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王德峰: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2023/1/12 19:30:00 悦悦图书



中国哲学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年轻一代没有在中国哲学里走过“出世”的路,我们遗忘了那颗心,只知道头脑的事情。
0
1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接着,我们讲心学。儒家说“无所为而为”,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佛家说“无心而为”,把三者结合起来,就到了宋朝和明朝的心学。
我们要先搞明白,什么是心学?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开端于谁?孟子。
我们先来讲讲这个“心”。孟子认为,人心有4个方面的善端。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
这样一来,荀子就跟孟子争论关于人性的问题: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为什么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的论证逻辑很简单:人首先是生物,而生物必有自保的本能。比如我们都有一个胃,饿了就需要食物。但倘若食物有限,会怎么样?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争夺、一定会有利益纷争,所以他认为人性本恶。
但人比动物聪明一些,知道在利益争斗之中,双方可能会同归于尽,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人类的聪明让人发明了道德。
什么是道德?就是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以避免社会解体的结果。
我们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让利益斗争被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因此荀子认为,道德从哪里来?来自人的智力水准比动物的高,可以预先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从而发明了道德规则,这是荀子的学说。
而孟子认为道德来自哪里?我们的心。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是心的4个善端。但这个“心”字,该如何翻译?
比如假设用英文翻译,译成Heart,它完全可以指什么?心脏,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那能不能翻译成Mind呢?仍然不可以。Mind是意识状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所以孟子的心学既不是心脏学,又不是心理学,他讲的那个“心”既超生物层面又超心理层面。
很多人认为孟子和荀子的争论,永远没有答案。但其实绝非如此。当荀子讲人性本恶时,他讲的人性是什么?是生物心、自然心;而当孟子讲人性本善时,他讲的人性是生物的、自然的吗?都不是,是超生物、超自然的,叫“心”。
所以这两个思想家的争论其实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荀子在生物学层面,而孟子在心学层面。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所说的“心”是否存在?要是请孟子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他肯定是拿不出来的,但我们可以为他做一个论证,他所说的“心”是存在的。
我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在路边摆摊,她的食品铺里有面包、苹果等。这时,迎面走来一群饥肠辘辘的小伙子。
若是按自然界的法则,这老太太得赶快逃跑,因为她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抵挡得住这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呢?但老太太没逃,反而安然地坐在那里。为什么?
因为她知道两个基本事实——第一个事实,来了一群动物,因为他们都有胃,对她的食品有需要;但她同时知道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来的是一群什么动物?有心的动物。
所以他们来到食品铺面前干吗?不是来抢东西的,而是从口袋里掏出另一种只有心才能够认知的东西,叫Money,然后跟她进行商品交换。这就是孟子讲的心。
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什么?人有心,这就够了。假如把孟子讲的心拿掉,还有人类社会吗?我们就在动物界里了。所以孟子何须我们再为他做辩护呢?不需要。
人因为有心才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存在。比如,你把100块钱拿在手里,在狗面前晃,有意义吗?它就闻闻看有没有肉的香味。100块钱是社会存在物,唯有孟子讲的心才能让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如何而来,否则我们就叫自然存在了。
孟子学说最精彩、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说出这个心。他举了个例子“孺子入井”,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必定让我们生出什么心?怵惕恻隐之心。怵惕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哀痛。
