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假,你吹了多少牛?
2019/2/10 21:00:00 医学界

    

     你能一周不说谎吗?

     作者丨燕小六

     来源丨医学界

     过年回家,没少吹牛B/听牛B吧?

     大主任都搞不清的病,多亏我找到原因!

     当时血biubiu往外冒,TA们都愣了!只有我,双商在线。

     2019,我至少能发2篇SCI。

     今年我一定要休假,带你去玩!

     妈,2020年春节,我一定嫁出去/娶回来!

    

     人活于世,扯点小谎,在所难免。

     那来猜猜,人每天会说多少谎?

     A.1-3个

     B.4-6个

     C.7-10个

     D.记不清咯

     E.我从不说谎(这倒霉鼻子)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平均每天:9次

     一两岁时,我们就用哭来撒谎,意在获得关注。

     6岁到青春期,我们撒谎的频率和技巧,逐步增加。

     再大一些,有些人的说谎频率会下降。

     到60岁左右,我们的撒谎水平重回6岁。

     92%的人承认,对伴侣说过谎。

     1/5的人际交往活动,包含某种程度的欺骗。

     可以说,谎言贯穿人的一生。

    

     那,不说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201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制作一档纪录片:“现代英国生活的诚实实验”,一周不说谎。

    

     在参与实验设计的学者中,有些好奇于“能跟踪受试者一周?没有先例呀。”

     有些感兴趣:撒谎的动机、表现、撒谎技巧,以及谎言能否被识破。

    

     按设计,参试者需要24小时×7天,绑定3个高科技设备。

     第一,智能手表

     采用最先进的腕部传感器,能检测到说谎时,心跳变化和流汗状况,并实时完成数据回输。

    

     第二,装有17个加速器的紧身衣

     说谎会增加认知负荷,或增加大脑压力,最终影响各种运动机能。

     这些超敏感的加速器能检测出极微小动作,精准度约为82%。

    

     第三,语言分析

     寻找一系列指向谎言的语言线索。

     靠的就是下面这两枚“人型测谎仪”(语言行为分析师)。

    

     共有3名实验对象。

     Ruth Newton,46岁,牧师和业余培训官。

     Mo Saha,37岁,品牌和广告顾问。

     Ehiz,19岁,大学生+油管主播。

     实验开始前,他们仨坚称,自己是诚实的人。

     装备上身后,一个个地,话锋都变了,担心自己会比想象中“更不诚实”。

    

     好。实验开始。

     首先,语言行为分析师要建立一套行为基准线,找到受试者最常撒谎的方式。

     他们选择的方式是:来,吹个牛皮试试。

    

     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说谎时的状态,都不一样!

     在测试前,Mo因为职业特性,被认为“可能最擅长说谎”(职场刻板印象呀,摊手)

     但研究结果显示,她的吹牛B指数,很低。

     大部分人在说谎时,身体动作比较多。Mo恰恰相反,说真话时手舞足蹈;一开始骗人,整个身体僵掉了。

     这说明,她非常在意自己说的话,不希望被人发现自己扯谎了。

    

     比如,伴侣问她,周末要一起度假,期待不。

     Mo的表情瞬间定格

    

     然后,眼神飘走,脖子抻直

    

     “虽然和你朋友不熟,但我很想去……我很想离开伦敦、透透气……”Mo说了一大通。

     对面脸上,明明白白的4个字:我不相信。

    

     Ehiz会在编造的故事里,加入很多有趣的细节——听起来,“好像”真的一样。

    

     牧师Ruth被认为“最难搞”。她吹牛B时,生理机能稳定,各项数据几乎不变。

     她还会呈现非常积极的态度,用正面情绪,掩饰真相。说话时,刻意省略让人不爽的内容。

     测谎师们一致认为,Ruth的高明之处是:答非所问

    

     在解析谎言与真实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给出一些“测谎提示”。

     (郑重提醒:以下内容仅供娱乐,如与真实情况相符,概不负责。)

     1.紧紧握住TA的手。

     说谎时,心率可能改变,出现身体应激反应。这会导致手心出汗。

    

     2.与内容相反的肢体动作。

     嘴上说着“太棒了”,摇头出卖你的心。

    

     3.顾左右而言他,或挑个卖惨的事例,蒙混过关。

     比如,你问TA,“我腰是不是粗了”。TA回答:“亲爱的,你屁股超翘。”

     又比如,你求证“昨晚到底是加班,还是出去浪?”TA叹口气,“昨天我遇到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收了一个高危患者,情况很不好,我很痛苦……”

    

     4.如何描述细节。

     说真话和说谎话,在描述细节的数量上,几乎没差。核心区别在于质量

     讲真话的人会用心描述情境、味道、地点、声音、他们的感受——都是和主题相关的东西。

     “匹诺曹”们则经常说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尽力让故事听起来“不那么假”。

     5.邮件、短信更诚实。

     人们打电话时,撒谎次数最多。邮件中,撒谎最少

     这可能是因为邮件和短信给予思考时间,从而做出更为诚实的回答。

     6.没有拆不穿的谎言,权看TA想不想。

     人类的大部分谎言,是对最亲密的人说的。

     TA们对你的一举一动最熟悉。

     你挤挤眉毛,TA们就知道:要开始了?

     TA们不挑明,只是在配合你、避免冲突。

    

     这一实验真正想讨论的是:生活若没有谎言,会变成什么样?

     在第二阶段,3名受试被要求:1周不能说谎,“善意的谎言”“好心的顾左右而言他”都不可以,必须100%诚实。

     一直展现善意、注重保护别人感受的Ruth,很不适应。

     “我知道,有人在会议结束时提出新议题,违背了我们最初的约定。我当即阻止、坚持宣布会议结束,是正确的做法,于长远有好处。但我不喜欢这样做。”

    

     内向的Mo不再“百依百顺”。

     面对伴侣提出“我们去和**打个招呼”,她回答“我不要”。

     定好的拍摄计划,被客户现场推翻,她咽下“可以”,而是说“拍摄方式和预算都不匹配”。

     Mo很开心能把话说明白,但对这种交流充满排斥,“没有缓冲,对我俩都不好。”

    

     Ehiz认为,行为、语言夸张是自己的保护色,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中学生活糟透了,我几近抑郁,不愿意和人说话,没有朋友。但我在互联网上,创造出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TA给我自信。”

    

     被要求完全诚实后,Ehiz持续失联。

     突然某天,他发来视频,称自己病了。这导致自己受到限制,很难达到研究要求。

    

     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谎言并非“全坏”。

     TA是我们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

     能保护别人、不伤感情,是善意、正常的。

     经过修饰、美化、夸大的事实,有时也能让交谈更生动。

    

     对艺术创造而言,开始创造的信号之一,可能就是更具欺骗性。

    

     有时,说谎者本身就是最大的输家

     以Mo为例。

     工作性质迫使她必须“表现得外向”。

     为了证明“自己是外向的”这个谎言,她需要调动语言、口音、肢体,甚至想象力。

     这让她感觉疲惫。

     我们都不想虚假地面对这个世界,用不诚实的面具伪装自己。

     但,100%的诚实又非我意,实难做到。

     或许,我们只是需要找到一个舒服的诚实方式。

    

     想看的,去B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