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葛退热饮治无名热(民间中医郭永来经验)
2022/10/6 11:00:00 养生正道
导读
“膏葛退热竹茅根,连翘钩藤甘草寻,无汗荆芥加薄荷,咽痛板蓝山豆根。”杨济平老中医的经验方膏葛退热饮,经郭永来老中医的临床配伍应用,更增光彩。
膏葛退热饮治无名热
作者/郭永来
建筑公司食堂管理员刘桂安之女,年9岁,起病即头痛,发热,曾肌注安痛定、庆大,一日不愈,来卫生所请我诊治。除发热头痛外,别无明显症状,为其开红霉素,加氢化可的松静点两日,热退。次日热又起,我劝服中药,患儿父亲说小儿艰于服药,我只好让她到县医院治疗。县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每日仍静点(药物不详)。我说:“既然查不出原因,是属于无名热,还是改用中药治疗为好。”不听,住院七八天,热退出院。中午吃鸡肉少许,病即陡发,高热惊厥,口吐白沫,举家大骇,复入院。经抢教,又转为每天高热,各种检查重做一遍。因以前曾有外伤史,医生怀疑是脑外伤性癫痫,以至腰椎穿刺也做过,仍查不出原因。此后全身发出类似麻疹样斑点,全身密布,不痒,医院认为是药疹。
此时药费已花了四百多元,每天都用大量的青霉素静点,并肌注和口服其他药物(不详)。无奈,复请我诊,愿服中药。时下患儿除发热外,头已不太痛,颜面略显虚浮(激素所致),体温 38℃,发热也只在下午,其他无典型症状。我想,下午发热,一般说属于阴虚,全身布疹,虽然不能排除药物过敏所致,但从中医学的角度考虑,也是病邪向外的表现,正可用膏葛退热饮合青蒿鳖甲汤加减:石膏 20g,葛根 10g,蝉蜕 5g,薄荷 5g,竹叶 6g,白茅根 10g,钩藤 10g,甘草 5g,青蒿 6g,鳖甲 15g,牡丹皮 10g。两剂,每日一剂,分 3 次服。

(点击图片查看蝉蜕中药推送)
服药当晚热即退,两剂服完,疹也退。要求续服,前方加生地黄 15g,连翘 5g。又服两剂,患儿已无任何感觉。其父怕复发,仍要求续服,我只好为其开竹叶 30g,白茅根 60g,3剂,煎水代茶。至此,一场本来不大的病竟历时二十多天,耗资四五百元,患者家属悔不当初。
案:膏葛退热饮,我摘抄于1988年1月份的《新中医》杂志,是杨济平老中医的经验方,由石膏 20~30g,葛根 10~15g,竹叶 10g,连翘 10g,白茅根 10g,钩藤 10g,甘草 3g组成。原方后注解说:无汗加荆芥、薄荷,咳嗽加杏仁、枇杷叶,体痛加秦艽、羌活,喉痛加板蓝根、山豆根,抽搐加羚羊角、地龙,病久阴伤加沙参、麦冬,夜热昼不热加青蒿、白薇。主治感冒、流感等发热或无名热(不明原因的发热)、小儿夏季热等。主证为:发热,汗出,烦躁,口渴,舌干,苔薄黄,脉洪大或滑数。
此方为杨老生平研治温病之经验结晶,主治阳明气分之外,且可透邪出太阳卫分,从而达到退热之目的,经各地验证,获得简便廉验之评价。
我自得此方以来,十几年来在临床上经常应用,屡收良效,确实是一个好方。为了方便记忆,我曾编方歌一首:膏葛退热竹茅根,连翘钩藤甘草寻,无汗荆芥加薄荷,咽痛板蓝山豆根。
登场书籍
《杏林集叶》
有人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本书系一位基层中医40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医专家、教授,还是初出茅庐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从本书学到几招地道的治病绝活。
中医书院购书链接——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杏林集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永来◎ 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为出版社所有版权图片,请勿盗用。
商业合作或投稿:cptcm2016@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在微信平台内购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养生正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