孟子就说了,你之所以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救这个小孩,不是想要跟他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要通过拯救他的这个行为在乡邻乡亲那儿获得好名声,更不是为了避免不救他、自己的名声就不好了,并不是出于这些原因,而是因为怵惕恻隐之心起来了。
我们跟这个小孩是两个不同的人,我有我的肉体,他有他的肉体,这叫“形骸间隔”;但当你看到小孩掉到井里,怵惕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个心一起来就把形骸间隔突破了、打通了。这时你跟这个小孩就连为一体了,叫“仁心感通”。
那么假如非我同类呢?比如鸟兽发出哀鸣,你也同样会产生恻隐之心;植物花草呢?王阳明讲,如果我们看到花草被无辜地践踏,也会生出悯恤之心;花草还算是有生命的存在,那么没生命的呢?比如瓦石被无辜地毁坏,我们也同样会生顾惜之心。
这些都叫“一体之仁”。所以仁心发动,感通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中国的宇宙观从而也就来了。宋朝思想家陆象山说了一句话,“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西方人给出一个科学的宇宙,而中国人给出一个道德的宇宙。按照中国的宇宙观,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而生命趋向于生命情感。
因此,我们跟自然的关系才是合适的,我们的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西方哲学发展成西方科学,于是要征服改造世界、征服改造自然,最后开始受报应。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出那个心来了。今天这个文明、这个社会状况已经被遗忘的就是这个心。
这个心指的不是西方哲学所认为的理性认识能力,那是头脑里的事情,而指的是生命情感。
用头脑去认识外部世界,然后头脑以它的理性帮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趋利避害,这种趋利避害的道理是在心之外的理。
可怕的是,今天的文明到处在用“心外之理”。差别在哪里?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跟我说,炒股票有个融资融券,股票市值达到50万元就可以借用杠杆,让你借钱炒股。
这种融资融券的方法是用金融学推论出来的理。但假如我们用这个理来做事情,意味着什么?它就是在引诱你,让你去借钱赌博。我们完全可以赌输到什么程度?跳楼。
所以我听到后,就跟我朋友说,这叫心外之理。你抛弃了你的心,取出一个理,这个理将伤害我们的生活、在根本上威胁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回到中国心学,会知道“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要认识到理都在自己心里,在心里站不住脚的理叫“心外之理”。
有人可能会反驳,它不会威胁我们,因为我们聪明并且有足够的技巧。这其实依然还是在心外讲这句话。
我们一旦跟着心外之理走,结果会怎么样?叫作“心之亡失”。中国人今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每去信心外之理,于是跟亲人的关系处不好、跟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人人彼此互相防范、互相争夺利益,并且振振有词。
当父母跟他的孩子对簿公堂时,不管谁胜诉了,谁都不会有幸福。你在法律上战胜了父母,或者父母战胜了你,会高兴吗?只会心痛。因为走的是心外之理的路。
因此王阳明用了一个词:良知,“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为什么王阳明讲“心即理”,听起来似乎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是吧?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是从孟子那里来的。
孟子说,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原话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意思?做学问就一件事——找回已经亡失的心,把它再求回来。
以养鸡养鸭打比方,我们白天把它们放出去,到黄昏时还记得把它们找回来。但偏偏我们的心放出去了,却不把它找回来。如果我们把它找回来就叫“学问”。
但与孟子同时代的人,基本上不能理解他所说的心学,倒是荀子学说大行天下。它是对孔子学说的另一种解释道路:第一,人性本恶;第二,道德就是限制利益争斗的规则,让利益争斗被限制在合适范围里。
这套规则叫什么?礼仪。所以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以礼治国。他抓住“礼”来谈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比如中国人以前彼此相遇要拱手作揖,现在我们就用西洋方式握手,有时甚至手都不握,讲话直截了当。
但荀子学说的问题在哪儿?我们可能礼仪遵守得很好,但心中并没有仁心,于是会演变成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但其实是把道德规则当作一种手段,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种人格叫“乡愿”。
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根据,只是因为头脑的聪明,发明出了限制利益斗争的规则,然后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荀子学说养成中国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民性的病症“乡愿”:人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自觉,而是出于利益考量。
0
2
烦恼即菩提
