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亮教授谈2型免疫反应:从Th2细胞到ILC2的探索之旅
2024/4/1 医学界

    

     医学界:

     请您详细描述2型免疫反应的发展历程,从2型辅助性T细胞(Th2)的发现到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的识别,并阐述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2型炎症性疾病,特别是对于哮喘的意义。董亮教授:哮喘、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其他2型炎症性疾病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又精妙的免疫机制[1]。这个科学探索之旅从1986年的Th2细胞的发现开始[2],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经从一个单一的细胞模型发展到一个包括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复杂网络[3]

     在1986年,科学家首次报道了小鼠的辅助性T细胞主要分为Th1和Th2两大类[2],因为这一开创性发现曾一度成为2011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热门。随后的研究发现,人体中也存在Th2细胞,这些细胞能分泌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3]。特应症患者的Th2细胞会产生大量的IL-4、IL-5等细胞因子[4];研究还证实,IL-4在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抗原特异性Th2细胞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5]。1996年,科学家又揭示了Th2细胞的转录调节机制[6]

     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新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产生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的非T/B细胞谱系标记的细胞[7,8]。这为研究2型炎症开启了新的领域和探索方向。

     真正的突破在2010年到来,当时全球三个独立的研究团队几乎同时发表论文,揭示了Th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存在[9, 10]。在2013年,这种细胞被正式命名为ILC2[9-12]。随后,人们又进一步发现,2型免疫反应在调节、修复和重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

     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ILC2的转录调节机制 [12] 以及2型免疫反应在调节机体代谢稳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

     而在2017年至2018年,又有研究者揭示了感觉神经元对ILC2的调节作用[13]。揭示了2型免疫反应在机体整体健康中可能发挥的更广泛的作用。

     这些发现不仅为2型炎症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为哮喘和其他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10]。从Th2细胞到ILC2,2型免疫反应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但每一个新的发现都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11]

     医学界:

     2型免疫反应的慢性失衡可触发一系列炎症反应,涉及各种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和介质的相互作用,可否简要介绍ILC2与哮喘发病的探索性研究历程,以供后来者拓宽研究视野?董亮教授:ILC2的发现与命名:2010年,研究人员发现了无谱系标记的新型淋巴样细胞,这些细胞在IL-2刺激下增殖,并产生大量Th2细胞因子(例如IL-5、IL-13),被称为“固有辅助细胞”。此外,还在小鼠中发现了新型固有2型免疫效应白细胞“Nuocyte”,这些细胞在IL-25和IL-33作用下迅速扩增,是蠕虫感染早期IL-13的主要来源。2013年,这些细胞被正式命名为ILC2[9-12]

     ILC2的功能与作用:ILC2主要驻留在粘膜屏障,如气道、胃肠道和皮肤等部位。当遇到过敏原或环境刺激时,ILC2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合成并释放多种2型细胞因子,如IL-4、IL-5、IL-9和IL-13等。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促使ILC2参与到针对蠕虫和真菌等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中,同时也与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ILC2还扮演着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角色,它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体内免疫稳态的平衡[13, 14]

     ILC2与哮喘的关系:随后的研究发现,在哮喘模型小鼠中,ILC2被激活后会产生大量的2型细胞因子,比如IL-5和IL-13。这些细胞因子与哮喘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如气道炎症、黏液过度分泌和气道高反应性等密切相关[15]

     医学界:

     气道重塑是哮喘患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包括气道壁一系列的细胞及分子组成,结构等的变化,如上皮细胞的破坏、黏液腺的增生、上皮下基底膜的增厚及胶原沉积、平滑肌肥大及血管形成等。而关于哮喘患者气道重塑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气道重塑来源于气道炎症,其中2型炎症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共同参与前述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可否简要介绍2型炎症在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机制?董亮教授: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气道重塑是哮喘患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有观点认为气道重塑来源于气道炎症,其中2型炎症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共同参与前述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16]。2型炎症机制中,气道上皮是主要的发生部位,由Th2及ILC2细胞共同驱动[17]

     Th2细胞和ILC2产生大量2型炎症因子,如IL-4、IL-13和IL-5,这些细胞因子从多方面介导了2型炎症气道损伤,其中包括气道壁的一系列细胞及分子组成、结构的变化,上皮细胞的破坏、黏液腺的增生、上皮下基底膜的增厚及胶原沉积、平滑肌肥大及血管形成等[3]。从而导致哮喘的发生和进展[18-21]

     哮喘患者体内的IL-4和IL-13导致气道上皮屏障功能的破坏和气道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促进抗体类别向IgE转换。IL-13还在改变气道平滑肌功能、黏液高分泌以及气道重塑上发挥重要作用。

    

     图 哮喘的2型炎症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Lloyd CM, et al. Sci Immunol. 2018 Jul 6;3(25):eaat1604.

     2.Mosmann TR, et al. J Immunol. 1986; 136(7):5-14.

     3.E. A. Wierenga, et al.J. Immunol. 1990;144:4651-4656.

     4.P. Parronch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8, 4538–4542 (1991).

     5.M. H. Kaplan, et al. Immunity 4, 313–319 (1996).

     6.W.-p. Zheng, et al. Cell 89, 587–596 (1997).

     7.M. M. Fort, et al. Immunity 15, 985–995 (2001).

     8.P. G. Fallon, S, et al. J. Exp. Med. 203, 1105–1116 (2006).

     9.Moro K, et al. Nature. 2010;463, 540–544.

     10.Neill DR, et al. Nature.2010;464:1367–1370.

     11.Saenz SA, et al. Nature. 2010;464(7293):1362–1366.

     12.Spits H, et al. Nat Rev Immunol. 2013 Feb;13(2):145-9.

     13.Chen W, et al. Front Immunol. 2020 Oct 29;11:576929.

     14.Maggi L. et al.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80 (2021) 100981.

     15.Halim, et al. Immunity. 2014;40(3):425-35.

     16.Brusselle GG, Koppelman GH. Biologic Therapies for Severe Asthma. N Engl J Med. 2022;386:157–71

     17.Busse WW, Kraft M, Rabe KF, Deniz Y, Rowe PJ, Ruddy M,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key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uncontrolled persistent asthma with type 2 inflammation. Eur Respir J. 2021;58:2003393.

     18.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2型炎症性疾病机制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22, 102(42): 3349-3373.

     19.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哮喘联盟.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及其在气道疾病诊治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38): 3092-3114.

     20.Fahy JV. Type 2 inflammation in asthma--present in most, absent in many. Nat Rev Immunol. 2015;15:57–65.

     21.Hammad H, Lambrecht BN. The basic immunology of asthma. Cell. 2021;184:1469–85.

     专家简介

     董亮 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山东省卫健委呼吸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呼吸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委员

     [4M:MAT-CN-2320954;V1.0;批准日期:2023年11月]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