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国:为什么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023/4/2 19:30:00 悦悦图书

    

    

    

     (本文为邓建国教授在B站视频的文字稿)

     作为大学老师,我常常被学生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拿最近来说吧,一名学生问我:“老师啊,你给我讲了那么多道理,我都知道,可是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到呢?就像韩寒说的:"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笑着说,“你的人生还长着呢,这一生过得好还是不好,你现在还无法得出结论”。但话虽这么说,这名同学表达的疑惑——“我们为什么”知道“,却总是做不到”——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会遇到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有很多写论文和写书的想法,但很多论文和书稿却都只写了一半就躺在了电脑里,久久不能完成。我明明知道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完成这些稿子对我有莫大的好处,可我偏偏做不到。我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写作,却总是一刷手机就是一两个小时。

     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本质上是一个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我们确实听了很多道理,但我们真的懂了吗?“知道”是我们的内心的状态,“行动”是我们的外在表现。苏格拉底说,“行才是知”。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知道”去“行动”,我们就不能宣称自己确实“知道”了。因此,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知道了或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却根本不将这种内心的“知道”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别人就完全无法确信你懂得了相关的道理。就好比,我们总是要通过各种外在的考试来测量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又好比,你口口声声说爱你的另一半,却在所有时间和所有地方都不表现出你对TA的爱,那么TA就无法确信你内心真正爱他,此时,你光口头上说爱他也就没有有意义了。如此看,我们一方面说自己懂了很多道理,但却从不去践行它们,我们就不能说我们真的懂了这些道理。因为,“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道”的完成。

     第二,我们知道或懂得的“道理”再强大,它们只是道理而已,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行为。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知道的各种道理,和哲学一样,只是我们看待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道理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不存在颠扑不破和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这意味着,首先,所有道理只能解释世界的一部分,而不能解释世界的全部,例如牛顿力学只能解释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要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则要通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了。其次,道理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需要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克服种种困难将它们付诸实践。所以,我们不必对任何道理有过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只要懂得了它们而无需去行动,自己的人生就会为之一变,焕然一新了。否则,我们只要坐在课堂里或B站上听听讲,读读书,我们的人生就会自动变得圆满了。

     第三,将人生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需要我们不仅懂得这些道理,还需要我们是一个“有毅力,有自信、能行动、能吃苦”的人。

     这恰恰是我们很多人都缺乏的品质,因此这里我着重说说这第三点,然后就如何培养这些品质给大家提出一些行动建议。

     说服理论中有一个“计划行动理论”,意思是说,我们在明白某个道理后,会理性地和有计划地考虑是否将这个道理付诸行动,所以叫做“计划行动理论”。我叫它SOS模型。其中第一个S指Self,自我;第二个O指Other,他人;第三个S指Self- image,自我形象。我们来看这张图:

    

     这张图的意思是:对某个“道理”(例如“坚持跑步有益健康”),我们会考虑:第一,我自己是否认同(Self);第二,因为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此我也会考虑,我的“重要他人”(例如我的另一半或者我的父母)是否认同(Other)。如果对某个“道理”,我自己认同,我的“重要他人”也认同,那么我就会“倾向于”将这个“道理”转化为行动——比如开始坚持跑步。但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我会“倾向于”开始跑步,而不是“一定会”跑步。或者说,对于现在的我,跑步只是我的一个“行动意向”,而不是“行动”本身。这时,影响我将“行动意向”转变为“行动”本身的这“最后一英里”的是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即,我对自己“能开始跑步”是否有信心。而这取决于我对自己的认知(Self-image)——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有毅力,有自信、能行动、能吃苦”的人。

     马克思说:“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如果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毅力,有自信、能行动、能吃苦”的人,那么我就能知行合一,开始跑步;如果不是,我就只能是懂得了“跑步有益健康“的道理,而迟迟不能行动。由于我们身边很多人的“自我认知”都是:“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随遇而安,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人”,而不是“我是一个有毅力,有自信、能行动、能吃苦的人”。所以这些人就缺乏将“道理”转化为行动的自信,或者觉得怎么活着都行,根本没有必要将“道理”转化为行动。这些人最后就会变成:“我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人生”。

