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鹏谈医改:财政没钱了,改革就开始了
2019/5/18 6:15:00 医学界

    

     政策是短期法则,中期看趋势,长期看文化,体制则贯穿始终。

     “我是民营医疗或非公医疗的坚定支持者,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医疗发展,只有公立医院,永远不可能成功,只有当民营机构市场份额超过7、8成的时候,才能成功。”

     5月15日,由“GE医疗中国”主办的第五届非公医疗领袖峰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演讲中表明,他认为5月13日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预示着社会办医的政策方向和思路。

     政策是振奋人心的,但是朱恒鹏也坦言,“中国的医疗行业,政策是短期法则,中期看趋势,长期看文化,体制则贯穿始终。”非公医疗机构要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建立医生声誉机制是关键。”

     以下内容由“医学界”根据朱恒鹏在“非公医疗领袖峰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朱恒鹏在由“GE医疗中国”主办的“第五届非公医疗领袖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GE医疗中国

     一天几万人在一个地方看病,真要持续100年?

     会议主办方给我的命题作文是讲政策,特别是预测一下未来的政策。怎么讲好呢?一方面要给非公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鼓劲,另一方面还不能瞎猜。我13号准备这个演讲,就在当天,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我立刻就放心了,因为这个文件,预示着后面促进社会办医的政策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思路。

     促进诊所发展,这当然是好的。目前诊所在中国医疗体系里微不足道。但是在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大部分的门诊都是在诊所完成。英国门诊是全科医生看的,80%由私立诊所承担。以住院和门诊之间的比例,如果诊所承担了90%的门急诊,意味着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医疗活动都是诊所完成的。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欧美人看病找医生,中国人看病去医院。未来在中国,诊所肯定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动辄一天2、3万人到一个地方看病,这种局面真的要再持续100年?

     政策很漂亮,谁来落地?

     政府的政策文件写的很漂亮,但具体怎么落地才是关键。大家看政府文件,如果注意下会发现——有些句子没有主语,那么这个政策谁来落实?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医,谁来大力支持?

     还有一个是没有处罚措施。例如,坚决不能拖欠教师工资,很多老师看到很高兴,结果拖欠了他不知道找谁。

     这个文件里要求将诊所的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举办诊所的,报所在地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我一直有一个主张,就是医生开办医疗机构,不需要审批,只要他有医师资格证书,按照五部委的文件,有中级职称、从业五年,只要是这样的医生,装修完房子一开门就应该是合法诊所(当然需要纳税,工商登记)。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合格的医生开办医疗机构你不用担心。而且出了问题,你可以吊销他的医生执照。

     另一方面,政策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吗?《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里说,社会办医审批不受区域卫生规划限制。没有限制就能容易办了吗?行内人士知道,并不是如此,还有很多约束。地方政府和公立医院还有一些约束,比如一个地级市只能有一个急救中心,非公立医院就没有机会了,因为公立医院早就把机会占了,但他们说这不叫区域卫生规划。

     政策是短期法则

     大家知道去年的洛阳、今年的宿迁的新政策,好像医院改制又有所回调。但是我要肯定地说,这不是政策回调,是地方自己在改。

     政府鼓励社会办医的决心和热情一直非常大、非常高,基本有个规律,每隔三年就会出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鼓励社会办医的文件,医疗机构向社会办医力量开放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其他领域。

     但是,这么多好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到现在公立医院机构仍然占着90%左右的市场份额,如果按业务收入的话,仍然有80%的医生在公立医疗机构执业,为什么?

     我认为政策其实就是短期法则,趋势是中期法则。政策和趋势吻合,就能够加快趋势,政策和趋势相违背,可能减缓趋势。所以政策我们要关注,大的趋势我们也要看,因为趋势是决定性的。

     回顾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危机推进改革,简单的讲,财政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压力,政府财政真的拿不出钱来了,改革就开始了。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为什么2000年仇和在宿迁,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卖了?原因很简单,工资都发不下来了,没有办法了,卖了还能分,不卖只能等死。2007年的时候他再想卖公立医院,卖不动了,因为大家的感受是——活得这么好,干嘛卖我们?

     我们医保开始紧张了,今年财政因为减税降赋,财政比较紧了,政府要减两万亿财政支出,所以钱不够,改革时机就来了,这个时候民营医院优势就出来了。

     建立医生声誉机制,是社会办医突破瓶颈的关键

     前面说了很多利好的政策,但是现状却是,民营医院依然很难和公立医院竞争,首先就体现在抢夺医生上。

     医疗这个行业是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在经济学上,医疗服务是“信任品”,就是使用后也难以确定好坏,只能获得信任。可是为什么我要信任你?

     医疗服务要靠信誉担保,要靠医师协会,但是我们没有很完善的社会机制,所以我们是以政府信誉担保。公立医院的政府信用担保,对于医疗从业者的信用机制形成作用很大。

     民营医院如何建立医生声誉机制,就成为了社会办医突破瓶颈的关键。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医生脱离了公立医院到了民营医院,老百姓怎样才能继续信任你呢?

     我过去对于中国医生能够独立于建立其信用机制感到很悲观,现在我认为有一个办法是可能实现突破的,那就是互联网的出现。

     同时我认为,一些率先进入非公医疗领域的大企业,是能够给医生提供信用担保的。让老百姓相信不是公立医院的医生我也可以相信。大家想想淘宝和天猫是干嘛的,它们是卖东西的吗?错,马云不是卖东西的,他是声誉担保。

     我最终的结论是——再好的政策、再好的环境,非公医疗要想发展好,没有视野和定力,没有一个很好的声誉,仍然不行。

     本文首发:医学界智库

     整理:朱雪琦

     责任编辑:李兴鹏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2018年中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年终奖发了多少?

    

     参与调研

     更有奖品赠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