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大咖齐聚,共享盛宴
2022/9/4 20:31:34 医学界

    

     随着“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的启动,将全面促进我国肺癌罕见靶点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进而惠及更多患者。

     中国肺癌患者基数庞大,肺癌罕见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需求同样不容忽视。随着越来越多的肺癌罕见靶点及对应靶向治疗药物的发现,使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获得更多治疗的选择,也对NSCLC的诊疗策略提出更精准化、个体化的要求。

     2022年9月4日,“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启动会召开。该项目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两大权威机构携手启动,计划于2022年9月~12月在全国开展,旨在于全国各地的合作医院设立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中心,并建立以该医院为核心的区域肺癌罕见靶点诊疗联盟,从而沉淀和推广肺癌罕见靶点诊疗经验,共同促进中国肺癌诊疗水平的提升。

     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周彩存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肺癌罕见/少见靶点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靶点在临床上已经有药可用。但目前临床医生对罕见靶点的认知仍有不足,如何做好精准检测、如何做好全程管理、如何将靶向治疗用到极致等,仍存在很大的困境。因此加强临床医生对罕见靶点的认识及学术交流非常重要。只有提高认识,做好精准检测与精准治疗,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且,虽然罕见靶点少见,但由于我国肺癌人群庞大,因此总体人数并不少。本次会议将肿瘤内科、呼吸科、外科、分子病理科医生等多学科专家聚在一起,将促进罕见靶点诊疗水平的提高。”

    

    周彩存教授

     应建明教授从病理科专家的角度进行了致辞,他指出:“TKI类药物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精准检测出罕见靶点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法、流程等,特别是病理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晚期肺癌患者能够精准检测出罕见靶点突变,并得到有效的TKI类药物治疗。”

    

    应建明教授

     武田中国抗肿瘤事业部负责人闫薇女士在致辞中表示:“今年3月,布格替尼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国内的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无独有偶,2021年7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武田制药提交的肺癌领域一类创新药物Mobocertinib(TAK-788)上市许可申请(NDA),并获准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这一药物有希望成为国内攻克EGFR ex20ins的第一款靶向治疗药物。武田中国正式进入肺癌领域,与各位专家携手为惠及众多罕见靶点肺癌患者而贡献力量!武田非常荣幸加入到推动肺癌罕见靶点临床诊疗发展的队伍中来,通过支持参与‘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为临床提供治疗肺癌罕见靶点的有利武器,推动从疾病认知到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积累更多先进的中国临床诊疗经验,分享给全球的临床医生并惠及更多患者。”

    

    闫薇女士

     在精彩的致辞之后,全体嘉宾共同启动“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助力中国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水平的提升。

    

    启动仪式

     精准诊疗 检测先行

     随后,大会进入学术环节,第一篇章《精准诊疗 检测先行》由周彩存教授和应建明教授担任联席主持。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孟斌教授分享了《伴随诊断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检测策略》的主题报告。孟教授对ALK、EGFR ex20ins、MET和RET的检测方法、检测流程及相关指南/共识推荐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阐述了肺癌整体检测的优化策略。以ALK为例,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二代测序(NGS)。其中IHC具有经济、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推荐优先应用;当和其他基因(如EGFR、ROS1等)一起检测时,可联合FISH和RT-PCR,或进行RT-PCR或NGS多基因检测,从而节约样本及检测时间;当怀疑检测标本有质量问题时,优先应用FISH检测;此外,临床上还可以依据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优先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的选择。

     孟教授还介绍了目前病理及分子病理检测存在的模式,并指出“患者、病理科+实验室、临床医生”的模式更具优势,比如分子诊断更准确、周期更短,分子诊断结果可以整合到病理报告中,给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突变位点及意义等信息,并方便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之间的交流。

     最后,孟教授总结指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病理诊断及检测贯穿肺癌诊治全程。随着肺癌靶分子检测项目增多,以及检测样本类型增加,采用何种检测平台和流程应考虑多种因素。精准治疗时代,肺癌伴随诊断的角色已不可或缺。

    

    孟斌教授

     在随后的大咖论道环节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英教授围绕“晚期肺癌患者最佳的检测策略和路径”和“分子检测如何指导晚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的耐药患者治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褚倩教授指出,目前临床上几乎所有确诊NSCLC的患者都会接受基因检测,并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的不同,检测方法会有所不同。总体上,肿瘤科医生已具有非常强的检测意识和规范化的检测策略。但检测路径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孟教授所提出的由“患者、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组成的检测闭环”未来会成为主流。

     范云教授表示,由于NGS具有检测全面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虽然对于基因融合,基于DNA的NGS可能会漏检,但加上基于RNA的NGS则基本上可以规避这个问题。此外,她希望病理科医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于分子检测的质量管控和培训,使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周建英教授谈到,在精准医学时代,病理科在肺癌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首诊的肺癌患者,其医院通常会做9个基因的检测,涵盖了大部分有药可用的靶点;对于耐药后,则会进行二次活检,进而指导后续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癌诊疗已经有了新靶点、新药物、新技术,通过“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的启动,促进不同医院之间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肺癌精准诊疗。