     好了,现在我们又明白了一个新的道理,即解释“我们为什么知行不能合一的”SOS模型——面对各种道理,我们要考虑三个因素,才能决定是否将其化为行动:自己是否认同(Self),我的重要他人是否认同(Other),以及我对自己的自我认知(Self- image),SOS。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邓老师,那么我如何使得自己成为一个“有毅力,有自信、能行动、能吃苦”的人,顺利完成从“知道“到“行动”的最后一英里呢?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三个行动建议,我叫它CEM模型,即“切割大目标(Cutting)、寻求专家指导(Expert)和模仿行为榜样(Model)"。

    

     第一、切割大目标(Cutting)。将自己的大目标切割成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地去完成。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屡屡无法实现大目标而备受挫折,丧失自信;相反,我们会因为自己能一个一个地实现小目标而胜任愉快,渐入佳境。例如,很多研究生一进校就被要求阅读大量学术文献,他们面临成堆的文献,不知所措,焦虑万分,甚至丧失行动能力。马拉松全程是42公里,我一听到这个数字就会心生恐惧,迈不开步子。一名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的策略就是“切割目标“。她说:如果老想着全程42公里,我绝对会被吓瘫。但我跑步时,总是盯着前方不远处的一幢楼或一根灯柱,直到我跑过它们,然后我又盯着下一幢楼或下一根灯柱跑去,这样我不知不觉就跑完了全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跑马拉松如此,读书亦如此。我们一本本开始读,读一本算一本,日积月累就蔚为大观了,此时要完成“读书破万卷”的大目标也就不难了。

     第二、寻求专家指导(Expert)。如果你是“新手”,那么可以通过“老手”或专家的鼓励和指导获得快速成长。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当前的实际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将来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学习者作为新手,在自己努力的同时,如果能得到老手专家的指点,就能更容易和更快速地跨越“最近发展区”而到达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自己的潜力。比如说,我发现,很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就在请考研成功上岸的学长或学姐批阅点评自己的模拟试卷,这就是快速实现对”最近发展区“的跨越的一种不错的策略。当然,大家来B站看看邓老师的视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模仿行为榜样(Model)。找一个具有可比性的行为模范(role model)并仔细模仿TA。这个人不能是谷爱玲、马云或马斯克这样的超级成功人士。他们不具有可比性。一个人要成为我们的“行为模范“或“意见领袖”,要对我们具有影响力,TA必须具有三个特征:第一,TA最好跟我们有一样的出身;第二,TA最好不能过于成功;第三,TA最好跟我们处于同一个领域。否则,TA离我们太远,差别太大,我们怎么都学不来,对我们也没有引领和激励作用。因此,我们选择的行为模范可以是取得一定成功的学长学姐,或者社会上跟你同处一个领域的中级精英。找到行为模范后,我们要仔细研究TA的教育和职业发展轨迹,然后亦步亦趋地模仿。很多人以考上了梦校或获得了心仪的job offer的学长学姐作为行为模范,这很好。有的人一心想成为调查新闻记者,则可以对标比如柴静的教育和职业发展轨迹,仔细模仿就容易成功。

     我相信,通过以上三个方法,即“切割大目标、寻求专家指导、模仿行为榜样“,及Cutting,Expert , Model,CEM模型,我们就能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小成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最终成长为一个“有毅力,有自信、能行动、能吃苦”的人,走完从“知道”到“行为”的最后一英里。到这时,你就再也不会哀叹说:“老师,为什么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然,最后我还有必要说一句,我这里就“为什么我们不能知行合一”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仍然是“大道理”。我们即使懂得了这个大道理,仍然有可能无法将其变成行动。很多人之所以如此,除了对前面所说的“自我认知”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目前还很年轻,还没有吃过多少人生的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今天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其实都不过是我自己的人生经验。而对有的东西,也许我们每个人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懂得。这么看来,年轻人其实也不必太为自己当下的“知行不一,缺乏行动力”而苦恼。我们一旦走向社会,经历过生活的磨砺,做到“知行合一”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难了。

     来源 |悦悦文化编辑部

    

    推荐关注

     邓建国教授B站账号

    

    

     进群和课程咨询,请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悦悦文化活动群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

     优质内容分享不错过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点个在看 分享给喜欢读书的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悦图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