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华版万名医师调查报告有何结果?
2021/4/19 20:34:37 医学界

    

    


     对收入普遍不满意,不愿让子女从医。

     整理| 田栋梁

     2020年12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对全国各级医院1万余名医师开展问卷调查。调研共覆盖我国28个省份,回收问卷12930份,调研中来自三甲医院的问卷占63.55%,是此次调研的主要群体。

     近日,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的《2021医师调查报告》发布,报告从医患关系、医师处境多维度的呈现了中国医师当下处境,并呼吁以价值重塑,再造医生职业的崇高。

    

     两极的医患关系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医患关系两极分化严重:医生们一边被“捧上天”,奉为英雄,另一方面则被“弃如履”,遭遇暴力。

     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医护们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同时,医务工作者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充分理解和爱护。然而,不管是在疫情中还是疫情后,对医务人员的伤害事件依旧时有发生。

     “报告”中举例:

     2020年2月,江苏省建湖县上岗镇草堰口卫生院一值班医生,因提醒病人家属戴口罩和劝阻其吸烟被殴打受伤;

     2020年3月27日,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一名CT室医生被打伤;

     2020年10月30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有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疑似脊柱损伤;

     2020年3月19日和2020年10月3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和广州中山三院,分别有医生被患者砍伤。

     “报告”认为,这种将医生“捧上天”和“弃如履”的两极现象,正是我国医患关系真切面临的困境,背后原因则十分复杂。既有疾病谱的变化,又有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原因,同时人民教育水平提升,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患者对自身治疗方案有更强的参与意愿,这些因素促使医患之间需要更充分的沟通,但现实中医患沟通时间十分有限,医疗仪器检查在很多情况下取代了问诊过程。而患者将治愈作为判定医疗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但疾病能否被治愈又存在着极高的不确定性。

     职业认同矛盾、对医患关系感知“过敏”

     在医师处境方面,报告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论述。

     工作强度方面,调研的医师平均每天出诊时间7.77小时,科研时间1.47小时,平均每周工作约5.77天,工作强度极高,仅有11.86%的被调研者认为自己不至于“精疲力竭”。

     极高的工作强度也令医师群体倍感压力。调研发现,医师的科研压力最大。其次是面对绩效考核的压力,55.56%的医师感到“业绩考核任务重”。另外,半数以上的医师们对于工作流程的效率抱有质疑,感觉自己在“不必要的程序和操作上耗费过多精力”。最后,医师们也面临一定的创收压力。

     除了工作的压力外,医师们还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有很强的不安全感,65.40%的医师“感到公众有误解,舆论压力大”,64.61%的医师“感到医护人员合法权利难以保障”。同时,高强度工作也让医师们对家庭关注不够,62.67%的医师感到自己“为工作付出太多,无暇顾及家人、生活。”

     与高压工作相比,医师们普遍反映在工作环境中得到的支持不足。只有39.05%的医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医院提供了充分的培训和成长机会,只有16.99%的医师认为所在医院的休假制度行之有效,不足半数的医师对领导的工作安排持积极态度,不足半数医师对科室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机制持积极态度。

     尽管如此,“报告”中反映,医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尚可,仅有17.86%的医师明确地表示不愿意一辈子从事医生职业,但在对“子女将来也从事医生职业”的态度上,超半数医师都明确表示不认同,仅有13.97%的医师明确表示赞同。这一结果反映出医师群体对自己职业认同上的矛盾感受。

    

     与公众反馈的“挂号两小时、看病两分钟”不同的是,调研中虽然也认为医患互动有限,但接受调研的医师日均接诊病人数为26人,与每个病人互动时间有16分钟。同时医师们都认可获得患者信任和尊重十分重要,66.57%的医师认为与患者寒暄、闲谈有利于沟通,75.57%的医师认为让患者等待时间越长,越不利于双方沟通,因此医师们时刻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被调研的医师反馈,有能力掌握和理解更多医疗知识的患者更容易沟通,也更配合治疗,在更多医师眼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来自城市的患者更好沟通、积极配合治疗一些。

     此外,医师们除了疾病外,也要考虑患者的其它因素。70%左右医师经常或几乎总是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情况、经济状况、医保类型、社会背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这让医患交流的界限难以把握,1/3以上的医生会因为“不便询问”而难以将这些因素充分考虑进来,80%以上的医师会有意识地避免与他人讨论病人的隐私。

     医患关系方面,超过半数的医师都认为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或“非常紧张”,对五年内医患关系能够改善持乐观态度的医师仅有17.71%,57.95%的医师都对潜在的医患纠纷感到害怕或非常害怕,并且有67.08%的医师感到媒体、舆论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不实,甚至超过1/3的医师会为了避免医疗风险而倾向于回避收治高危病人。

    

     但从“报告”中统计的数据看,医师很少与患者发生争吵(83.19%的医师认为几乎没有过争吵),被投诉的情况也是小概率事件(83.77%的医师几乎没有被患者投诉过),被患者威胁、恐吓的频次也很低(79.4%的医师从未遭遇过)。因此,“报告”认为,医师群体对医患关系的感知有“过敏”倾向

    

     医师们对收入满意度如何?“报告”得到的调研结果是“普遍不满意”,半数以上的医师都切实感到收入过低,与自身付出不匹配,与患者普遍感受到的“看病贵”相比,65.58%的医师都认为当前医疗服务收费水平“低”或“太低”。

     “报告”中也反映医师们普遍对医疗事业市场化不满意,近半数的医师都同意“医疗事业的市场化使得医患关系变差”。同时,市场机制也让医师们的工作氛围具有功利主义色彩,近半数的医师都认为,在其工作的医院中,同事都以评职称、增收等为主要目标。

     必须重建医生职业崇高感

     “报告”认为,当前医生工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特别的“从医悖论”:当前高速推进的医疗改革的政策方案与医院管理的实践措施,带来了一系列不期然的后果,导致了医生从业经历过程中反差剧烈并且自相矛盾现象。

     “报告”中总结了五个方面的“从医悖论”:巨大的外在压力扰乱医生职业的内在崇高感;市场化改革没有给医院和医生带来巨大经济回报,还让医生面临巨大的业绩考核压力,调研中超过半数的医生月收入超过7500元,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不足30%,整体来看并不是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医疗技术的广泛采用反而降低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效能;小概率医患冲突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医生全力建设医患关系但总是事与愿违。

     “这些‘从医悖论’直接影响着医生日常的问诊治疗,也间接左右着社会与患者对于医生的观感与误解,还进一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建构,给当前的从医环境与从医实践带来了极端负面的效果。”但“报告”中也无奈的承认,“这些‘从医悖论’不仅是医生自身努力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是医院管理措施无法彻底清除的障碍,同时还是当前医疗政策方案无法直接解决的矛盾。”

     “报告”认为,在未来社会中,医生的职业崇高感必须要重新建立起来。并呼吁:“当医生在拼尽全力守护着人类健康的同时,让我们也为医生守住他们内心的崇高!”

     来源:医学界责编:李珊珊校对:臧恒佳

     制版:潘颖

     往期精彩回顾

     医生的编制还能保住吗?卫健委答复了

     肿瘤医生因“过度治疗”被解雇,千余患者为他求情

     被骂“穿着暴露”,女医生为什么不能有穿衣自由?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