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如果在诗人中找一个人做朋友,只能是辛弃疾
2023/3/22 19:30:00 悦悦图书



叶嘉莹
在火车上,林玫仪就跟我闲谈,她说:叶老师,你平生念了这么多人的诗词,如果在这些诗人词人中找一个人与你做朋友,你愿意找谁?我想了半天,最后说只能是辛弃疾。其实,以诗人来说,我最喜欢李商隐,但李商隐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你很难跟他相处,而辛弃疾这个人真的是有眼光、有见解、有才能,而且懂权变的豪杰之士。我这样说毕竟空口无凭,只要讲他平生的几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辛弃疾生在沦陷区的山东,他出生时山东已沦陷十几年了。他的祖父名叫辛赞,在山东沦陷的时候,辛赞因为家里人口多,所以没有能随政府到后方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当年日本侵华,北京沦陷,我的老师和同学有很多人去了后方,而有些人留在了沦陷区,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他家里有六个小孩,而且全家都靠他一个人教书来维持生活,他没有办法携带家眷到后方去,所以就留了下来。辛赞也是因为家累众多,他不得已留在了沦陷区,可是他内心的忠义奋发之气始终没有改变。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辛赞就常带他到各地去游览,把祖国的大好山河指点给他看。后来辛弃疾到金的首都——大都去考试,辛赞叫他一路上要仔细察看北方的地理形势,以为将来收复失地作准备。所以,辛弃疾那种忠爱的志意是他祖父从小慢慢培养起来的。

1140年,在辛弃疾差不多二十一岁的时候,北方的耿京起义了。耿京本是一个农民,他趁金主完颜亮带兵北伐,后方空虚之际,聚众起义,声势浩大,发展到几十万人之多。当时辛弃疾自己也已聚集了两千义士,而他居然率众投奔了耿京。从前我与四川大学的缪钺教授合写过一本《灵词说》,辛弃疾那篇是我负责写的。在文章中我曾提到,辛弃疾到了南方以后,曾给南宋的皇帝上了很多封论政治论军事的奏疏,有所谓的《十论》和《九议》。在他的《十论》中,有论战的一篇文章,他说,一般情况下,农民头脑比较简单,他们很容易就揭竿而起了,可是因为考虑得不够周密,很容易导致失败;士大夫呢?他们考虑得虽然周到,但是缺乏勇气,因此知识分子最好与农民相结合,这样才容易成事。当时我特别提出这一点,大概以前研究辛弃疾的人没有注意到这些,所以那次在辛词会议中,邓广铭先生见到我就说:你这种观点提得很好,这么多年我研究辛弃疾的词,虽然也花了不少精力,但是总觉得不能很透彻地欣赏和分析。所以邓先生在三校稼轩词的时候写了一篇序文,序中引了一大段我对于稼轩词的分析。在这里我是要说,一般的士大夫往往自命不凡,不肯低首下心地去跟农民合作,而辛弃疾真是了不起,他自己也有队伍,却投到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的麾下。而且他曾对耿京说:你虽然聚集了几十万义军,可是如果与祖国没有联系,就失去了根基,不能够成就真正的大事。耿京同意他的话,于是派辛弃疾等人渡江,去建康见高宗。高宗召见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封赏。
从此,后方的起义军就与政府取得了联系,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确实出过一些伟大的仁人志士,可是也有很多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小人。就在辛弃疾离开的这一段时间,他们的队伍中出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奸细,他杀死耿京后投降了金国。辛弃疾面见高宗回来,一过长江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他真是了不起的英雄豪杰!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有没有这样的本领还值得考虑,而辛弃疾果然去实践了。他听说张安国叛变后,马上带着几十个人冲到金国几万人的军营中。那时张安国已做了济州知府,他们正在军营中饮酒庆功,辛弃疾等人冲入军营后,如果把张安国杀了,这还容易些,而他竟然活捉了张安国,然后不吃饭不睡觉连夜把他押送到建康正法。像这样的胆识,这样的才能,他当时的信念是什么?他以为自己渡江南来转眼就可以收复失地,转眼就能够回到故乡了。可是几十年过去后,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慷慨地谈起建功立业的事情,他也回想起少年时的壮声英概,写了一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先看上片。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曾带领着抗金义士渡江南来,大家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蔽膝,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燕兵”是北方敌人的军队。晚上,他们在看守着“胡”,“胡”指箭室,也就是装箭的袋子,金人的军营就在那边,他们也在提携弓箭严密防守,可是我们“汉箭朝飞金仆姑”。“金仆姑”是古人所说的最好的箭,我们还是冲过去,把叛贼捉住了。
再看下片。他说,回想当年的壮举曾使多少人为之感动,可是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到头来也只是一声长叹而已。春天又回来了,但我白了的胡须却永远不会变黑了。我曾写过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文章来阐述抗击敌人的策略。我们不是说他渡江南来后写过《十论》、《九议》吗?大家真该看一看辛弃疾的全集,他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如此周全,说得头头是道,却完全没有被朝廷付诸实施;他在南方曾被放废了有二十年之久。他说,现在《十论》、《九议》都毫无用处了,倒不如向隔邻人家换来种树的书,做一个老农夫,种种田,种种树,打发余下的时光。
乾道八年(1172),他做了安徽滁州的知府。滁州在哪里?就在安徽省靠近前线的地方,也就是欧阳修所说的“环滁皆山也”的滁州。辛弃疾刚刚到那里的时候,老百姓大多已经流亡到各地去了,到处一片荒凉。于是,辛弃疾减了当地的租税,又安置了旅舍,招抚流亡的人再回来,一年之间,便“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滁州重新繁荣起来了。

