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丨陈勤建: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
2023/3/21 19:30:00 悦悦图书

    

    

    

     陈勤建,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另兼民俗学硕导)、华东师大中文学科学位分委会副主席、教育部重点研究所──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典范。如今我们所说的节气,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包含了两个部分。每个月初的第一个节气,比如立春、清明、立夏等,称为“节气”;第二个节气为“中气”,比如立春以后是雨水,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以后是谷雨……所有的节气和中气合在一起被统称为“二十四节气”。民间还编了一首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但到底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呢?简单地说,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历法的补充。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年历是农历,这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太阳历,以及现在国际通行的公历是不同的。农历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为了更好地生产生活,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对农历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导农民在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其实和地球的公转有关。我们的祖先根据这样的规律,再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的实践,将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划分成为二十四段,这就形成了大家所看到的二十四节气。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编著

     中华书局2017年版

     二十四节气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很高,在世界范围内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〇一六年,由中国文化部牵头,中国农业农村部的农业展览馆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时二十四节气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实践”。入选世界非遗名录是一项很高的荣誉,各国之间争夺很激烈,然而,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一下子就成功了。虽然世界上有些国家也有四季分明的历法,但是从四季间分出二十四个节气,这样的一种细分,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及受到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才有。二十四节气为我们国家数千年以来的农业生产和民族生存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为全人类创立了一个独特的时间文化体系。这一发明充满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地方性知识和智慧。

     稻作·农耕·鸟候节气观

     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萌发的稻作农耕鸟候节气观。如今的二十四节气,成形于两千多年前的《淮南子》,也就是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写的《淮南子·天文训》。但这并不意味着二十四节气是从刘安那个时代才开始,《淮南子》记载下来的只是一个成熟的历法的文字表述。还没有成熟之前是什么形态呢?二十四节气是中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摸索出来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水稻的生产形成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历法(详细内容请参考拙著《中国鸟文化》《中国鸟信仰》等,这里就不展开了)。但水稻生产并不是人类一开始自觉想到的,而是中国古人模仿鸟类形成的。鸟类吃野生稻,于是人类模仿鸟类,野生稻的聚集地也就成了水稻的发祥地。在两千多年前的《越绝书》《吴越春秋》里面,都有关于鸟田文化的记载,实际上它的内涵,就是古代先民模仿鸟类觅食而种水稻的形式。根据考古发现,在某些山区,至今还存在供农民采集的野生稻生长区。而这样的起源,也是最初鸟类为水稻农耕服务的一个时间节点,这种以鸟的迁徙来确定农业时间节点的历法构成了我们国家最早的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越绝书》,明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春秋左氏传》中记载,昭公十七年,鲁昭公接见郯子,问历史上的事情。他说少昊是他的祖先之一,而少昊是以鸟名作为官名的,为什么呢?郯子就回答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这段话里的关键,是中间这句话“凤鸟适至”。过去我们把“凤鸟”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鸟类,但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指以凤鸟为标记的族群迁移到这里来,改变了这里的文化。这个时间节点刚好就是良渚文化衰弱的时候。如今杭州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是位于两座大山中间的一个小山坡,大概高出地面五十多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当地考古人员陪同下参观的时候,观察到在他们所发现的良渚玉石器上有一层近二十厘米的淤泥。这说明,这片五十多米高的山坡,实际上也经过了洪水的浸没。可以推测,在洪水的影响下,原本这里的居民不得不迁移,向四处奔散。其中一支部族迁移到了北方山东,为山东带来了新的血液。在文化上,南方迁移过去的凤鸟部族对北方部族起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了“为鸟师而鸟名”的“鸟官”。“凤鸟氏,历正也”,历正是古代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其余为历正的属官:司分,专司春分、秋分;司至,专司夏至、冬至;司启,专司立春、立夏;司闭,专司立秋、立冬。

     江南古代的先民,通过对鸟类的极细观察,根据生产的节律、自然的节律来规定官员的职能,管理社会和生产。到现在,在江南农村,还有种种关于鸟类的传说,人们通过观察不同的鸟类,来定时间,规划工作。燕子来了做什么,布谷鸟来了做什么……孩子们也都会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是古老的近万年的稻作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遗留。稻作文化也是我们现在历法的一个重要先声。

     鸟候·物候·农事农时体系

    

