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春:麻醉医生的临床与研究
2021/11/8 19:02:14 医学界

    

     麻醉医生也能做科研

     撰文 |汪航

     “利用麻醉学知识和技能探索治疗某种疾病是提高麻醉医生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

     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副主任、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杨春教授认为,专业化、科研化是麻醉医学领域未来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但现阶段,麻醉学科的临床与科研像两条平行线,很难形成合力发挥价值。

     他向“医学界“解释称,麻醉学科属于医院的平台型学科,除了临床麻醉工作外,还要负责疼痛诊疗、院内抢救等一系列围手术期工作,“手握着病人的生死线”。

     另一方面,麻醉科又是高强度、高风险科室,面对不同科室的病人,麻醉医生需要采取个性化的策略。“但很多人认为麻醉医生就是个‘打针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较低,人才稀缺。”

     基于此,杨春教授及其团队探索将麻醉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转化模式,以抑郁症为切入点,“疼痛和抑郁共病机制”“抑郁和肥胖共病机制与诊疗”等研究课题应运而生。近期,杨春教授及其团队获得江苏省“双创团队”称号,从临床到科研的探索路径也将为麻醉学科提供更多发展可能。

     “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二三十台手术”

     杨春曾留学日本,获得千叶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从事博士后科研训练。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麻醉领域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杨春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江苏省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国内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接诊了大量省内外疑难病症患者。麻醉及围术期医学科作为医院的平台科室,设有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骨科、普外科麻醉等共13个亚专科,为医院的每一台手术保驾护航。

     和大多数麻醉医生一样,杨春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围着手术室转。

     手术前一天,麻醉医生会提前访视病人,了解病人的手术方式、基础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这些信息都将是麻醉医生制定麻醉方案的重要参考。

     术前访视期间,麻醉医生会向病人解释围手术期麻醉的风险以及注意事项等。有的病人不理解,我这么个小手术,能有多大事。但杨春教授认为“麻醉无大小,围术期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他会尽力和患者解释清楚原因和即将面临的风险。

     今年是杨春回国的第四个年头,绝大多数手术的麻醉方案他早已了然于胸,但仍保持术前在脑海里演绎麻醉方案的习惯。

     每天早上7点左右,他抵达科室为第一台手术做麻醉前准备。“麻醉医生是很辛苦的,来的最早,走的最晚。手术结束是外科医生的工作结束,但麻醉医生要等到病人苏醒安返病房后才可以离开。”

    

     杨春医生为病人麻醉

     杨春介绍,麻醉医生时刻处于高负荷运转之中,精神状态“高度紧绷”。以他所在的医院科室为例,近120位麻醉医生和近100位麻醉护士需要承担250-300台的日均手术量(中心手术室),如果加上手术室外麻醉,高峰的时候在500台左右。“按每位责任麻醉医生负责2-3个手术间计算,忙的时候一天要做二三十台手术”。

     但这些为病人生命保驾的人,有时也自身难保。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报告了中国医生2013-2015年因过劳而猝死的情况,其中麻醉医生猝死的比例最高,达到26%。

     “加上麻醉医生的培养周期长、学历要求高、工作强度大,我国现有的麻醉人才储备缺口很大,如果按照欧美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4个麻醉医生的标准,缺口达30万人”。杨春教授建议,社会应给予麻醉医生更多理解,进一步提高麻醉医生的待遇和整体认知。

     麻醉医生为什么研究抑郁症与肥胖疾病?

     手术室外,杨春将麻醉医学的“战场”从临床延伸到了科研转化。

     近年来,他已经在疼痛、抑郁等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 SCI 论文 52 篇;4篇论文入选2020年度中国麻醉领域高价值论文TOP100(位列第1、4、13、89);获评2020年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2021年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等。

    

     江苏省“双创团队”

     这些研究为杨春在临床科研转化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他曾先后十余年从事精神疾病机制及药物开发工作。2018年,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杨春又将研究方向从精神疾病发展到代谢物,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为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在此过程中,杨春团队发现:肥胖病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高,而很多无肥胖症的患者,在罹患抑郁症后会伴有代谢障碍等躯体性症状。

