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鹅鹅鹅》不够看?看看魏晋先人有多会讲奇谭志怪!
2023/3/7 18:01:31 悦悦图书

    

    

    

     中国古代讲的“小说”,字面有这么几个含义:首先,它是短小的,所以现代汉语里“长篇小说”这个词是有点奇怪的;此外,它还是琐杂的,不庄重不严肃的。

     有一句话叫“不入流”,十家只有九流,小说家不入流。

     诸子百家里影响比较广泛的有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小说家不入流。

    

     为什么“小说家不入流”呢?因为小说没有自己系统的思想,不是一个很严肃的思想系统,什么都包含,所以“不入流”。

     小说,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跟文学没有关系的,也就是各种琐杂的记录。这种杂记类的小说一直到清代都有。另外一类是带有传闻性的,可以说是跟文学有关系的。

     跟后来我们说的小说的发展关系比较大的,就是我们这次要讲的志怪。

    

     之前研究中国小说研究得最多的是鲁迅,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到现在为止还是一部经典性的著作。当然也有新的小说史出来,在古代小说的资料研究方面,现在代表着最高水平的是原来南开大学的李剑国。

     李剑国有两本书是跟我们今天讲的话题直接相关的,一个是《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一个是《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这两本书是研究汉魏志怪及唐、五代志怪传奇资料方面最好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前一本。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唐以前的志怪小说包含了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民间故事。

     所谓民间故事,跟歌谣一样,它不一定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但是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从小说艺术水平来说,当然唐传奇比六朝志怪要高得多。六朝志怪大多数是一些篇幅很短小、情节比较简单的小说,但是它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很重要,因为中国文学的很多母题都是在这里出现的。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怪异的传说。这种记载怪异传说的文本在中国很古老,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古代神话其实也是一种志怪。但是现在一般会强调的就是魏晋和南朝的志怪。

     为什么呢?到了魏晋和南朝,志怪小说特别发达。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强调,这个时期民间的道家信仰盛行,佛教又进来了,因此民间对于神怪故事特别感兴趣。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因素,就是志怪小说带有娱乐性。

     听鬼故事,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都包含一种娱乐性,好玩儿。鬼神的故事,不仅要吓人,还要有趣。

     一旦讲志怪故事带有娱乐性时就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偏移?往趣味上偏。往趣味上偏必然又会导致一个特点,就是跟人的生活情感、人的生活趣味有关。而一旦重视它的趣味性就会重视它的人情味。

     跟人相近的鬼最可爱,跟人不相近的鬼就不可爱。鬼怪故事是有人情味的。

    

     接下来我们就选几个故事来讲一讲。

     魏晋南朝最重要的两本志怪书,一个是《搜神记》,一个是《幽明录》。

    

     在魏晋的志怪小说当中,《搜神记》是保存故事最多且最有代表性的。

     鲁迅先生说,魏晋人写志怪的时候是把它们当作真事情来记载的。这种看法很有可能是受了干宝的一个自我表述的影响,干宝在《搜神记》序言里说他写这本书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即证明神道是确实存在的;但他也说了,这些故事是“游心寓目”的,即赏玩娱乐的。

     也就是说,发明神道和游心寓目两个目的都是存在的。

    

    

     《韩凭夫妇》的故事讲的是韩凭夫妻俩。韩凭的妻子被宋康王夺走了,后来这两个人都自杀了,过程我们先略过不讲。两人自杀了以后,他们的墓上长出了大树,根相交、枝相错,两棵树卷在一起,又有一对鸳鸯鸟栖在树上……

     这个类型的故事跟社会生活有什么相关呢?底层的人没有办法保全自己的家庭。

     底层老百姓的太太如果长得漂亮,常常会被有权势的人夺去。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一直到杨白劳、喜儿的故事都是这样。

     当然,生活的无情可能从另外一面去讲,有时候底层人民愿意自己去追随有权势的人,这也存在的。但那在文学里就不太美好了。

     传统的文学或者浪漫的文学更愿意歌颂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底层人民对自己爱情的执着以及对权势的反抗。

