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生长发育知识十五载,这位专家如何看待“医生做科普”?
2024/4/1 医学界
“科普工作正在医生评价体系中得到更多重视,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为广大医生积极参与这一工作提供充分支持。”
撰文 |刘可 张皓宇
“如何看待骨龄?”
“孩子用了生长激素为什么没效果?”
“孩子个子矮,看诊前需要哪些准备?”……
关注孩子身高增长情况的父母,对网上“胖大夫潘慧”的形象也许并不陌生。围绕青少年生长发育知识,尤其是大众普遍存在的困惑、误区,北京协和医院潘慧教授通过文章、视频以及线下活动,持续十五年展开科普宣讲,在各平台合计已有逾百万的粉丝。
“医学界”曾梳理发现,近年来上海、广东、甘肃等省市先后将健康科普纳入医疗机构的职称与评优考核体系中。今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召开发布会强调,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科普达人”,潘慧向“医学界”指出,医生积极参与健康科普,不仅在当下信息驳杂的环境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自身临床工作的开展,尤其在医患沟通等方面,也能有所裨益:“科普是一件很有分量的事情,想做好也绝非易事。”
短视频“门诊札记”,聚焦家长常见疑问
(图源:@胖大夫潘慧)
生长发育科普:从呼吁重视到疏解焦虑
早在2009年,潘慧就开始了生长发育知识科普的历程。当时,门诊中时常出现的遗憾,让他意识到,有必要提醒广大家长及早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那时每年六月来看矮小门诊的病人会很多,因为高考结束了,很多家长才开始关心孩子的身高。但有些身材矮小的孩子已经骨骺线闭合,没有太多办法了。”强烈的无力感,深深刺痛了潘慧:“一定要把教育家长这一步提前,才能筑好保障孩子健康生长发育的关键防线。”
而且,偏远地区资源和信息的匮乏更为严重,“但在那些地区,身材矮小可能会给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的未来造成长期影响。”知识科普,会为没有条件面诊的家庭,带来获取信息的简便途径。
当时潘慧已经关注到,社会上有关孩子生长发育的信息良莠不齐,家长盲信一些“秘方”,反而可能害了孩子。医生有必要站出来正本清源,让广大家长在养育孩子上具备良好的心态、科学的知识。
如今,与“健康”相关的宣讲在社交媒体上更为流行,潘慧也在门诊中感受到了家长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父母能较早关注孩子的身高,但不少家庭,又陷入了过度的“身高焦虑”之中。
对此,潘慧在网上写道:“来胖大夫门诊看诊的,几乎90%的孩子都很健康,只是家长非得要过来看一下,不过来一次其实也挺好,了解知识、接受心理疏导,能让家长以更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他能够理解家长们焦虑的多方面原因:一些父母无法容忍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想将风险降到最低;孩子身高落后于同龄人时,常常会产生攀比心态;而充斥网络的“伪科普”常常在生长发育问题上夸大其辞、“贩卖焦虑”,让一些家长怀疑孩子可能得了矮小症,希望早早进行药物治疗。
在健康科普信息鱼龙混杂的环境下,更需要医生立足专业角度,基于专业知识和诊疗经验,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防止过度医疗,为孩子营造真正健康、幸福的成长氛围。
在科普视频里,潘慧常常强调,盼望孩子长高,家长不必过度寄希望于生长激素,科学评估设定合理的增高目标,通过科学调节运动、睡眠、饮食习惯,能够使许多儿童达到比较理想的身高,“家长们别着急,要客观冷静地对待。”
门诊中,他尽心尽力与患儿家长一同制定孩子的专属“长高方案”;诊室外,他相信,一篇篇文章、一个个视频,能让对孩子身高或过于轻视、或过度焦虑的家长,及时调整育儿方式,不一定再需要走进医院。
科普亦可“反哺”临床诊疗
对医生而言,诊疗病人是本职工作,健康科普的内容亦来自于多年的专业学习与临床积累。而基于实践,潘慧认为,把健康知识讲得简明透彻、易于理解,可以给临床诊疗工作起到有力的支持。
潘慧记得,自己的导师经常在教学中“点名”学生:“来,用几句话把这个知识点讲明白。”这让同学们感觉颇有挑战。日后走上诊疗岗位,潘慧不由得感慨,这是非常好的学术训练。科普工作亦然,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是对医生专业能力的良好锤炼。
纵使潘慧的科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依然有些人还没仔细看科普内容,就一味在评论区留言:“计算出的遗传身高和孩子身高不一样啊”“直接说能不能打生长激素不就好了”......
