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教养的人: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
2021/8/16 19:01:57 每天的解忧书馆

    

     听过这句话:

     “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终都会养成你的教养,形成你的风格。”

     一个人最好的教养,是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

     不撒泼打诨,不失去风度,不谄媚权贵。

     做一个脱了俗气的人,远离尘世纷扰。

    

    

     明事理,懂进退

     金庸先生说: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教养,往往藏在一个人的细节中。

     做事不难,难的是做人。

     记得沈梦辰的故事。

     她是女主持人出身,能搞笑,却不分场合。

     在一个采访里,她让嘉宾,来模仿张嘉译走路时的滑稽姿态。

     走路时晃晃悠悠,一前一后,不怎么协调。

     沈梦辰就这么在节目里,模仿起来了,脸上笑呵呵的。

     但是,其实张嘉译之所以这么走路,是因为他25时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差一点变成残废。

     这个病很痛苦,根本无法根治,发展至晚期后后背严重变形,只能站着或躺着。

     后来,舆论哗然,沈梦辰才意识到自己的玩笑开得过分,立马在微博上道歉。

     网友评论:“比起哗众取宠,学会尊重他人更重要。”

     而当大家都在替张嘉译鸣不平时,他发了一条微博。

     “相信是因为喜爱所以模仿,各中缘由并不知晓,不必自责,不要苛责。”

     张嘉译,像一个谦谦君子,容人之过,也劝人豁达。

     一句话,巧妙化解了所有矛盾和恩怨。

     作家马克吐温说:

     “我们考虑自己何其多,考虑别人却何其少。良好教养表现在我们能把别人放在心里,处处体谅。”

     一个有教养的人,明事理,懂进退。

     既不咄咄逼人,也不懦弱自卑。

     教养是什么?

     是即使在酷暑,也让人如沐春风,倍感清凉。

    

    

     修品性,戒骄躁

     明代洪应明说:“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无论什么年纪,都应该把品性放在第一位。

     戒骄戒躁,方能成大事。

     俗语说:“由戒得定,由定得慧。”

     曾国藩的经历,很多人都听过。

     他是湖南人,一位乡下读书郎,却登上仕途之道,位高权重。

     曾国藩的发达,离不开家中祖辈对他的教育。

     “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

     事事须亲力亲为,来不得半点骄躁。

     而曾国藩除了严格要求自己,也常常写信劝诫家人:

     为人忌骄奢,须淡泊、坚忍。若能自省,生活必定踏实。

     这也是,曾国藩能够从一个湖南乡里人,踏入京城,做出一番成绩的根本原因。

     《朱子家训》里说:“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修炼品性,是人一生的功课。

     每日反思,每日勤练,能有一点点进步,就对得起自己。

    

    

     脱俗气,有静气

     很喜欢这段话:

     “闲书在握,清茶一杯,焚香一炉,既得闲养,亦得清心。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一个脱了俗气的人,不为琐事而烦恼。

     诗书当歌,有茶即安。

     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他年轻时放荡不羁,也曾留恋权贵,步入仕途,谋求官位。

     后来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被束缚的生活,最终离开长安。

     游历山河,一路从洛阳到扬州,结交好友。

     时而以耕种、读书为生活,时而对酒当歌,豪放不羁。

     他写下千古绝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地之大,有容身之地即可。

     岁月蹉跎,不拘泥于大小事。

     若是脱了俗气,方能养出镇定自若的静气。

    

     “物不求余随处足,事到能省此心清。”

     余生,做一个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的人。

     以笔墨之香,遣尽日之闲;以茶饮之烟,润身心之须。

     心无挂碍,心无旁骛,心生欢喜。

    

     |作者:夏暖 |公众号:有间风月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每天的解忧书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