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达书店负责人罗红接受《解放日报》采访:分享、共创,一起打造一个“我们的书店”
2023/2/3 19:30:00 悦悦图书


去年8月,在复旦周边开了20多年的复旦旧书店迁入伟德路88号。
2023年1月,在南昌路开过近一年侦探主题书店的推理小说作家时晨,把自己人生的第二家书店开到了伟德路。依然是侦探主题,名为“谜芸馆”。
就在复旦旧书店、谜芸馆对面,一排长长的店铺最近也有了新“主人”——志达书店。这同样是复旦周边开了近20年的老店。

伟德路一侧,复旦旧书店、谜芸馆已经开业,另一侧一长排店铺将归属志达书店。施晨露 摄
志达书店负责人罗红正在和大学路运营方一起策划“大学生阅读节”,“来复旦大学到伟德路逛书店,我们要让这句话深入人心。”
大学路“集合”
“大学路之所以叫大学路,就是因为它和复旦大学连接。”创智天地项目市场部高级经理李源媛回忆,作为大学路的支路,伟德路尝试过多种业态,比如瞄准女性群体的服装店,后来又做过萌宠,复旦旧书店的店面之前就是一家宠物店,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书店进来了,一个最直观的变化是,“装修的时候,居民都不投诉了。谁不想家门口有一家书店呢?”
“大学路最有价值的可能就是它的名字。”罗红直言。“一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产生定位与目标。大家就会想,它应该是知识含量高的文化高地。我们几家书店在一起,会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江姝丽 摄
人与人的链接
三家书店占据伟德路“半壁江山”后,大学路一带能形成新的“复旦书店街”吗?
罗红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如果从2001年丈夫邹斌在复旦北区开的第一家书店“三味书屋”开始算起,夫妇俩在复旦周边开书店也已超过20年。

国权路上曾经的志达书店 资料图片
在复旦念书时,罗红和很多复旦学生一样,习惯于在一间间小书店看书、淘书、买书。曾经,复旦周边书店林立,被复旦学生称为“南区一条街”的生活街上就有三四家书店一字排着。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末尾,书店逐渐凋零。有一度,就连罗红夫妇都“差点儿忘了,我们还有一家书店”。
2006年,罗红夫妇以女儿的名字“悦悦”在淘宝注册网络书店,是全国第一批、上海第一个在淘宝卖书的店家。2009年“悦悦图书”成为淘宝图书类目第一家五皇冠的卖家。此后,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用罗红的话来说,在图书电商这条赛道,悦悦一步都没拉下。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悦悦图书与阿里推出全国第一家黑科技书店“志达书店-天猫未来店”,成为图书行业第一家试水“新零售”的书店。“作为图书头部商家,邹斌去乌镇互联网大会,看到无人超市。为什么不能做一家‘无人书店’?我们这才想起自己这家书店。”

2018年4月23日变身为国内第一家“无人书店”的志达书店 资料图片
那几年,志达书店一直开着,但也“仅仅是开着”。与几百万、几千万到上亿,越做越好的电商相比,书店在“悦悦图书”的业务比重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邹斌、罗红夫妇不想放弃。从线下走到线上,再从线上杀回线下,罗红说,尽管都是开书店,但逻辑已经完全不同。“过去是产品经济时代,商品是核心。我读大学时,有时任课老师指定一种书、一个版本,跑遍好几家书店都不一定能找到。有些书只有这家书店有,就能卖出去。”也就是说,当时的书店靠书就能“活下去”。“到了用户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在于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实体书店是与用户发生关系的第一线。只有走到用户中去,才能发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以“未来店”的姿态重新出发的志达书店,感受到了当时实体书店回暖的趋势。“钟书阁、大隐书局、思南书局……上海本地出现了一批新型实体书店。‘最美书店’被津津乐道。”在罗红看来,书店对颜值的追求、对空间的改造,实质上是一种美学的引领。“同时,线上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卷,线上线下融合是大势所趋。书店可以是流量入口、品牌窗口,也是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她思考道,“如今仅仅是买本书,在性价比、品种和便利性上,线上体验已经够好了,线下还能提供什么?”
“无论是‘最美’的打卡,还是‘黑科技’的体验,一次两次可能就没有持续的吸引力了。书店不可能每年重新装修一次,必须要注入更多价值。”盘点志达的第二次出发,罗红认为,当时,他们从产品到阅读上前进了一步。把大学的通识课搬到书店,请复旦名师围绕某一主题开系统课程,所有讲座都有录像可以随时在线上回看。“2020年疫情初,悦悦发起‘云游出版社’活动,后来在上海书展开滚动直播间,因为我们对这套流程早已熟悉。”
回到“书店街”的问题,在罗红看来,新的书店街,不仅是书店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如何营造生态。“书店是平台,背后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我们几个书店主理人可以先‘链接’起来。”
再往下走一步
“我们合个影吧。”2月1日下午,记者为时晨、罗红在谜芸馆门口拍下两位主理人的第一张合照。