     农业生产要进行,什么时候种什么,什么时候收什么,是一项知识性的工作。在还没有现代气象知识和预报能力的情况下,古人对这件事情怎么把握?在中国古代鸟候的基础上,人们不断发现,各种自然现象都和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有关。比如,某种花草的萌发、发芽、开花、结果,到落叶;某种飞禽走兽的迁移、冬眠,到复苏;某个时间阶段打雷,大地开始解冻;等等。这些物候的发现与确立就成了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二十四节气从此就发展得更加完善,成为世上最精细的农事农时体系。中国传统中将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进行了细分: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总计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个候都有某种动物,或者气象,或者植物变化的迹象。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靠这种从鸟候到其他物候的形式,作为农事生产的时间依据。实际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基本上和气候的物象相连。比如立春春暖花开,立夏太阳比较热,立秋大地一片金黄,立冬大雪纷飞。再进一步说,谷雨的时候,雨水特别多;小暑的时候,天气开始热了,大暑更热了;小寒大寒,三九天开始冷了——其实就是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制定的。这样从鸟候开始的时间分类,就逐渐完善,慢慢变成了一个细致的分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先民们发现,气候和太阳之间有着周期性的关系。到了后期,人们对天文历法的知识也丰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在各方面知识的参与下,人们对地球的运行规律,以及太阳地球之间的轨道的理解更深刻了。二十四节气,正是在民间生产的实践和多种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的发展三者合一之后,才真正形成的。时间是很古老的哲学、科学问题,但是我们的先民根据自身农业生产的实践,以及对自然天地的感悟,对农事农时做出了厚实又浅显的独到解读。建立这样的一个体系,的确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独特知识和智慧。比如在安徽省淮河流域流行的谚语讲道:“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多栽树,春分犁不闲。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立夏栽山芋,小满要种田。芒种收新麦,夏至管好田……”把每个月要做什么通过谚语的形式,将深奥的时间节气观念体现了出来。那个时候没有日历,先民照样可以把生产活动安排得很好。其实,上海也存在这种情况。上海现在工业发展比较快,但是上海的有些区域还是很看重农耕的,比如奉贤、金山、崇明、青浦,包括松江都还有大量的农田。农时农事的安排,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实施。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生产安排。比如小满,就北方的气候来讲,此时冬小麦已经结果,处于乳熟期,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芒种,有芒的小麦、大麦要做好收割,没有芒的水稻要赶快种下去,所以叫芒种。二十四节气告诉人们农事的时间要求,只有适时种地,才会有收获;过了时辰,粮食长不好,蔬菜也长不大,种出来的东西还不好吃。对于这种传统知识体系与实践,我们过去关注得比较少,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也比较晚。虽然后来我国签订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制定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建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但这种分类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分散到各个行当里面,而没有专门列出来,这的确是一种遗憾。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界时间观念的一种划分,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年生产的农事农时分段。国外只有四季的分类,但没有二十四节气,更不用说七十二候,物候的概念更是几乎没有。

     顺应天时·自然养生·天道人生观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中包含的重要智慧。其一,是顺应天时,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和生活不能违背天时,不要和自然的规律相冲突,应该顺应它。太阳下山了,应该开始要注意休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好处。进一步说,不同的岁时节点,也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应该吃什么东西。比如说寒食节,这个节日现在跟清明节合并了,但吃青团的民俗保留了下来。寒食禁止生火,是因为在这个时间阶段,人们刚好要下地劳动,而且草木都比较干燥,容易起火,所以外出劳动的时候,人们就只能吃一些冷的干粮。像上海流行在清明时节吃时鲜,清明时节的螺蛳比较好吃,清明节过后的螺蛳开始多籽,不怎么好吃了。但若从延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螺蛳多籽的时候,是不应该吃的,不要赶尽杀绝。类似的智慧也包括鱼类、春笋等。

     江浙地区民俗美食“青团”