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中,理解他学说的人非常少,所以孟子心学就被淹没了,到后面被中国人重新把它记起来,当中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禅宗。
禅宗就是用佛家语言说的心学,原则是16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成佛是所有佛教宗派的共同目标。但成佛的道路是什么?成佛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佛在哪里?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佛、都有佛性,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所以修佛的道路就是“直指人心”。因为人人都具备佛性,所有学佛不用到心外去求,但由谁来见性成佛、见者是谁呢?心。
中国有一个了不起的和尚,叫僧肇,他写过一篇《宝藏论》,里面这么说:
有一个人来到金库,里面有种种金器,比如金戒指、金项链、金碗、金筷子等。这个人看到种种金器后,僧肇描述他是“不睹众相,常观金体”。
金戒指跟金项链的差别,是不是“相”的差别?从而金戒指不同于金项链、金碗不同于金筷子。
但这个人在金库里看到的是什么?金子本身,把相与相的差别都消解掉了,叫“不睹众相,常观金体”。这个比喻很重要,不是看不到相,而是不为相所惑。
一般来说,我们看世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看“相”,比如,你背着LV包向我走来,我一看你的是世界顶级品牌包,然后我再看我的包,它简直不是包。
你的LV包是一个相,我的包也有一个相。你的包比我的价值昂贵得多、质量也好得多,这是事实,没有问题;但你的包再昂贵、质量再好,也绝不妨碍我的包还是包,这叫不住相,我看到了包本身。
当我们看到LV包和普通包之间的差别时,是用什么来看的?看到包本身时,又是用什么来看的?可不是用眼睛看的,是用心的。此心一来,就叫“常观金体,不睹众相”,禅宗就抓住这点来修心。
《金刚经》中的8个字是它的思想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是什么意思?住相;“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事物或人,都区分出高低贵贱。
如果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就叫住相;不停留在这里边,本心起来,就叫“而生其心”,也就是这颗心见了佛性,就好像那个人到金器仓库看到金子本身。
再问第二个问题,金子本身可能单独存在吗?不可能。金子本身叫晶体,它只能在不同器物里存在。若是想脱离种种器物,另寻一个金子本身,可能吗?不可能。
它又说明什么道理?别把佛性从现实世界中抽出来,希望它专门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看见,就好像金子本身总是在不同金器里存在一样的道理。
所以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离开现实世界去寻找最高智慧“菩提”,就好比要求只有耳朵、没有角的兔子长出两只角。
很朴素的话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两层意思:
第一,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步叫“常观金体”,出世了。并且还要回到世界中来,要求金子本身也要在种种“器物”中求;
第二,禅宗教我们用什么来修行?拿烦恼来修,烦恼即菩提。人世间充满烦恼,所以叫灰尘的世界,但别把灰尘拒绝了,因为烦恼来自此心。
如果没有心,就没有烦恼,只有肉体痛苦。所以烦恼来了,不要拒绝它,因为它跟我们的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
所以“心”有两种用法,一是用出烦恼来,二是用出智慧来。
烦恼证明了我们的无限心。因此,烦恼就成了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
就“如水遇风”,一片水域一辈子怎么可能不遇到风呢?风一来,水面就不平静了,那就是烦恼来了;但你不要跟着烦恼走,烦恼是水的波纹,其实水还是水。
水的波纹起来或下去,都不会增加或减少水。大海的海面每天都汹涌澎湃,但大海的总量是增多还是减少了?不增不减。所以禅宗要我们抓住烦恼来修心,因为烦恼来自于心。
来源:王德峰在中智视野文化讲坛上所作“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演讲精编,内容有删节,收录于第31期《进化》。

猜你喜欢

▎长按识别图片二维码学习系列讲座
悦悦文化名师讲坛傅杰老师主持的名家讲座“我的读书经验”,每一讲都将由傅杰老师邀请一位国内著名学者,现场讲述自己宝贵的读书经验,分享积累多年的独家书单。在本本典籍交织而成的知识星海里,我们的思想将随灿若星辰的智者一起熠熠生辉!讲座已更新四季,欢迎扫码观看。
荣新江 | 徐俊 | 陈思和 | 陈子善 | 陈尚君
刘康 | 虞万里 | 葛剑雄 | 姚大力 | 傅刚
陆扬 | 王安忆 | 江晓原 | 刘迎胜 | 葛晓音
周振鹤 | 辛德勇 | 扬之水 | 莫砺锋
吴中杰 | 虞云国 | 陈引驰 | 刘永翔
......

《我的读书经验》
主编|傅杰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定价 | 88.00元
悦悦图书天猫店售价| 47.50元

进群和课程咨询,请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悦悦文化活动群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优质内容分享不错过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点个在看 分享给喜欢读书的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悦图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