     周彩存教授总结指出,基因检测应贯穿治疗全程,包括基线、治疗期间及耐药后等。做好基因检测,首先临床医生要取到合适的标本,其次病理专家选择合适的检测平台,最后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来选择检测方法。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要做好沟通、交流和合作。

    

    大咖论道环节:周彩存教授、范云教授、周建英教授和褚倩教授

     精准诊疗 规范前行

     第二篇章《精准诊疗 规范前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主持。

    

    方文峰教授、王佳蕾教授和卢铀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带来了《聚焦指南-靶握肺癌罕见靶点治疗规范》的主题报告。方教授指出,虽然我国肺癌常见靶点突变患者生存期已得到明显延长,但罕见靶点突变患者的生存堪忧,仍有许多未满足的需求。所幸的是,近年来,靶向治疗已取得巨大进展,很多罕见靶点已经有药可用。对于ALK融合,国内ALK-TKI已经呈现“三代同堂”的局面,其中布格替尼等二代ALK-TKI已成为一线治疗新标准;ROS1、MET ex14、BRAF V600E、RET及NTRK,国内已有获批药物;EGFR ex20ins、HER2的相应靶点药物国内暂未获批,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均有相应药物获批,并且CSCO指南已经有相应推荐,比如莫博赛替尼和Amivantamab被推荐用于EGFR ex20ins NSCLC后线治疗。

     最后,方文峰教授总结指出,在肺癌领域,无论是经典的EGFR突变,还是罕见/少见靶点,只要真正被定义为驱动基因,不管研发过程多么复杂、艰辛,最终都会看到疗效非常好的“神药”出现。不过,在这些获批的新药中,中国企业、中国学者做出的贡献目前仍有限,未来希望双方能够加强合作,做出更多的中国贡献。

    

    方文峰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带来了《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新格局》的主题报告。王教授指出,控制肿瘤进展和延长生存是ALK阳性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重要目标。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治疗方案选择应以临床获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更强病灶控制:新一代ALK-TKIs在整体人群中生存获益进一步提高。布格替尼具有高缓解率和持久缓解持续时间,深度缓解患者比例达56%,有助于提高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获益。

     更广人群获益:ALK-TKIs应广泛覆盖总人群和亚裔人群,而布格替尼可为不同人群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更长生存时间:新一代ALK-TKIs对颅内病灶控制能力提高。布格替尼可为基线脑转移人群带来高PFS和OS获益,且进展后仍有后线治疗方案选择。

     更优生活质量:布格替尼安全性良好,长期使用可耐受,是首个实现生存与生活质量显著获益的ALK-TKI。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ALK阳性NSCLC患者长期生存,目前新方向、新药物、新方案、新策略的领域多层次探索正在持续进行。

    

    王佳蕾教授

     在大咖论道环节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于壮教授围绕“如何推动肺癌罕见靶点规范化治疗”和“最关注的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ALK-TKI相关数据及临床指导意义”的话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观点。

     针对第一个话题,董晓荣教授表示,要做好肺癌罕见靶点规范化治疗,需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首先要发现罕见靶点,因此对于肺癌特别是腺癌患者要进行充分的基因检测,并严格把握质控;第二,无论对于临床上使用药物治疗,还是参加临床试验,患者在检测出罕见靶点后,都应纳入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观察,从而进一步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于壮教授介绍,其医院病理科医生对青岛地区的38家医院进行统计发现,约1/3医院开展的ALK检测比较规范。另外对胶东地区的统计发现,ALK阳性率仅3.3%,相比既往认为的5%~6%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很多患者在前期病理检测中没有发现ALK突变有关。对此,他们已成立由病理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专家构成的胶东地区病理诊断联盟,一方面对基层医院进行病理检测规范化培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会诊,为患者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推动规范化治疗。

     韩宝惠教授进一步肯定了规范化、精准化诊断对于罕见靶点精准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出罕见靶点突变不仅可见于初治患者,并可发生在耐药后。同时,韩宝惠教授还强调,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状况、配合程度、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第二个话题,董晓荣教授指出,一代ALK-TKI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脑转移效果有待提升、一线治疗的PFS获益有限等,而二代ALK-TKI基本上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其中布格替尼有两个数据比较受关注,一是它可以给1/4的患者带来完全缓解(CR),较为难得;二是它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在ALK通路上,如果一种药物的PFS更长,对脑转移效果不错,且兼顾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则其是ALK阳性患者较好的选择。