后来,他被任命做江西的提点刑狱,在此期间,他平定了茶民赖文政的叛乱。在封建时代,不管你是革命不是革命,凡叛乱的都被称为“盗贼”,在平定了茶民暴动以后,他写了一篇《论盗贼子》的奏议。他说:“夫民者国之根本。”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为什么他们居然就变成了盗贼?那是“贪浊之吏迫使为盗”,因为政治黑暗,官吏们贪赃枉法,迫使善良的人民走上了盗贼的路。接着又说:“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也。”他说,我希望皇帝你应该好好地反省国家为什么会有盗贼?其由来何在?你要研究一下怎么才能够消灭盗贼,使这样的事根本不发生,而不要只知道依靠武力去镇压他们。后面他又说:“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况陛下付臣以按察之权,责臣以澄清之任,封部之内,吏有贪浊,职所当问。”他说,我作为一个渡江南来的北人,本来就是孤独而且不自安的。一般说来,中国幅员辽阔,常常有些人有地区的观念,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北方人不信任南方人,在战乱的时代尤其如此。辛弃疾是从沦陷区过来的,有很多南人歧视他;又因为他主战,主和派当然更是攻击他陷害他,因此他的处境是“孤”而且“危”的。他说,承蒙陛下保全我,我才有今日,所以为国家而奉献出生命,我对此本无所顾惜。况且你现在叫我负的责任就是要澄清这个地方的政治,凡我所统领、部署的地方,如果有贪官污吏,我一定尽职尽责地去处理。
可见,辛弃疾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他治事非常严格,说杀就一定要杀,没有妥协的余地。后来,江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他就拿出一部分库存的钱,找了一些能干的人去外地收购粮食。到期以后,那些人用船装着粮食“连樯而至”,相邻州县的人一看就说:我们这里也有饥荒,可以分给我们一部分吗?当时很多人不肯,在饥荒中我们千辛万苦购来的粮食怎么能轻易给人?辛弃疾就说了:“彼亦人子也。”他们也是人民,也是老百姓呀,所以就分了一部分粮食救济相邻州县的灾民,而且他下了一道命令:“闭粜者配,强籴者斩。”“闭粜”就是人家要买粮的时候你不肯卖给他,这样的人要发配;“强籴”就是强买强卖。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投机倒把,强买强卖,辛弃疾很严格,如果有人这样做就要被斩首或发配。当然,他是为了拯救老百姓,可是周围嫉恨他的人一个奏折就奏上去了,说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所以他一下子就被放废家居,过一段时间后朝廷遇到什么难事,又重新起用他。经常是这样,国家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就派他到什么地方去;而辛弃疾呢?你不起用我则已,一旦起用我,我就一定要有所作为。
后来,朝廷又派他到湖南去。到湖南后,他一直不忘反攻抗战,亲自组织了一队飞虎营。训练军队就要盖营房,就要征兵发饷,所以他花了很多钱,当时就又有人给他参奏上去了,说辛弃疾造飞虎营用了很多钱如何如何的,于是皇帝下了一道金牌,说这样太浪费了,让他解散军队。你要知道,岳飞当年几乎可以痛饮黄龙府,马上就要胜利了,可皇帝十二道金牌下来,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回去,结果风波亭父子归天,而辛弃疾呢?你皇帝的金牌不是下来了吗?可飞虎营还没有建好,怎么能停止?于是他就把金牌藏了起来,然后下命令对老百姓说:限你们三天之内把自己屋顶和水沟上的瓦都揭下来送到我这里。
三天以后飞虎营建成,他给皇帝上了个奏折说,你的金牌我收到了,而飞虎营也已经盖好了。你看他真的是有胆有识!只是每一次他这样做,人家就参奏他,弹劾他,说他“残酷贪饕,奸赃狼藉”之类的话,所以他几次被放废而赋闲家居。
你要知道宋朝做官的俸禄是很高的,你看一看宋人笔记上的记载就知道了。笔记上说,有些官宦人家非常富贵,到处都是金玉锦绣的装饰。他们请客的时候在一个大厅中挂上重重帐幕,然后点上香,帐幕一拉开,在香烟缭绕中一队歌儿舞女翩翩而至,歌舞完毕,再拉下帐幕,然后再烧香,就在这香烟缭绕之中,又一开幕,又一队歌儿舞女出现,换上不同的服装,戴上不同的首饰,这是多么奢华的享受!
