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想吃就吃,不增加心脏病癌症风险?消息靠谱吗?
2019/10/10 21:45:03 医学界

    

     如此群起而攻之的研究,多年未见!

     营养学,似乎是医学科学界的“打脸重灾区”,时常有些自相矛盾的研究结果。

     比如,这些年,学界振臂高呼:少吃红肉好处多,能降低心血管病、癌症等多种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6月,《英国医学杂志》刊文,就支持这一观点:每天多吃半份红肉,与未来8年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相关。若多吃加工肉制品,风险会增加13%。

    

     然而,就在前几天,一条新消息炸锅了。

     《美国内科学年鉴》发布吃肉系列文章,称:对多数人而言,红肉吃多吃少,对健康影响不大。18岁以上者,没必要减少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消费量。

     相关研究负责人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对相关证据最全面审查的研究之一。那些试图提出异议的人,很难找到合适的证据来论证。

    

     在6篇文章中,被议论最多的是这篇膳食指南推荐

     “吃肉指南”:无需少吃红肉/加工肉

     《美国内科学年鉴》这组文章共有6篇,包括3篇荟萃分析、1篇系统综述,聚焦红肉与多种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相关性;基于综述和荟萃分析得出的1篇膳食指南推荐;以及1篇关注红肉消费态度和偏好的系统综述。

     其中,膳食指南推荐一文,共有7个国家、14位研究人员参与。

     该文第一作者、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流行病学家Bradley Johnston称,根据3篇荟萃和2篇系统综述,少吃红肉/加工肉,对健康影响非常微弱,且过往的相关证据质量很低。基于此,研究小组整理“吃肉指南”,认为:

     1.关于未加工红肉:18岁以上成年人,建议继续当前摄入量,即不需要减少(弱推荐,证据不确凿);

     2.关于加工肉:18岁以上成年人,建议继续当前摄入量,即不需要减少(弱推荐,证据不确凿)。

     上述两条建议,在14人研究小组中,有11人投票赞成。另有3人反对。

    

     群起攻之:这是个坏科学!

     “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可能会影响未来公共卫生政策”,多家媒体在报道“吃肉指南”时,如是引用研究小组的说法。

     消息一出,肉食者欢欣雀跃:看谁还拦着我。

     但在世界范围内,多个机构,众多医生、科学家、营养学家,表示不服。

     就在相关文章刊发的前一天,美国哈佛、耶鲁及斯坦福大学等机构多名学者,联名致信《美国内科学年鉴》编委会,称“这是个坏科学”,应推迟发表。

     也是在这一天,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声明:顶级卫生机构和全球癌症专家向公众重申,请根据此前的饮食推荐,限制红肉摄入,每周不多于3份(熟肉不超过350-500克)。

     声明内容仅一页纸长短。但签名支持的机构和专家,列了好几页。

    

     有媒体称,这一次,《美国内科学年鉴》把相关领域的多个权威机构,都得罪了。

     因为,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美国心脏协会等在内,以及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级膳食指南,都主张“少吃红肉或加工肉,有益健康”。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防癌指南”称,每周吃红肉,以350-500克(煮熟后)为宜。换算成生肉,就是750克的量(1斤多)。这有助于降低癌症,尤其是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指出,畜禽肉的每周摄入量为280-525克;食用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肿瘤发生风险,应当少吃。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教授解读称,想控制三高的人,吃红肉可以取下限(即280克),想预防贫血的人可以取上限。

     10月2日,美国梅奥诊所心血管病专家Stephen Kopecky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少吃红肉是好事。“从世界卫生组织到美国癌症协会,我们的意见非常统一:少吃红肉,少吃加工肉。”

    

     是不是睁眼说瞎话?

     “结果说不通。”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集结力量、仔细分析,认为“吃肉指南”所依据的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明明有3篇证实红肉有害,怎么最后就变成“无需减少”呢?!

     比如,“红肉、加工肉消费量,与心脏代谢、癌症风险”的荟萃分析,包含105个相关研究。

     结果显示,与食用红肉和加工肉最多的人群相比,摄入量最低人群,其心脏病风险、非致命性中风风险,都会下降。

    

     “红肉、加工肉消费量,与全因死亡率、心脏代谢相关”的荟萃分析,包含55个人群的61项研究。基本结论是,低红肉或低加工肉类摄入量下,总的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率和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低,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相关性。

    

     只有“关于心脏病、癌症随机试验结果”系统综述,认为少吃红肉对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对总癌症死亡率和发生率,几乎没有影响。

     这篇文章聚焦两项随机、检查长期健康结果的大型研究。其中包含12项随机试验。

     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认为,这些随机试验差异性很大。样本数大的,多达5万余人。少的仅有32人。

    

     有没有金主?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表示,“吃肉指南”所采用的证据,跟此前其他指南使用的证据,并没有多少差异。

     区别仅在于,“吃肉指南”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前的评估体系:GRADE(建议评价、发展和评估的等级)标准。

     这一标准对研究证据,进行严格的等级划分。绝大多数研究的证据等级,都被归为“低”到“非常低”。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证据等级也很低。

     “GRADE标准主要是为评估来自药物试验的证据而制定的,并不适用于饮食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称,如果人们遵循“吃肉指南”,很可能会危害个人健康、公共健康和环境健康,还可能损害营养科学的可信度,侵蚀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它可能导致进一步滥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加深公众和公共健康专业人员之间的误解。”

    

     从网上评论看,民众没太拿这指南当回事。

     有的人直言,饮食就该均衡,啥都吃点才好。

    

     有的,已经被这些年来的各种反转,搞得“宠辱不惊”了。

    

     还有的当起“神算子”,想算算金主到底是谁。

    

     但“吃肉指南”声明,没有赞助,没有金主。

    

     也有评论指出,“吃肉指南”的出炉,基于一种“创新”方法论,全名为“由系统综述构成的营养推荐和适宜证据”(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and accessible Evidence summaries Composed of Systematic reviews,简写NutriRECS)。

     该方法论于2018年,发表于《BMC医学研究方法》,称“遵守国际准则标准,进行高质量的系统综述……在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营养指南”。文章的第一作者,即是“吃肉指南”第一作者、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流行病学家Bradley Johnston。

     而早在2017年,Bradley Johnston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内科学年鉴》上,发表过一项有关糖摄入的指南。

    

     以“吃肉指南”相同的是,该“吃糖指南”同样使用GRADE标准,并以过往证据等级低为由,认为“糖没那么吓人,公共卫生机构和民众要意识到过往研究的局限性”。

     “吃糖指南”未引起太大水花。有评论称,可能是因为其写明有资金支持,“主要为是食品和农业加工业”。

     审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营养科 吴江副主任医师

     资料来源:1.Unprocessed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Dietary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NutriRECS) Consortium. Ann Intern Med. 2019. 10.7326/M19-16212.Red and processed meat still pose cancer risk, warn global health experts.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 Sep 30 20193.Mayo Clinic Minute: Does eating red meat affect heart health?. Mayo Clinic, Oct 4 20194.Limit red and processed meat.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中国营养学会6.New “guidelines” say continue red meat consumption habits, but recommendations contradict evidence.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7.The Scientific Basis of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on Sugar Inta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n Intern Med. 2017 Feb 21;166(4):257-267

     本文首发:医学界

     本文作者:燕小六

     责任编辑:田栋梁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又是劳累的一周,作为医生的你,

     是否感觉精神状态不佳?

    

     填写问卷

     有机会获得医学界精美礼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