     这个故事模式,其实就是后来梁山伯、祝英台双双化蝶的故事原型。

    

    

     《东海孝妇》是一个简单而典型的故事。它讲一个媳妇很孝顺她的婆婆,她的婆婆生病很重又不会见好,婆婆就自杀了,家里有人就诬陷这个媳妇害死了婆婆,官老爷也比较混账,就把这个孝妇给杀了。孝妇死的时候发誓说,她的血要喷到旗杆上……她死了以后,三年郡里面都闹大旱,因为她的冤屈感动了老天爷。

     这个就是后来的《窦娥冤》的故事原型。

    

     《董永》这个“夫妇双双把家还”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主旨或者说一个道德因素——孝子会得到一种福报,如果他讨不起老婆,老天爷会派一个仙女来给他做老婆。

     同样的故事,后来陶渊明也写了。陶渊明有一本《搜神后记》,是续《搜神记》的,里面就写了一个我们熟知的《田螺姑娘》的故事。

    

     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从小就没了父母亲属,是邻居接济大的,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非常善良勤劳,是个好孩子。中国的小说里写的男主角很多都是这种类型的,孝顺、诚实又勤劳。

     好男孩会得到好处。

     邻居商量给他娶个老婆,一直没找到。后来他捡到一个很大的螺,就把它养在水缸里……他去下地干活,回来了以后有人已经给他烧好了吃的喝的。他以为邻居给他做的,去谢邻居。邻居说不是他们做的,这个男孩就很疑惑,想查清楚。

     后来他一清早就出去,天亮的时候又偷偷地回来,在篱笆外悄悄地看向他的家里,见有一个少女从水缸里出来了,到灶台边上烧火……他就闯了进去。

    

     这个女孩对他说:老天爷可怜你无父无母家境贫寒,又这么老实善良,让我来帮你发财的,结果被你看破了,那我就只好离开了,但是这个螺壳你可以留在这里,在螺壳里放米谷,就会一直舀不完。后来,这个男孩就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这是一个蛮可爱蛮浪漫的故事。

     其实靠老实善良是讨不到老婆的,但这个故事鼓励人老实善良。

    

     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也是鲁迅特别喜欢的故事,就是《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铸成了以后他被杀掉了,楚王大概是不想要他给别人再去铸了,因为这种剑是很神奇的。干将莫邪的儿子长大了以后就要为他的父亲报仇……

    

     鲁迅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我曾经在一个讲演《鲁迅与魏晋》里特别讲到,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学里所表达的那种复仇精神很感兴趣,因为这种复仇精神里包含着一种强悍的意志力量,这种强悍的意志力量在鲁迅看来是一种民族血气的表现。

     鲁迅写的一个小说《眉间尺》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的。

     《搜神记》之后志怪小说有了一个变化,它的怪异的成分在减少,表现人的情感的内容在逐渐增加。

     再说南朝宋代的《幽明录》。

    

     《幽明录》署的作者名字是刘义庆,就是魏晋南北朝轶事小说《世说新语》的作者。如果这两部书都是刘义庆一个人作的,那他在中国小说史上就很显赫了。不过古代的通常的情况是,以贵人署名的东西常常是他手下的门客写的。所以,我们也不能确认这就是刘义庆的作品。

     《幽明录》和《搜神记》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幽明录》里的故事有很浓厚的生活色彩,它对怪异事件的关注没有那么浓厚,更多的是反映人类的生活情感。

    

     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是《刘阮入天台》。

     天台山是一个富于神话传说的山。东汉时有刘晨、阮肇两个人到天台山去采一种树皮,迷路了,等到回来的时候,山中一日,世上已经好多年了……

     这个故事写得很有趣的一段就是他们遇到仙女。他们来到一个大溪边,溪边有两个女子,“姿质妙绝”。仙女当然很漂亮了,因为仙女愿意长成什么样子就长成什么样子。仙女看到他们两个人拿着杯子,就笑说:“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把我们丢的杯子给我们拿来……晚上仙女就直接来找他们了……