     还有小满,这个节气要吃苦菜。苦菜在《诗经》里面就已经出现了,《本草纲目》里还把它看作是一种强身、通经脉、明目的药材。在春天这样天气比较燥热的季节,吃野菜对身体是有利的。到了夏至这一天,在绍兴一带,都要祭祖,要“做夏至”,还要吃蒲丝饼(一种由蒲瓜、胡萝卜丝和咸菜做成的油炸面饼)。这是一种习俗,实际上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饮食习惯。还有些民俗活动也在夏至开展,像浙江沿海一带,到现在还有“送瘟神”这样形式的民俗活动,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把“瘟神”送到海洋里面去。这其实也是为了避灾除病。但是真正科学的还是冬病夏治等,与节气相混合。伏天需要避暑,但是在伏天,上海和江浙一些地方还要吃羊肉、喝烧酒。传统来说,羊肉是热性的,烧酒也是热性的。这么大热的天,吃热性的不是更毒吗?但从中医的理论来讲,这是要把体内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毒气给排出来。其二,是建构了生命自然养生的健康理念。我们身体中内蕴着这个地球和宇宙的内在元素和规律,所以饮食起居最好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去违背生活的节律和自然的节律。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方法,这是休养生息的一种需求。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霜降,也是秋天到冬天的一个过渡。“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这个时候天气真的开始冷了,保持健康要有三防:防秋燥、防秋郁、防秋寒。怎么防呢?民间有很多方法,比如说早上喝点淡盐水,晚上饮些蜂蜜水;要多吃清热解毒又多汁的水果,比如梨、甘蔗等。有些地方在霜降时候要吃柿子,认为其可以去寒保暖,吃了以后不会流鼻涕。

     浙江沿海民俗活动“送瘟神”

     立冬北方要吃饺子,南方要喝黄酒。还有吃生姜、生葱,冬泳,祭祖,等等。民间历来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等说法。所以在南方,上海地区的民众普遍会弄些鸡或者鸭和一些中药材放在一块儿炖,作为补品养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医里冬令膏方的先河。自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理论也认为人到了冬天,天人相应,应该进补,应该要吃些补品和补药,利于吸收,也利于储藏,将来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上海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膏方,一到冬天,根据个人身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配置。这种膏方实际上也和二十四节气的规律相符合。其三,是树立了与节气相融的天道人生观。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把天道的节气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人格的培养和熏陶里面,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节气是天道,在我们的古人看来也是人道,中华民族千古以来将物象的节气赋予坚定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其升华转化为理想的人性、内在的文化和生命的基因。做人不是光活着,还要有“气”。这既是节气又是志气。人要有一定的节操。类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历史名言和气节人格,成了一种行为标准,经过世代的培养和弘扬,成为自古以来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爱国自强、善于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本草纲目》,明万历时期刊本

     比如廉洁建设,在古代,人们对腐败也是深恶痛绝的,不仅在社会制度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这样。浙江浦江的郑氏家族,被明代朱元璋封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历经三百六十多年十五代,“郑义门”走出了一百七十三位官吏,大到宰相、尚书,小到普通的收税官员,竟然没有一个贪官污吏,人人勤政廉政,忠君爱民。为什么?因为他们制定了家规,将这种节气的人生观、天道观,融化在家风、家规中,形成了一种正气凛然的节气观、气节观。大家记得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古人对自己的气节相当看重,这也是我们二十四节气的天道转化为人道,融入人格培养的一种体现。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去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更好地继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样一个世界性的中国文化遗产。在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二年,即二〇一七年立春之际,我们国家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一则公告,从那个时候起,凡是国家制定或发行的日历产品,必须保持公历和农历日期的对照,要进行二十四节气的说明。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希望年轻人将这份事业继承下去,把中国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来源:《书城杂志》2023年3月号 本文为作者二〇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在“东方讲坛”所做演讲,刊发时经作者审定

    

     悦悦文化会员免费畅读

     “《书城》杂志阅读计划”是悦悦文化会员的免费专享权益之一。

     悦悦文化知识店铺每月5号上架更新《书城》杂志电子月刊,会员可免费畅读截止当月之前所有已经上架的《书城》杂志。从2021年至2023年已累计上架27期(2021年12期、2022年12期至2023年3期)。

     非会员如有阅读需求,则需要在悦悦文化知识店铺通过付费方式购买,单本售价4.99元。

     如需加入会员,请联系悦悦文化小助手。

    

     推荐阅读

    

     △扫码阅读2023年3月号

    

     △扫码阅读2023年2月号

    

    △扫码阅读2023年1月号

    

    △扫码阅读2022年12月号

    

     进群和课程咨询,请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悦悦文化活动群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优质内容分享不错过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悦图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