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净的活法:一书,一茶,一知己
2021/7/8 10:20:09 每天的解忧书馆

    

     作家白落梅写道:

     “一书一茶一知己,一朝一暮一人生。人的一生很短,所有的悲喜,只在一壶简洁的清茶中。”

     最清净的生活,是去除杂念,归隐山林,做一个简单的人。

     书中见天地,茶中悟道,知己交心。

     余生,孤独也好,清净也罢,唯独不再纠缠不清。

    

    

     唯有书香如故

     高尔基曾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这个世界真真假假,人心难以参透,实在是学不会那些花花肠子,只好躲避到书中,寻求一份安静。

     书,既是精神粮食,也是避难所。

     最向往的画面,就是独自坐在院子里,捧着一本书,慢慢进入书中世界,树木葱葱,夕阳缓缓落下。

     古人有多爱读书呢。

     听说有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很多萤火虫飞来飞去,闪着亮光。

     车胤就想了一个办法,捉了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书本。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

     倒是觉得很浪漫,在萤光之下,读书,也许增添了几分氛围感。

     在一天劳累之后,打开一本书,沉浸在故事里,被感动、被震撼。

     即使是只看了一行字,也颇感舒服。

     著名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是他内心却依旧向往读书。

     有一次,他想买一本明代古书《谑浪》,跑遍所有旧书摊,都没有发现这本书。

     后来他得知图书馆有这本书,于是一连半个月都去图书馆里抄书,一部十万字的书,就这样抄完了。

     读书,在于意境,它是孤独的,是细腻入微的。

     “闭户著书真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麟。”

     世界变幻莫测,唯有书香如故。

    

    

     人生如茶,清醒自知

     三毛写道:

     “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

     一杯茶,入口是苦的,令人清醒。

     回味后是甘甜,醇厚滋味,在舌尖弥漫开来。

     人生如茶。

     少年时,如刚采摘下来的嫩尖,鲜嫩、活力,具备一切可能。

     中年时,早已被烈火烤灼,褪去青涩,只留下苦涩,独自磨练。

     老年时,在一盏清水中,散发出清香,释放出甘甜。

     陆羽一生爱茶,被称为“茶圣”。

     24岁定居江南,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

     隐居山间,耗时著成《茶经》。

     他在诗歌中写道: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

     热闹的酒席,不如安静的茶席。

     书室之内,点燃一炷香,煎起一 壶茶,幽静的空间,让灵魂安抚。

     周身只听得见沸水声音,以及自己的心跳声。

     不必再戴上面具,茶是最好的伙伴,它包容你的一切懦弱、无助,然后将情绪内敛,化作力量。

     人生当如茶,不争不怨,只是让清水酝酿出种种滋味。

     最后才明白,人生不过是饮尽苦涩后,才能品尝到甘甜。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林语堂说:“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

     再多委屈,再多难受,能与知己诉说,此生不再恨老天爷不公平。

     枕边人,不一定是知己,同处一室,不一定是知己。

     真正的知己,是能读懂你的心意,也给你力量的人。

     记得“高山流水”的典故。

     俞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善于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高山。而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不管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读懂他的心意。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认为再也找不到知音,于是把琴给摔碎了。

     李叔同在《送别》里写了这样一句歌词: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到中年,你会发现身边的人渐渐离去,满腔苦楚,不知与何人说。

     余生不长,只求知己相伴。

    

     最清净的活法

     人活一世,真正能抓住的东西不多。

     一盏清茶,一捧好书,一个知己,能有片刻清闲自在,就没有白活。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不附庸风雅,不故作姿态,只是静静地感受人间百态。

     喝茶醒神,读书清心,知己相伴,是最清净的活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天的解忧书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