“开书店,我是外行,想多讨教经验。”时晨说。
罗红建议时晨梳理,作为推理小说家开的侦探主题书店可以提供哪些服务。“会员制可以探索,慢慢沉淀出核心用户。”在罗红看来,如今一家书店就是一个知识IP,而书店主理人就是“知识制作人”。这几年,志达书店也在尝试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当我们身边的碎片化知识不缺,甚至过剩的时候,书店能不能从阅读再往下深入一步,走向学习?”
罗红希望,书店可以成为“第二课堂”,“如果说学校教育多是点对点的,书店作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是网状的、多对多的。分享、共创,一起打造一个‘我们的书店’。书店就像圆心,一圈圈放大图书行业有创意的内容。”
新的志达书店计划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开业,约300平方米的书店空间将分布有咖啡区、活动室、书籍区和办公、接待区,同时引入文创和鲜花摆台。志达书店原来的门头和书架都会搬来新店,“旧的书架作为屏风,串联起整个空间。”
记者手记 通往精神家园之路
上海最后一家言几又门店日前突然“打烊”,让实体书店的生存问题再一次凸显。
开书店,不能靠资本“打鸡血”,也不能凭情怀一腔“热血”。采访罗红时,有一句话令记者印象很深。她说,书店是文化的商业体,要有持续影响力和盈利能力。这天下午,在大学路辗转了两家咖啡店,我们才找到座位。“如果咖啡店里的人满满当当的,书店却没人来,我们开书店的人必须思考破局点在哪里。”
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和深耕图书行业,让复旦周边的小书店志达,成长为图书电商的头部,同时不知不觉从下游往上游走,业务不局限于图书发行。
在志达书店入驻伟德路后,这条小马路的商户出租率达到95%。“租户好,这条马路才会变好。”今年迎来20周年的创智天地,同样在思考大学路周边的进一步“破局”。张强告诉记者,春节前,区文旅局也曾来他的书店拜访,“大家都有心,要打造一个‘文化圈’。”
如果说成为商业地产“标配”,是实体书店上一轮回暖的因素之一,“活下来”的书店要“活下去”,为街区、社区赋能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方向。如今汇聚到大学路、伟德路的几家书店,各有特点,它们没有连锁,创始人就是经营者。用罗红的话来说,书店“在一起”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要发挥各自长处、彼此成就。搬到伟德路,让她明显感到,社区感更强了,不再是单打独斗。正在策划的阅读节就希望串联起几家书店、大学出版社、图书馆、高校社团乃至在大学路一带的知识型企业的资源。B站、播客平台“小宇宙”……在创智天地,本就活跃着年轻的内容创作者、创新创业者。
“都说书店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但打造家园的路是不平坦的。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去做?”资深出版人陈徵观察到,伟德路上的书店都挺“纯粹”,而纯粹的书店也要与时俱进。
书店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空间,也是储藏故事与记忆的地方。从书店走出来的人,总是带着对书店深深的情感印记。这或许是很多人怀念曾经的“复旦书店街”的原因。
书店,从来不只是卖书的店而已。
来源: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转载有删节)

进群和课程咨询,请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悦悦文化活动群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优质内容分享不错过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点个在看 分享给喜欢读书的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悦图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