路径和指南是最终目标

     李印主任选择来北京,是为了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10年,给胸外科尤其是食管外科,留下一些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自己探索创建的食管癌“免管免禁”微创及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和模式能在国际国内普及推广,并最终改写指南。

     我国是食管癌大国,全球每年一半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在中国,而河南又是中国食管癌高发省份。食管癌在我国是个穷病,外科治疗是最主要手段。而食管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慢。尤其是像吻合口瘘、胸胃穿孔这样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患者死亡率非常高。使很多胸外科医生望而却步,不愿意从事食管癌专业。

     直到现在,国内大多医院的食管癌术后病人通常术后要禁食7—10天,甚至更长,依靠输液、鼻饲等方式给与营养,术后身上需要插5、6根管子,患者很痛苦,恢复周期长,医疗负担重。2007年,李印主任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启发,既然部分胃肠外科病人术后就能进食,当时他就想为什么食管癌术后不能早期经口进食?术后能不能不要那么些管子呢?

    

     “食管和胃肠不同,食管风险更高,当时我检索文献发现没有人做食管外科的加速康复工作。”李印主任说,“我就和科里商量,能不能把这个方向作为我们的科室发展特色,当时大家都说不行,认为这样违反诊疗常规,甚至说我是不是想要坐牢啊,但我觉得这样可行。”

     从2007年开始,李印就探索食管癌加速康复技术,从外科技术上逐步改进,创新设计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全新的吻合方法——“李氏吻合法”,解决了困扰胸外科科医生的的吻合口瘘的难题。由李印教授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的以早期进食和微创手术为特色的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和模式,可谓十年磨一剑,最终经过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食管癌病人术后不放置胸管、胃管,不放置鼻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第二天即可进食(免管免禁),5—7天就能出院这种微创手术下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和模式是安全可行的。其研究结果被国际外科界最权威的杂志接收和发表。

     李印自觉技术成熟之后,他希望把这个技术能在国内、国际推广普及,让食管外科能够手术更简单、并发症更少、为患者减轻负担、使更多医生愿意从事这个专业。但当时国内对这项技术普遍抱持怀疑态度,因此从2016年开始,李印邀请国内外胸外科知名专家前来河南省肿瘤医院观摩手术,虽然大家看了之后觉得可以,但毕竟这是打破常规的做法,很多疑虑使得大家又不敢去尝试。

     为了让大家认可这项技术,在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大力支持下,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管癌免管免禁微创及加速康复外科“百人百院”中国行技术推广公益项目。由李印教授领衔在100家医院做至少100台手术演示、100场学术讲座,两年内行程达50多万公里、飞行时间1000多小时。这一路走下来,让更多的医生看到了这项技术带来的益处,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如今,李印教授相继出版了《李氏吻合:免管免禁食管癌微创快速康复外科核心技术》,制定了《中国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但他希望有一天能够修改食管癌外科的临床路径和指南,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看到这项技术被普及应用,不仅国内医生应用,也能吸引国外医生前来参观学习,而要做到这些,他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得到更多的支持。

     做中国的外科培训平台

     来到国家癌症中心医科院肿瘤医院,赫捷院长希望李印能够专注于食管癌领域,组建食管外科,最终在国家癌症中心打造一个食管癌诊疗中心,把食管癌做到国际第一。

     李印主任也正是看中了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平台和条件,看中了赫捷院士的胸怀和魄力。他认为把中国的食管癌做到国际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在这里绝对有条件,但还需要临床科研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努力。来到这里,李印不仅想借助国家癌症中心的平台推广食管外科加速康复技术,他还想从食管外科开始,做一个外科培训平台。

     “中国的外科医生的成长基本上是“师带徒”模式,大多是靠在“病人身上练出来的”。缺乏标准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和体系,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同质化的培训。尤其是复杂手术,手术难度高、并发症高、风险大,这需要建立起一个培训体系,但现在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学会和协会层面,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培训体系和平台。”李印主任希望能在他最后工作的10年探索建立一个外科适宜技术和领先技术的培训体系和平台。他说:“外科医生不能通过在病人身上练习来成长,在上手术台前,应该经过层层的系统培训才能应用到临床。”

     2016年,李印主任被授予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院士,并被聘为英国国家高级培训项目食管癌微创手术首席专家。看到英国的外科培训体系,他也想在中国做这样的事情,先从食管外科做起,再推广到其它专科领域。

     要做外科培训平台,首先要做的外科医生质量评价体系,经过评价发现不足的医生,就要去进行系统学习培训。“中国医疗纠纷多,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做到同质化。”

     李印主任的离开无疑对河南省肿瘤医院乃至河南省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损失。当被问起作为从河南出来的专家今后能不能继续为河南人做些什么,李印主任坦诚地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肯定想为家乡做些事,加入到国家癌症中心,也肯定能从更高的平台上给予支持。但这我单方面决定不了什么,更取决于河南省的领导有没有一心为公的境界和胸怀。”

     - 完 -

     更多阅读

     下定决心戒糖30天…前后变化太大了!

     15张图,看清精神病各种症状!

     投稿邮箱 |yxj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 |021-58545118

    

     参加《医学界》读者调研

     赢取精美小礼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