可是,辛弃疾盖房子与别人不同,你看他那首《水调歌头·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这首词的小题目是《盟鸥》,他要与水上的鸥鸟结一个盟,我常常喜欢念他的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所以辛弃疾不但对国家民族有感情,他对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感情。他要与鸥鸟结盟,于是对它们说:“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凡是今天跟我定了盟的鸥鸟和鹭鸶,今天定盟之后,就不要再有什么猜忌疑惧的心理了。可是现在虽有你们鸥鸟和鹭鸶了,但还有白鹤呢?它们在哪里?怎么还没有来?你们去把它们也找来吧。于是,这些鸟“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它们把青萍和翠藻分开,立在苍苔之上。他说:你们这些鸟,总是站在岸边呆呆地看水里的鱼,真是傻瓜!怎么就不知道跟我喝一杯酒呢?
这里当年只是城边一片荒废的土地,只有一个破水池子和一个荒凉的土丘,可现在有了多大的变化!土地有它的幸运也有它的不幸,如果被荒废了,多少年都是被荒废,而今它遇到我,我把它整理成这么美好的一片土地。最后,他忽然间一跳,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带湖东岸的绿阴不太浓密,我还要在那里多栽一些杨柳。真是写得极有情趣。
他还写过一首《沁园春》,其中有这么几句:“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他说,在东边的山冈上,我要再盖几间茅草屋,然后把所有的窗子都面对着水开着。你如果希望将来能坐着小船沿着你门前的流水去钓鱼,最好先在岸边种一些柳树;你要用稀疏的篱笆围护竹子,这样才不会妨碍你观赏梅花。“秋菊”是“堪餐”的,陶渊明说,“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可以把菊花放在酒中喝;屈原也说,“夕餐秋菊之落英”,秋天的菊花可以吃,而春天的兰花可以佩在身边,无论秋菊还是春兰,都要等我亲手一棵一棵地种下去。所以我说,跟辛弃疾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一定很有意思,他可以来给你设计哪里种竹子,哪里种柳树,他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很美很有情趣。
然而不久,他就被调出去了,出去没有几天又被贬回来,这一次他发现了另外一个叫瓢泉的地方,后来他在瓢泉也盖了一处房子,就在此时,他在带湖的居所失火了,所以,他就定居在瓢泉了。在瓢泉时,他也写了几首很有意思的词,其中有一首说:“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你看人家写得多么生动活泼!他说,反正我也不做官了,我在这里闲居,有时候披襟散发地坐在门前,看一条细细的流水一直流到我的台阶旁边。我开凿了一个水池,于是天上的月亮就被我唤来,倒映于池中了。
辛弃疾有才能不得施展,只能经营自己的住所了。他为什么叫稼轩?苏轼之所以叫东坡,是因为他从御史台的监狱里被放出来时没有地方住,于是在东边的山坡上开垦了一片土地,靠自己亲手种田来维持生活。你看东坡这别号似乎很潇洒,其实那是他最艰苦的一段生活。而辛弃疾之所以叫稼轩,则是因为他在住所旁边空出一大片地方来种田,把窗户打开,一眼就可以看到许多庄稼,庄稼临窗而种,故曰“稼轩”。古代盖房子上梁时总要念一些吉庆的上梁文,都是一些祝颂美好的话,念起来像唱歌一样。在盖稼轩时,辛弃疾也写了几句《上梁文》,他说:

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抛”是古人的迷信,就是拿着一些果子、花生、红枣之类的东西一边丢一边唱歌。他说,我把果子之类的东西向东边抛,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我想将来我的房子盖好了,我坐在窗前,可以看到朝阳的万丈红光。就算我从此终老在江湖,再也没有办法回到朝廷去了,我依旧是关心国家的,我依旧希望我们能有丰收的年景。
在另一首《上梁文》中他又说:

抛梁西。万里江湖路欲迷。家本秦人真将种,不妨卖剑买锄犁。
我的家在哪里?我有家回不去呀!“家本秦人真将种”一句用的是《史记》中飞将军李广的典故,他说,我是北方人,生来是要打仗的,可是现在只能卖掉杀敌的宝剑,买来锄犁去种田了。
来源: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推荐

《南宋名家词选讲》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2月
定价 | 40.00元
悦悦图书旗舰店售价 | 23.14元

进群和课程咨询,请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悦悦文化活动群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优质内容分享不错过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点个在看 分享给喜欢读书的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悦图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