     于壮教授表示,布格替尼具有多重优势:一线治疗的PFS约31个月,基线脑转移患者的PFS约24个月、4年OS率达71%。临床上用药选择主要考虑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未来希望布格替尼能够尽快进入医保,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韩宝惠教授总结指出,让患者活得长,而且活得好、活得舒服、活得有尊严,是当前医疗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临床上可能要特别关注治疗缓解深度,即CR率。在一线治疗中达到CR率的患者比例越高,则缓解深度越强,产生耐药的概率越小,PFS乃至OS会越长。深度缓解可能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标记物,代表着降低肿瘤负荷和降低肿瘤活性的强度。之前在其他瘤种中已经观察到,达到病理CR或临床CR的比例越高,则PFS越好,转化为OS延长的比例越高。

    

    大咖论道环节:韩宝惠教授、于壮教授和董晓荣教授

     精准诊疗 靶向未来

     第三篇章《精准诊疗 靶向未来》由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兰军教授担任主持。

    

    张兰军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媚娟教授分享了《群星闪耀-2022WCLC肺癌罕见靶点新进展》。对于KRAS G12C突变NSCLC,Sotorasib联合治疗进行了更多探索,GDC-6036和D-1553单药也初显疗效。对于EGFR罕见突变,NGS在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驱动突变方面优于PCR。莫博赛替尼(中位OS达22.4个月)和Amivantamab(ORR为30%)用于EGFR ex20ins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舒沃替尼后线治疗的研究数据(ORR达52.4%)也在2022 WCLC上公布。

     此外,ROS1融合、BRAF V600R突变、NTRK融合、MET ex14跳跃突变、RET融合等驱动基因突变靶点也取得诸多突破。最新数据显示,恩曲替尼治疗ROS1突变NSCLC的中位PFS为16.8个月,中位OS为44.1个月;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应用于中国BRAF V600E突变型NSCLC患者ORR达75%,6个月OS率达100%;拉罗替尼治疗NTRK融合肺癌OS达40.7个月;Capmatinib治疗MET ex14跳跃突变的真实世界中位OS达18.2个月,Tepotinib验证队列数据显示ORR达54.7%,中位OS为18.8个月;TA0953/HM06治疗RET突变显示抗肿瘤活性。

    

    黄媚娟教授

     在大咖论道环节中,河南省肿瘤医院马智勇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聚焦“2022 WCLC肺癌罕见靶点治疗进展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影响”和“如何推动肺癌罕见靶点开展真实世界数据积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马智勇教授较为关注KRAS G12C和EGFR ex20ins突变的进展,因为两者在罕见靶点中的占比较大。目前这两个靶点,主要研究成果聚焦在二线以后治疗,未来希望这些药物能够进一步开展更大样本量研究或头对头研究,使治疗前移到一线。

     沈波教授对目前已经有药可用或即将有药可用的罕见靶点都较为关注,并指出后线治疗有效率达到30%~50%或PFS超过10个月的研究都非常具有临床意义。虽然目前指南中对部分药物的推荐级别为II级或III级,但随着中国药监局的批准,包括国内II期临床研究数据的正式发布,它们将很快成为I级推荐,对肺癌诊疗带来很强的指导意义。

     姚煜教授指出,除了KRAS G12C和EGFR ex20ins突变外,她还关注HER2靶点,希望DS-8201能够在国内尽快获批上市。韩昱晨教授开展的研究将MET ex14跳跃突变分为4个病理亚型,未来可能使治疗人群更为精准。

     对于如何推动肺癌罕见靶点开展真实世界数据积累,三位专家一致认为,一方面临床上要重视对以往罕见靶点数据的收集,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医院对罕见靶点认识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使罕见靶点突变的患者在基层也能得到规范化诊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平台,从而更好地积累真实世界数据。

     王哲海教授总结指出,随着基因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临床研究数据不断积累,药物可及性提高,肺癌罕见靶点诊疗会更好地进入常规临床实践,使受众面更广,进而一些真实世界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和改善。

    

    大咖论道环节:马智勇教授、姚煜教授、王哲海教授和沈波教授

     大会总结

     在会议的最后,周彩存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对于罕见/少见靶点,我们要提高认识,增加检测率,希望临床上能够抓住所有的罕见/少见靶点突变患者,然后给予精准治疗,这是现在我们最佳的治疗策略。当然,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罕见靶点耐药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克服耐药?罕见靶点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这些都有待临床专家共同努力来加以回答。

     中国肺癌专家非常专业化、有技术水平,临床诊疗实力强,患者量大,且转化研究水平好,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未来在罕见靶点领域一定能够拥有话语权。我一直想,罕见/少见靶点应该是上帝送给我们中国专家的一个礼物,关键是我们要行动起来。

     最后,感谢武田公司的支持,武田已经拥有很好的罕见靶点药物,包括布格替尼、莫博赛替尼,希望这些产品在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彩存教授

     本次“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项目启动会逾7000人次观看,未来该项目将开展更多系列会议,为肺癌罕见靶点诊疗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沉淀和推广肺癌罕见靶点诊疗经验,共同助力肺癌罕见靶点精准诊疗水平的提升,进而惠及更多患者,诚邀大家持续关注!

    

     来源:医学界校对:臧恒佳责编:宋昆仑

     热文推荐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