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SCO指南更新回顾丨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获BRAF V600 晚期NSCLC一线治疗Ⅰ级推荐
2024/4/1 医学界

    

     小编带你回顾《2023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从“粗犷”走向“精细”——精准诊疗背景下的BRAF V600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又以NSCLC占比最高,庞大的患者基数决定了在临床中,存在大量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需求亟待满足。随着精准诊疗时代的到来,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也从单纯化疗逐步迈入精准时代。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靶向治疗”。近些年来,二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在EGFR、ALK等传统靶点以外,越来越多的罕见靶点被检测发现并最终成药。使得罕见驱动基因阳性患者获得了更多治疗药物选择。而这当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BRAF罕见突变的进展。

     肺癌领域近些年在治疗方式上的进步,主要集中在“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两个方面,而针对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无疑靶向治疗是其最优选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占NSCLC人群2%的BRAF突变[2],被认为是患者生存周期短,预后差的高危因素。除化疗以外,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2022年3月,随着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在中国获批用于该BRAF V600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国内肺癌患者看到了“双靶”治疗策略带来的“新机遇”!时隔1年,在2023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公布了中国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双靶方案治疗国内BRAF突变肺癌患者的有效性。

     实践出真知,“双靶”改变中国临床诊疗格局

     研究设计:纳入13万以上中国患者数据该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3]分析了中国BRAF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由北京?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和中国医科?学附属第?医院?波教授牵头开展。研究分为2个队列,队列1纳入了国内5家基因检测公司肺癌患者库(N=137798),队列2纳入了2015年-2022年北京?学肿瘤医院和中国医科?学附属第?医院的BRAF突变(N=129)肺癌患者。

     研究人群:BRAF突变中国人群发生率为3.2%BRAF突变在所有NSCLC中的突变率为3.2%(4409/137798),其中肺腺癌和肺鳞癌分别占了3.4%和2.1%。在人群特征中,BRAF突变在不同性别、吸烟史、PD-L1表达等特征下的分布相似,远处转移发生率高(骨转移37.1%、脑转移16.4%)。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在110名有?线治疗记录的患者中,34.5%(38名)的患者接受达拉?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34.5%(38名)的患者接受化疗,20%(22名)接受免疫为基础的治疗,10.9%(12名)接受其他治疗。考虑研究开展时双靶可及性等因素,?线仍有较多患者使?化疗。

    

    图1 患者治疗方案

     研究结果:达拉非尼+曲美替尼疗效优于免疫、化疗,可带来PFS获益达拉?尼联合曲美替尼?线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25个?,12个?的PFS率为67%,24个?的PFS率达到52%。化疗组中位PFS为8.4个?,免疫治疗组中位PFS为11.4个?,其他治疗组中位PFS为8个?。

     双靶治疗组的中位PFS显著优于化疗组(25 vs 8.4个月,P=0.023) 和其他治疗组(25 vs 8.0个月,P=0.046);与免疫治疗组?较,观察到数值上的延?(25 vs 11.4个月,P=0.25),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在平衡了组间基线特征(逆概率加权法)后 ,双靶治疗组与其他治疗组间的PFS差异仍存在。

     表2 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

    

    图2 患者接受双靶与其他治疗方式的PFS对比

     在NSCLC BRAF突变中,以BRAF V600突变最为常见。尽管BRAF突变发生比例较低,但由于我国肺癌患者基数较大,患者绝对数量仍十分可观。目前,临床指南中对于所有晚期NSCLC患者以及EGFR靶向治疗耐药后患者,均推荐通过二代基因检测的方式,获得BRAF突变数据,以进一步指导后续的药物治疗。在此次CSCO指南更新中,BRAF V600突变检测由Ⅱ级推荐“上调”至Ⅰ级推荐,无疑将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增加NSCLC患者检出率,为上述患者带来“精准”的生存获益。此次又获得CSCO指南推荐等级的提升,在基于亚洲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逐渐丰富,药物可及性逐步提升的背景下,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双靶”治疗策略开创了新时代。

     精准检测的目的,是实施更加高效精准的靶向治疗。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联合治疗的方式,其实是BRAF抑制剂与MEK抑制剂的联合策略。目前,已有多项相关研究显示BRAF抑制剂单药治疗可引起MEK/ERK信号转导紊乱,而这种MEK靶点的活化则是导致出现耐药,肿瘤进展的原因。通过使用BRAF抑制剂与MEK抑制剂双靶联合治疗,“上下其手”则能够对MAPK通路形成双重阻断,降低获得性耐药风险。而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安全性良好的前提下,上述联合治疗策略无疑能为患者带来更为显著的生存获益,是BRAF V600突变NSCLC靶向治疗历史上的“大事件”。

     CSCO指南推荐提升——中国专家是BRAF V600好药先用的“推动者”

     权威指南中“上调”至Ⅰ级推荐,将对临床诊疗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对于罕见靶点患者而言,“发现突变+精准治疗”二者都不可或缺。此次CSCO指南中提升BRAF检测推荐等级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增加临床BRAF突变的检出率,使得上述患者能够“应治尽治”提高生存获益。而对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一线治疗“上调”至Ⅰ级推荐,尽管国内目前尚无RCT研究进一步证实其临床获益,但对于一个NSCLC罕见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案,II期临床研究中获得如此优秀的数据实属不易。在此次CSCO指南更新投票过程中,绝大多数中国专家本着科学精神和好药先用的原则将其定位“Ⅰ级推荐”可见中国专家是BRAF V600靶向治疗进步有力的“推动者”。

     此次CSCO指南中将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一线治疗“上调”至Ⅰ级推荐,主要是基于在国内获得适应症批准同时顺利纳入医保。这意味着,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在国内具备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临床可及性也大大提升。期待此次指南更新能够使我国患者充分享受到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创新药物治疗,为国内NSCLC个体化靶向治疗注入全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2023 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2] Barlesi F, Mazieres J, Merlio JP et al. Routine molecular profiling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of a 1-year nationwide programme of the French Cooperative Thoracic Intergroup (IFCT). Lancet. 2016 Apr 2;387(10026):1415-1426. doi: 10.1016/S0140-6736(16)00004-0. Epub 2016 Jan 15. PMID: 26777916.

     [3] B. Jia , J. Zhao , B. Jin et al. Prevalenc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BRAF-mutated advanced NSCLC in China: a real-world multi-center study. 2023 ELCC 36P.

     审批码TML0011095-35158,有效期至2024-10-18,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