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机关刊:对“痕迹主义”要严肃问责!还基层干部时间空间!
2022/12/2 9:51:19 职场秘叔

    

    

     公务员群在这里交流做人做事做官经验加入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人民日报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曾刊发文章《莫让“工作留痕”沦为形式主义》,评论基层工作的“痕迹主义”现象。

     所谓“工作留痕”,指的是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工作的落实情况。“有迹可循”,既为监督检查提供了直观参考,也为执行付出保留了客观凭证。可以说,这一做法乃是基本的工作环节,较之以往很多地方连基本的记录都不做、必要的总结都不搞,的确有所进步。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只是为了“呈现与展示”“汇报和交差”,那显然就会陷入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表面功夫,看似是“负责”,实则还是一种务虚。

     如此一来,工作重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正如文中提到的,很多基层干部感慨自己一天到晚补材料、“造痕迹”,从“为人民服务”沦为“为材料工作”。只查“痕迹”,不究实效,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有懈怠之嫌。如何走出这一“窠臼”,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需要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科学管用的考评体系,考准考实工作实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将广大基层干部从繁琐细碎的“痕迹”中解脱出来,还他们以工作的空间与休息的时间。

    

     “镇里举办‘脱贫攻坚资料大比武’活动,幸好有百度帮忙。”近日,一位驻村第一书记讲述参加脱贫攻坚大比武活动的制胜秘笈引发热议。

     活动要求提交2014年以来所有扶贫资料,时间跨度长、任务要求急,参赛的“第一书记”们只好求助无所不能的“度娘”,找模板、凑资料,以期“造”出精美详尽的资料参赛……

     对此,很多基层干部表示心有戚戚焉,感慨自己一天到晚补材料、“造痕迹”,从“为人民服务”沦为“为材料工作”。

     工作留痕,将必要的资料归档备查,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把好的做法和经验记录下来、发扬下去,推动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工作留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记录党员干部执行任务、落实工作的情况,有利于促进责任落实,严格监督管理干部、提升治理效能。

     但现实中,工作留痕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了形式主义,文件填不完、材料报不停,凡事只要材料好看就行,工作实不实无所谓,导致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必要的“工作留痕”被异化为遭人痛恨的“痕迹主义”。

     比如,某村给贫困户制作档案,一份档案24页,一式4份共96页,所有档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装,全村158户,用了1.5万张A4纸;

     某村搞一次“卫生清扫”需要填写9份档案,敬老院服务老人也要115项纪录,造成很大麻烦;

     有的地方要求村干部下村要留“足迹”,工作要共享实时位置,上传工作照片,于是有的人一下村就忙于找人拍照,四处合影留念,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却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干实事上,群众讽刺这是“基层少了干事泥腿子,却多了乡村摄影师、采风者”。

    

     本该“一身土、两脚泥”的基层干部,为何却热衷于搞各种不必要的“留痕”?

     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根子在于一些基层干部的政绩观出了问题,工作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投上级所好”,不是追求实绩而是做表面文章,有的屁股没在基层坐几年,就想赶紧谋升迁、挪位子;有的为民造福的事没做几件,光想造光环、垒口碑;有的不在落实中央决策上比作为,光想在纸面上搞竞赛、压人一头,等等。

     长此以往,会误导一些基层干部以“走秀”的方式干活,以“表演”的功夫做事,让群众反感不已,疏离干群关系。

     还要看到,“痕迹主义”的产生与一些地方考核务虚不务实也有关。有的上级考核只看“痕迹”不重实绩,材料堆里便打出考核分;有的脱离实际下指令,工作任务繁重、限时完成,客观上导致“假痕”“虚痕”出现……

     如此种种,用所谓的“工作留痕”代替科学监督和精准考核,实则是把业绩评估和干部考核简单化、表面化。

     这样一来,上面的“千条线”压到基层这“一根针”,使得本就事务繁杂的基层干部更加“压力山大”。许多人因此分身乏术、疲于奔命,只好以“造痕迹”代替“干实事”。

     久而久之,以“形式主义留痕”应付“形式主义考核”的坏风气也就形成并蔓延开来。

    

     “工作留痕”只是工作手段,而非工作本身,更不应成为工作的负累。留下档案满桌,并不等于完成了工作;痕迹遍布纸上、微信群,也不代表工作已经取得成效。

     解决“痕迹主义”问题,需多方施策,既要从政绩观入手,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引导干部多察事情听民声出实招干实事;

     又要从干部考核发力,以简便易行、务实管用为原则,把干部从过多过滥的材料考核中解放出来,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检验工作绩效;

     还要加强监督执纪,对搞痕迹形式主义,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问责不手软,还基层干部更多干实事的时间空间。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再次刊发“纠正“四风”不止步”系列文章:《落笔不等于落地》,指出了“工作留痕”的形式主义问题。文章如下:

     日前,湖北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工作日志》《工作纪实》等4个本子。市委负责人说: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

     必要的记录,有助于工作。但在一些地方,不少部门“各捏各的眼”,分别印制不同笔记本,都强调自己很重要,要求基层干部“工作留痕”,并纳入检查考核。这样一来,干部每天揣着好几个本子,有些人不管事情做没做,先设法完成“家庭作业”再说。笔迹龙飞凤舞,足迹缺泥少土,看似忙忙碌碌,其实都是在做“表”面文章。

     说得再完美,不干都是空的。笔记再漂亮,终究只是停留在纸上。那些成天只关注记录的人不要忘了,落笔不等于落地。留下笔迹,不如留下足迹。

    

     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精简小小笔记本只是开始。日前,某市统一印制《工作手册》,取代过去不同部门印制的《工作日志》《工作纪实》等4个本子。

     对于各种各样的笔记本,基层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凡是有大型的学习教育活动,都少不了一本又一本的学习笔记。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揣上好几个笔记本。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每到年底,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点此加群

     这样一来,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已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客观人员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这是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

     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笔记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没有在街头巷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

     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要落到纸上,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对于上级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而缺乏实际调研,就会空对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从领导干部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

     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

    

    

     ?官场小说:县委书记调动 ?官场小说:女领导的秘书

     官场小说:博弈 ?官场小说:谋划县长人选

     官场小说:常委之争 ?官场小说:被架空的镇长

     ?官场小说:市长千金 ?官场小说:新市委书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职场秘叔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