     “抑郁和肥胖具有共生性”,长期的临床科研工作让该团队条件反射般提出“肥胖和抑郁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身上,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的研究设想。查阅资料后,更加佐证了他的判断:肥胖症引发抑郁症的发生率为大约55%,患有抑郁症患者中的肥胖发生率达58%。

     据悉,肥胖是较为突出的代谢障碍疾病,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比率分别为34.3%和16.4%,还会产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其中也包括抑郁症。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居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人群逐年增加。

     与之相对的则是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的情况不容乐观。《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超过9500万中国人一生中得过抑郁症,只有9.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至少一种卫生服务机构的治疗,得到充分治疗的患者仅有0.5%。

     “因此,解析肥胖症与抑郁症这两种情况相关的共同生理机制变得至关重要,这两者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措施,如果研究顺利的话,不仅能带来新的诊疗路径,也能据此开发出新的治疗药物。”

     双创团队研究成果初见成效

     2020年,以“抑郁症及其代谢障碍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与诊疗方案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小组正式成立,杨春教授担任发起人并任组长。

     研究团队由生物信息、神经生物学、转化医学与临床医学专家组成,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李聚学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冯睿芝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秦玉峰教授是团队的核心成员。

    

     杨春(左二)及其团队成员

     杨春介绍,虽然抑郁与肥胖症是慢性、难治性病症,但国内目前尚未有团队从这两点出发进行医学研究,临床中也缺乏相关的治疗靶点和根治性药物。

     正因如此,在一个近乎空白的领域中从零开始,对杨春团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前期研究仅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需要通过大量实验确定抑郁症与肥胖症的关联性。

     “通过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小鼠出现肠道炎症,改变了肠道脂肪酸及部分神经递质的生成,造成小鼠的肠道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发生异常激活,富集了大量信号转录因子和参与调控炎症及神经递质传递相关基因。”

     这之后,高脂诱导下的小鼠部分出现了抑郁的表型。杨春及其团队推测:“可能是肥胖导致肠道微环境改变,引起神经递质传导出现障碍,改变下丘脑情感中枢,引起了肥胖及抑郁共患。”

     进一步研究,杨春团队发现,“下丘脑”中存在调控肥胖、抑郁的共同神经元和关键基因。

     “下脑丘中的核团和区域内的代谢相关神经元相互联系共同形成调节能量代谢平衡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同时还在抑郁模型动物或抑郁症病人中发现了大量下丘脑异常的证据,它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这意味着抑郁与肥胖存在共同生物学机理和通路的猜测得以证实。此外,杨春团队还建立了从遗传基础到分子机制、从患者到动物模型、从临床取样到大数据分析的研究体系。后期也将与本院减重代谢外科合作,深度挖掘该共病的机制。

     在2021年江苏省“双创团队”评选活动中,这一研究课题获评本年度江苏省“双创团队”,是省内医疗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创新性团队。

     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杨春告诉“医学界”,团队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抑郁症和肥胖的分子病理机制,建立相关基因图谱,开发针对特异性标志物的共病诊断试剂盒,制定临床诊疗共识。

     未来,治疗两种疾病的潜在性药物也将随之诞生,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多种创新性治疗手段。“希望能尽早填补抑郁—肥胖共病这一研究领域与临床诊疗的国内空白,造福更多患者。”

     附:双创团队简介

    

     双创团队项目:抑郁症及其代谢障碍的中枢神经调控机制与诊疗方案研究。

     领军人才:杨春(右二),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

     核心人才:

     李聚学(右一),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基础医学院PI,国家青年千人,江苏省双创人才;

     冯睿芝(左二),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江苏省双创人才;

     秦玉峰(左一),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公共卫生学院PI,江苏省特聘教授。

     来源:医学界责编:徐李燕校对:臧恒佳制版:薛娇

     往期精彩回顾

     医生告赢公安局,公安局不服申请再审

     那些“与病毒共存”的国家咋样了?

     隆胸增加患罕见癌几率?FDA要求对所有乳房假体增加黑框警示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