对此,潘慧认为,医者应做到换位思考,以足够的耐心不断自我精进:“观众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做科普,要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寻找‘雅俗共赏’的讲解方案。医生也不是天生就懂得传播学,用通俗的语言将专业知识讲清,是很见功力的事情。”
而做到了这一点,收获也是显而易见的。
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主任的潘慧,多年前就在医疗质控工作中有特别的发现——教学门诊的患者满意度普遍高于平均水准。“这可能是因为,教学门诊的诊疗过程中,医生对身边的学生把疾病讲得更清楚、语言更透彻,患者也深入了解了病因、病理,心里有了底,更加信任医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和恐惧。”
潘慧总结道,医生能够将医疗知识、治疗方案通俗生动地向患者普及,让医患沟通更顺畅,不仅能提升患者对问诊的满意度,更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正因如此,他向“医学界”指出,科普工作应该成为“提升医生能力的抓手”之一。
健康科普需体系化支持
目前,多地响应国家卫健委的号召,将健康科普纳入到医疗从业者的评价与晋升体系中。去年年末,上海市人社局、上海市卫健委等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健康科普机制化建设,将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但要调动更多医生参与的积极性,潘慧表示,“一花开放不是春”,健康科普事业不能只靠部分医疗人士的热情,需要医疗领域内外更多力量的推动与支持。
譬如,应该建设更加专业化的平台,引导医生与公众构建彼此信任的交流场景。在信息混杂且碎片化的当下,更专业的平台,能够让医疗从业者有便于科普的渠道、让公众接受科学权威的信息来源,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动医患沟通,优化诊疗流程。
同时,医学科普相关体系的成本来源,可设立相关的公益基金,既能保证科普工作的持续性,为有志于参与科普事业的医生群体提供相应激励,又能确保信息来源的客观公正,不受干扰,“科普不能做成一门生意,但许多青年医生未必有余力开展更多科普工作,如果能有公益基金的支持,能够有效促进这一领域的良性发展。”
随着医生评价体系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在医生教育层面,有必要加强医院的科普体系建设和相关培训力度,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提升科普能力。
尽管现在是网络时代,但科普工作也不能局限于线上。潘慧提出,不要忽视了“科普进校园”等传统方式,结合实践看来,健康知识“以小传大”的家庭内传播有时会收到奇效,“现在很多老人听不进儿女的规劝,但对孙子女都视若掌上明珠,让这些小朋友成为家里的‘健康监督员’,可别小瞧了他们的作用!”
潘慧介绍,北京协和医学基金会设有专项基金,支持开展健康知识进校园、社区等公益科普活动,他带队走过北京、云南、贵州、山东、新疆等多个省市,为孩子们讲解健康生活理念,“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走进校园,能感受到小朋友们学习健康知识的热情,很多孩子积极互动,问题回答得很好,多开展这样的线下科普活动,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大有裨益。”
潘慧携手《健康北京》走进小学授课
(图源:@胖大夫潘慧)
而让这样的科普活动系统化、常规化,需要更多不同机构、领域的联合推进。医生固然是全民健康教育的关键角色,但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作用,构建多方高效配合的支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多年的科普实践者,潘慧说,“推动医学科普迅速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充分重视规范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也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医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推荐阅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