     大家注意,这是中国小说的一个母题:遇仙。

     男人不需要有什么本领,自有仙女会爱上他们,而且也不要付出什么代价,因为仙女拥有一切能力。

     仙女和狐狸精,都是男人对世间一种艳遇的梦想。发展到后来最集中的,就是蒲松龄的《聊斋》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讲到了仙女和狐狸精的好处。狐狸精都很漂亮,而且都很主动。

     为什么狐狸精主动呢?因为男人不能有坏心思,男人是需要比较端张、比较矜持的,不能主动;且男人主动的话容易向坏人的方向发展。而狐狸精不是人,不能用人的标准去衡量她们。

     这种故事里的仙女和狐狸精还都特别活泼可爱。为什么她们特别活泼可爱呢?因为她们不是生活在社会规范之中的,而是生活在社会规范之外的,因此她们对于社会规范可以不那么严格地遵守。

     也就是说她们是自由的。

    

     因为她们是自由的,所以她们是最美丽的。

     你现在明白了吗?其实写狐狸精或者仙女,是在写一种因为自由而美丽的女子。

    

     《幽明录》里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故事是《卖胡粉女子》。这个故事几乎没有什么志怪的成分。

     它讲的是一个有钱人家的男子看上了一个卖胡粉的女子。

     胡粉就是铅粉,古代人用来涂脸的。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男子也是敷粉的。

     一个男子看到卖胡粉的女孩他很喜欢,但他又没办法跟人家去亲热,就天天去买粉……后来两个人好上了,开始幽会,结果一激动那个男子死掉了。男子死掉了,女孩害怕就逃走了……

     后来男子的家里人找原因,发现这个男子箱子里装了一堆一堆的粉,然后就把这个女孩给找出来了。男子的家人问她为什么杀他,女孩子就哭了,说了实话,但对方父母不信,就把她告到官府去了。

     这个女孩说,我难道真的是害怕死吗?我那个时候逃走也是因为慌张而逃走的。她请求再哭他一场,于是就抚摸着男子的身体痛哭,结果他醒过来了……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故事,它唯一包含志怪的地方是最后这个男子醒过来了,更大的可能是他根本醒不过来,死了就是死了。但作为小说,特别是作为传统小说,那样写就让人没那么开心。

     读这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志怪小说一步一步地往文学性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了,也就是后来的唐传奇的方向。

    

     《石氏女》也是《幽冥录》里一个特别的故事。

     钜鹿有个男孩叫庞阿,是个美男子。同郡石家有个女孩,她曾经看到过庞阿,心里非常喜欢。

     没过多久,庞阿就看到这个女孩子来找他。庞阿的大小老婆非常妒嫉,看到石家的女孩上门来找自己的老公,就把她绑起来送回家,结果女孩半路上就化成烟气,消失了。庞家的仆人到石家跟他们说,你们家女孩跑到我们家里来找我们家的男人。石家的老爸说,哪有这么样的事情,我家的女儿从来都不出门的。

     又有一次这个女孩被绑回家,又消失了。庞家的人又来质问,石家的爸爸说,你们胡说八道,我女儿跟她妈在一起呢,然后就把这个女孩叫进来,叫进来后女孩又消失掉了……

     最后问这个女孩,这个女孩才说:往年庞阿来我们家,我偷偷看过他,从那以后就常常迷迷糊糊就梦见到他家里去,然后被他们的妻子抓起来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学里非常重要。

    

     它本质上写的是一个女孩对自己心仪的男孩的爱慕,一种她不能够抑制的爱慕,一种社会所不允许的爱慕。

     唯一的办法是什么?离魂。

     人的肉体不能够摆脱社会的束缚,人的精神也不能够被约束,那么肉体和精神就会产生分离。

     后来中国文学中不断出现这样的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牡丹亭》。……

     观看完整视频

    

    

     2023重磅课程

    

    

    

    

     点击了解课程详情?

    

     点击了解常见咨询?

    

     加小助手为好友

     备注:美丽古典之园一起品味古典之美

    

    

     进群和课程咨询,请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悦悦文化活动群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优质内容分享不错过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点个在看 分享给喜欢读书的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悦图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