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高热至 40℃ 持续不退,白虎汤加味解临床各种壮热(叶橘泉经验)
2022/10/9 11:00:00 养生正道

     导读:

     白虎汤为清热剂,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牙龈炎等属气分热盛者。推送选取叶橘泉先生“经方实验三辨录”的白虎汤详辨与验案二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宝贵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

     白虎汤(《伤寒论》)

     作者/叶橘泉

     【组成】

     石膏 18~60g,知母 9~18g,甘草 3~9g,粳米 15~30g。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患者每日 2 剂。

    

     图:甘草

     一、辨证

     壮热气粗,多汗面赤,舌燥口渴且苦,欲饮冷水,眩晕烦躁,心下痞满。舌干少津,苔黄,脉洪大有力或浮滑数。

     二、辨病

     1.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

     2.流行性乙型脑炎。

     3.中暑。

     4.结膜炎,齿龈炎。

     5.急性肠炎。

     6.流行性出血热。

     7.风湿性关节炎。

     8.糖尿病。

     9.各种感染性及肿瘤性发热。

     三、辨体质

     体质一般,体格中等或略为消瘦。自觉身体灼热,他觉亦有皮肤灼热感。

     【慎用或禁忌】

     无热感口渴、大便溏薄或高龄虚寒、脉细或沉细者应慎用或禁忌本方。

     【临床加减应用】

     1.流行性感冒:加银花、连翘、金银花。

     2.大叶性肺炎:加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

     3.流行性乙型脑炎:加忍冬藤、穿心莲、板蓝根。

     4.中暑:加石膏、大青叶、白茅根。

     5.结膜炎:加野菊花、谷精草、蒲公英。

     6.齿龈炎:加野蔷薇根、芦荟叶、黄芩。

    

     图:黄芩

     7.急性肠炎:加地锦草、翻白草、秦皮。

     8.流行性出血热:加景天三七、穿心莲、鱼鳖金星。

     9.风湿性关节炎:加虎杖、桑枝、晚蚕砂。

     10.糖尿病:加楤木根皮、鲜柿叶、鲜藕节。

     11.各种感染性及肿瘤性发热:加广豆根、鸭跖草、白花牻牛儿苗。

    

    作者七十年临证医案与心得

     1.感染性高热

     施某,男性,17岁,学生。1940年8月初诊。

     患者自诉 3 天前发高热至 40℃,持续不解,头痛头胀,全身骨节酸痛,有时汗出后体温略降,但旋即形寒发热,似疟非疟。血液检查疟原虫为阴性,白细胞总数稍增高。口渴欲饮,舌质偏红,苔薄黄干燥,脉浮。考虑到患者具有白虎汤证以外,还有全身骨节酸痛、汗出怕风等症,于是我选以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 30g,知母 12g,甘草 6g,粳米 30g,桂枝 12g。

     3 剂而愈。

     2.恶性淋巴瘤伴有高热

     何某,男性,41岁。

     1973年4月初,因全身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伴有持续低热等症状,在南京肿瘤医院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住院进行化学疗法。第 1 个疗程尚未结束时患者突然出现高热,且持续不退。主管医师只好暂停化疗,给其输液,并使用解热剂,但效果不显。

     该院邀我去会诊。视患者仰卧在床,虽然表情憔悴,但颜面红赤,高热气粗(40.2℃),烦躁不安,自诉甚感口渴,欲饮冷水。我抚摸其四肢及胸腹之皮肤有明显灼热感,汗水亦较多(护士在一旁不断用毛巾替他擦汗)。按其腹部较为坚满。观其舌干苔少,脉浮数有力。此乃表里有热,白虎汤证也。我与该院中医科沈主任讨论后决定选用白虎汤加鸭跖草、广豆根:

     石膏 60g,知母 9g,甘草 6g,粳米 18g,鸭跖草 30g,广豆根 6g。水煎,1 日分 3 次服用。

    

     图:鸭跖草

     第 2 天,主管医师告诉我,患者体温已下降至 38.6℃,口渴仍较甚。诊其脉仍浮数,但较昨日略弱。考虑到患者数日来持续高热,阴液消耗过甚,处方里的知母不但有退热作用,还因其味苦而滋润,所以能养津液,故将知母的量调至 15g,再加明党参 12g(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方),嘱再服 1 剂。第 3 天,患者的体温已恢复到化疗前的 37.6℃,其他诸症亦有减轻,主管医师准备第 4 天继续给其化疗。我开医嘱关照中药汤剂可以停服,为了维持效果,改用广豆根末每次 3g,1 日 2 次,另用鸭跖草 30g煎汤送服。2 个多月后,主管医师又告诉我说,该患者按计划完成了化疗的全部疗程。

     按:临床上,淋巴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高热的病例并不少见,这种高热与一般的肿瘤发热(多为低热)性质上是不同的。淋巴瘤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一般不会超过39℃,而化疗过程中出现的突然高热是属于药源性发热,或者是所谓二重感染。中医的传统治疗是按辨证论治来处方选药。本病例在确定白虎汤证的同时也参考了西医知识,选用了解热凉血之鸭跖草和抗感染、抗肿瘤之广豆根,所以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登场书籍

     《叶橘泉临证直觉诊断学:辨证、辨病、辨体质七十年心得》

     叶橘泉先生,“方证药证”学说倡导者、实践者,杰出的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本书为叶橘泉学术体系“医话三书”之一。

     中医书院购书链接——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叶橘泉临证直觉诊断学:辨证、辨病、辨体质七十年心得》,叶橘泉◎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鸭跖草图片作者:leoleobobeo,其他图片为出版社所有版权图片,请勿盗图。

     商业合作或投稿:cptcm2016@126.com

    

    点击“阅读原文”在微信平台内购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养生正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